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大学城”建设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杭州大学城位于江南风格鲜明、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余杭仓前镇,大学城的建设必将造就新的文化内涵,并推进区域社会的发展。现实的问题是如何以大学城建设为契机,通过与区域社会传统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培育一种新的创新文化,形成一个新型的现代社区。  相似文献   

2.
《华人时刊》2012,(7):52-53
在南京风景秀丽的紫金山与青龙山的生态廊道间,在智力密集的仙林大学城与江宁大学城的创新谷地上,正悄然崛起一座集聚"高端技术、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高端客户"的国际化创新园区、国际性生活社区——南京麒麟科技创新园。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在全国创办面向市场,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大学城新模式,突显大学城在体制与机制上的创新性;善于吸取国外大学城的开放办学思想,突显空间上的开放性;海纳百川,不同国籍的学者、教授,不同流派的思想汇集于大学城,突显办学思想的开放性。善于吸取国外大学城的共享经验,在"资源共享"的理念下,大学城注重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共享与开发。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充分展现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学城文化特有的辐射力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于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新技术革命的需求,各国先后兴建起大学城,并且大学城周边出现了与教育相关的科研机构、企业集群和生活服务产业集群。大学城周边产业集群对城市发展产生的互动效应主体现在经济集聚效应、经济辐射效应、外部正效应和投资乘数效应四方面,由分析可知产生良性的互动效应,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必须进行资源共享和有效合作,积极引导集群内企业与高校在产业结构和学科结构上相互融合,协同创新,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进而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区域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大学科技园最主要特点是在大学周边直接依托于大学,是高技术企业的创新基地。大学城是孕育大学科技园的母体;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是大学科技园成长的摇篮。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优化国家创新体系、科学技术外溢、高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创新活动的平台。中国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机制具有中国特色,大学科技园要求一流的管理,要按市场机制企业化运行。大学科技园区能最为有效地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形成,进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沈北大学城汇集着20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将为沈北新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同时有力地促进沈北新区成为教育之城与文化之城。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城”规划热潮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知识创新"工程大背景之下,我国高校校园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通过回顾了国内外大学城发展的状况及目前实践中存在的误区,探讨了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大学城所具有的内涵特征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与一流的师资和学术环境;开放性与知识文化的共融性;宜人化、国际化的校园环境;大学城建设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学城图书馆建设的创新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图书馆作为未来大学城的主要信息管理机构和高校不可缺少的教学支柱,要在大学城初期建设中树立建设性的创新理念,即和谐与共享、人文与科学、实体和虚拟并存的理念,以推动信息管理活动在更高层次上展开新一轮的循环,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之基础入题,对广州大学城的"新城"、"庞大"、"共享"特征作了数据和实例分析;解构了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正在和即将经历的碰撞、认同、形成阶段;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的三种途径———传承源文化、融合异文化、构建新文化,以期探索一种既张扬个性、又融合发展,既兼顾传统、又尊崇创新的广州大学城文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大学城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一大趋势。自中世纪大学萌芽以来,大学城逐渐演变成两种形态:“自然生成型”和“行政规划型”。大学城运行的逻辑在于其开放性、资源共享性和集聚效应,大学城的发展契合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响应了知识经济时代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社会需求。我国大学城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着力于社会参与、以人为本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剑桥大学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特征进行回顾的基础上 ,从路径依存与竞争优势相结合的角度 ,对剑桥大学城高技术创新环境形成、演变的动因与机制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 ,成功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除了发展高技术产业所需的关键因素外 ,还必须允分重视历史事件与个人努力在创新环境形成、演变中所表现出来的自增强作用 ,以及国家政策所提供的机遇环境对高技术发展的制约。最后 ,以此为基础 ,指出了对我国建设高技术园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秘书礼仪课程教学如何借助世界大学城空间建设数据资源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是职业教育的—个重大突破,利用这—平台创新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形式则又是对教师的—个挑战。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创新,教学资源交互共享,师生互动形式多样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江苏省无锡市与苏州市的大学城为例对大学城商业区的商业与景观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大学城商业区的景观设计要点,为大学城商业区的业态规划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大学园区构建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各地建立了60多所大学城或大学园地。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都建立了大学城或大学园地。大学城或大学园地的构建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具体表现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相关地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建校与学校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福州大学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应突出大学城整体观,展现大学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征,营造以独立与共享为核心理念的大学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相似文献   

15.
广州大学城亚运雕塑,构筑了岭南城市新景观,以广州大学城环岛路线的主题雕塑为图像符号.作为各高校出入口的主干道,“主题绿化带”景观建设,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新亮点,它起着标识各校区域间的导向道路作用,昭示环境雕塑在城市景观空间中的价值取向.主题雕塑是传递激情、拼搏、创新的符号,是以岭南人“世俗化”取向再现大众生活的剪影,象征务实的岭南精神,使大学城环境景观建设具有时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大学城模式谈高校资源共享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前,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前提下,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探讨微观层次的教育资源共享课题,分析对比了西方大学城的“自然生成”模式和中国大学城的“主动构建”模式,阐述了大学城的定位与功能,总结了大学城在资源共享方面积累的经验,并对当前我国大学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大学城建设中的高校治安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城的兴建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也对高校治安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针对大学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治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更好地构建和谐稳定的大学城治安环境。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选取了合肥经开区大学城的体育场馆资源丰富的地区作为案例,调查经开区大学城居民健身者、经开区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经开区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社会共享等方面,分析合肥经开区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共享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索合肥经开区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与周边社区可持续的共享机制的构建,促进合肥经开区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推动合肥经开区大学城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4月19日,在江宁区召开的驻区高校与政府、企业共同发展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上,27个创新合作项目的签字,标志着政府部门、高校与企业三方“官产学研”的长效合作正式启动。据悉,通过三方联系会议机制推动“官产学研”长效合作.在我市区县中还是首次,联席会机制由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科学园大学城管理办公室、驻江宁部分高等院校和驻江宁部分企业等相关单位共同发起,属于合作共建型的联合性议事机构。  相似文献   

20.
大学城建设是高校教育的沿革,大学城教育应承袭其所在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优良传统,作为大学城办学的指导思想,彰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使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并驾齐驱,并合理、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