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仇白羽 《金陵瞭望》2008,(16):21-22
物流发展的动力源于经济增长引发的物流需求,南京位于长江三角洲与中西部的交汇处,具有承东启西,联结长江中下游的地理区位优势。建设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规划的提出,更为南京市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2.
邓宁成 《金陵瞭望》2006,(14):21-22
雨花台区板桥新城位于南京市区西南.是南京近期重点规划的四个新城区之一.也是南京市沿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板桥新城将通过地块的科学整合和功能的合理分区.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通过优质产业与现代人居的有机结合,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汇集.倾力打造融产业发展与生态居住为一体的现代滨江城。  相似文献   

3.
黄河清 《金陵瞭望》2009,(26):20-21
全球经济及物流航运业的快速发展.航运物流业和经济之间的互助发展关系。促进了具有物流及航运优势的地区对航运中心建设的关注。那么,如何加快推进南京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连云港与中西部地区传统区域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应重点强化产业合作创新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可通过错位发展、港产合作、共链产业对接、飞地经济和产业合作研发路径展开,通过地区之间的产,_lkl~t对接或链群共建形成连云港与中西部地区内部的产业合作稳定机制,提升区域内部产业升级和产业竞争力,实现连云港与中西部地区产业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海峡西岸物流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物流服务对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同时物流产业正成为海峡西岸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海峡西岸物流经济势在必行。发展海峡西岸物流经济既要考虑区域港口经齐,又要发挥物流产业集群产生的规模效应,还要考虑建立对台物流平台。物流经济地理和循环经济理论对海峡西岸物流经济发展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1980-2012年的相关数据,选取物流发展成效指标、物流供给指标、物流需求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利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测算山东省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结论是区域物流需求、供给、规模的增长均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区域经济增长也推动了物流产业发展。山东省要注重提高区域物流供给能力、优化区域物流布局、加大对物流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物流产业集团、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以物流产业发展促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汪潇 《金陵瞭望》2011,(13):31-33
国务院在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中明确了南京的区域经济地位.也就是把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门户.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南京都市圈。如何抓住城市转型与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建立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大力发展以金融业为主导的高端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挥南京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物流产业发展速度与物流产出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0—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综合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及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产业发展速度对区域物流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在中西部地区表现的更强;当物流产业发展速度中等时其对区域物流产出的贡献相对更大;随着时间门槛及物流产出门槛值的提高,物流产业发展速度对区域物流产出的贡献不断增大。最后提出制定差异化物流发展策略,做好物流产业发展“速度管理”,以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物流在总体发展上已经具备与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紧密结合的特征及趋势,物流与产业的融合、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结合,以及物流自身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使物流业具有较强的宏观经济意义,国家在战略上必须明确物流的宏观经济地位与作用,从物流服务和物流技术应用两个层面推进物流的发展,并通过制定适宜的物流产业发展战略、树立正确的政策观念、积极引导和扶持物流产业的发展、克服推进物流产业发展的障碍等宏观政策,加快物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金陵瞭望》2008,(11):71-71
板桥新城位于南京市区西南.隶属于雨花台区,距市中心新街口21公里,西临长江与浦口隔江相望,北靠规划市域公路二环,南与江宁接壤。东临宁马高速。板桥新城是南京近期重点规划的四个新城区之一,是南京市沿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板桥新城将通过地块的科学整合和功能的合理分区.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通过优质产业与现代人居的有机结合,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汇集,倾力打造融产业发展与生态居住为一体的现代滨江城。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之拉动了国民经济的消费水平,从而间接带动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使21世纪的物流行业已一跃成为我国新型行业的标志之一。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其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成为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因此,各国都开始注重物流产业的发展创新,主要表现为传统型的物流产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过渡发展。文章针对吉林省的物流产业进行探讨,通过阐述传统物流业与现代物流业之间的区别,以显明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重要性,并对当前吉林省的物流发展现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吉林省而言有利于向现代物流业转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宦洪云 《金陵瞭望》2007,(24):26-27
在南京规划和实施“现代服务业中心”的过程中,业内人士对商品大市场这一传统业态的市场前景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较之于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及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新型业态而言.商品大市场经营方式明显落伍.理应淘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从南京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来看.商品大市场依旧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应当成为现代服务业规划发展中的一部分。因此,本文拟从商品大市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素出发.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一个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3.
穗、深、港港口和航空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0~2007年广州、深圳、香港港口、航空物流及三地的GDP和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城市群GDP数据,借助计量分析软件Eviews 5.0进行分析,揭示穗、深、港三地的港口物流、航空物流之间及其与当地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合理布局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和航空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物流产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低,运行成本高,法律体系不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但中国物流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在六个方面有较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共生理论分析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共生关系,构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互惠共生模型和发展协调的互惠共生模型,通过对模型均衡条件的稳定点进行解析,可以得出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一些结论:1.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彼此促进的作用是明显的;2.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最大的不协调就是发展不同步,以致供需不对称;3.在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上,竞争与合作具有终端层面上的促进作用;4.在发展不协调的互惠共生模型中,合作的作用大于竞争的作用。由此提出了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点是以经济快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产业,企业和地区的集合。经济增长点具有动态性和多层次性,我国21世纪的经济增长点包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小康后有广泛需求的产业,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和发展,要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湖北应解放思想、调整政策、发挥优势、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南京龙潭物流基地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4月,是南京龙潭物流基地及南京龙潭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主体.目前公司注册资本4.91亿元人民币.负责基地10.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的开发建设及招商引资工作。2009年6月.龙潭物流基地整体纳入了国家级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现代物流的实质是以信息流为前导的系统活动,信息化是物流业从传统业态向现代业态转化的内在动力。湖北省要想将物流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就必须对全省范围内物流产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未来需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准确把握信息化在物流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进步这一互动关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力推进物流信息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现代物流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战略产业,是企业发展中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长株潭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具有经济一体化、地理区位、投资的聚集、政策等比较优势,现代物流的发展对这一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苏州物流产业集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全球制造产业群在苏州的进一步集聚,与加工制造业联系紧密的物流产业集聚有了一定的发展.苏州物流产业集聚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以苏州物流产业集聚的现状为依据,通过对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以及江苏省的苏州、南京、扬州三城市的物流产业集聚程度的计算比较,分析了苏州物流产业集聚程度.同时以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为例,研究苏州物流产业集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