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们有的是责任.这个责任不是狭义上的责任,也是一种境界!”从2000年进人下关绿化所起.下关绿化所所长陈中建就这么告诉所里的员工。那时下关绿化所还没有改制.是“吃皇粮”的事业单位.但责任一直在他的心中.鞭策着他努力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2004年改制为瑞泽市政没施工程有限公司至今的几年间.陈中建带领他的团队将下关的绿化维护水平提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金陵瞭望》2008,(15):17-17
“这个孩子从小就很独立。也有自己的想法。练上手球就是他自己选的。”妈妈张玉梅说得很平静,“初三暑假,我们家本来计划等他从苏州比赛完回来的第二天全家一起去九寨沟旅游,但张星到家后拿出来一份东西.我们一看。是江苏省手球队的大名单.上面写着第二天要去苏州报到。我们就问他自己的想法.孩子自己说.他要去苏州练手球。”第二天,  相似文献   

3.
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时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关于对李密的评价问题,史学界一直存在着分歧。多数人对李密持肯定态度,认为李密参加杨玄感起兵标志着他“脱离了隋朝统治阶级”;参加瓦岗军表明他“突破了原来的阶级界限,已成为农民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是一位“卓越的农民起义领袖”。有人虽然也承认李密有“缺点”和“错误”,但又认为他作为农民起义领袖还是当之无愧的。也有少数人根据李密曾投降越王侗,简  相似文献   

4.
最后的心愿     
26岁的母亲凝视着她那罹患血友病而垂死的儿子。虽然她内心充满了悲伤,但同时她也下定决心,就像其他为人父母者,她希望儿子能长大成人,能实现所有的梦想。如今这一切都不可能了,因为病魔会一直缠绕着他。即使如此,她仍希望儿子的梦想能够实现。她握着儿子的手问道:“巴柏西,你曾想过长大后要做什么吗?你对自己的一生,有过什么梦想吗?”“妈咪,我一直希望长大后能成为消防队员。”母亲强忍悲伤,微笑着说:“我来想想看能不能让你的愿望成真。”当天稍晚,她到亚历桑纳州凤凰城当地的消防队,找到了消防队员鲍伯,他有一颗宽大的心。这位母亲向他…  相似文献   

5.
吉林大学俄语专业大四学生董明玉被朋友评价为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他从大一一直“折腾”到大四.其间,虽然屡败屡战,但一直不气馁,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思路,在大四终于有所斩获。  相似文献   

6.
朱震龙  王喜 《金陵瞭望》2010,(23):48-49
张长华是景明佳同小区拾景苑7幢的楼栋长.今年57岁的他已退休多年.但思想上却一直没有“退休”.不仅一次不落地参加组织生活.还经常主动列社区帮忙.积极要求加入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事事、处处、时时为社区建设管理奉献自己的余热.居民们凶此都亲切地称他为“热情老张”。  相似文献   

7.
鲁迅曾经说过:“批评家兼能创作的人,向来很少。”①这“很少”,大约源于其“难”——因为创作与批评虽然有其内在联系,但毕竟又是两种思维方式,两套语言符码。而鲁迅却以自己的艺术才情成为这“很少”人中的佼佼者。鲁迅的创作和批评的两副笔墨一直相伴相随,从来未曾分开过。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掀开了中国现代小说史辉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期望     
父亲是个开三轮车的,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许多,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开始忙碌在车水马龙中,从早一直到晚,仅靠着一辆三轮车来维持这个家。虽然整天忙碌着,但在人们眼中开三轮车的毕竟是个“低等”的活儿,因此父亲常受到一些人的鄙视。然而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他不自悲,而是把他希望和安慰的心交付给了我。希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晚上,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我一见到他,便兴奋地扑到他怀里,接着父亲便给我讲一些伟人的故事,虽然他只知道一点,但这已尽他的所能了,每当…  相似文献   

9.
他是这个时代的“异数”。他特立独行。因为他超脱而不为形役、超然物外而不遗身世外。这也许就注定了他的孤独,虽然他并不缺少可以呼引的朋辈——他的孤独,是苦心孤诣、知己缺少的孤独。他理想主义。因为他宣讲着自己的理想、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他为自己的理想奔走不息,他在撒播精神的种子——从未放弃,从不妥协。理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稀罕物。他低调做事。因为他固执地恪守着内心的宁静和纯粹、执著地追求生命的本源与意义,做事第一、静默为主——虽然,张扬、“弄出响动来”是许多人惯常的做事方式。他不懂“成功”。因为他的个人生活还是那样清苦,他也不追求创造物质的财富,他在用出世的精神做着入世的事情——虽然这是一个创业必言IT、成功必言宝马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的一生是对中西文化进行艰难选择的一生,虽然他曾称自己是“异教徒”,也曾称自己是“基督徒”,但他的骨子里却崇仰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人一直想成功,为此,他作过种种尝试,但到头来,都以失败告终。为此,他非常苦恼,就跑去问他的父亲。他父亲是一个老船员,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却一直关注着儿子。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意味深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08,(1):51-51
一个禅师经常和众人谈到“命运”这个词,一个忠实的听众一直坚信着“命运”的说法,所以他每天都在盼望着生活会发生奇迹。他想:既然有命运,那么一切都由命运来安排吧。然而年复一年,他的生活一直是平庸的,没有辉煌和光明,只有灰暗和贫困。他想:难道是自己的命运注定如此吗?  相似文献   

13.
兰馨 《老友》2011,(12):40-40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父亲已去世20余年,但父亲的音容笑貌依然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的谆谆教导我一直铭记心间.让我坚持着“与人为善”的信念.一步一步地走入了花甲之年。  相似文献   

14.
《北方人》2007,(2)
那年夏天,他们大学毕业。虽然深深相爱,但同样倔强。最终她留在了省城,而他则去了西藏当了名排长,实现自己的梦想。军列徐徐开动了,女孩疯狂地追着火车,流着泪大喊:“我爱你,我会等你!”他把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一生有志于仕途 ,希望以此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他的学说在春秋时代并未真正获得各诸侯国执政者的赏识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 ,尽管孔子是以“仁”作为其学说的核心 ,但他好周礼 ,把“礼”视为“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欲以“礼”规范“仁” ,并以“复礼”作为其政治纲领 ,不合时宜 ;其二 ,孔子迂阔、直傲、不苟且的性情虽然难能可贵 ,但却使自己显得更象个狷者、狂者 ,而不适合从政 ,他既不愿降志辱身以求进取 ,被排除在官场之外 ,实乃必然之事。  相似文献   

16.
师陀散文论     
一师陀称不上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散文创作巨匠,他在文坛上的成名也得力于小说而非散文。但他的散文诚如他为第一本散文集《黄花苔》命名时说的那样,“是野生植物”,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执拗地充满生机地开放着。几十年来,他遵守着自己的诺言:“默默地做点事,默默地走点路,默默地想想自己和别人”(《里门拾记·序言》)。为人们贡献出大量的“野生植物”,汇合起来,蔚然壮观,形成独特的散文艺术天地,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争得了独特的地位。师陀是在30年代步入文坛的。1931年秋高中毕业后,他假托考大学,来到北平,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7.
自觉的文体意识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莫言的创作充满变数。30余年来,他小说的叙事艺术经历了从“玩小把戏”到“玩大结构”的转向。莫言曾经热衷于形式实验,他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小把戏”宣告了自己创作的先锋性和现代性,但随着对形式实验的反思,莫言之后的创作自觉地向民间回归,向古典小说致敬,他以“玩大结构”的决然态度宣告了自己创作的本土性和传统性。但在从“小把戏”向“大结构”的转向中,人们不难发现他小说中的“大结构”包含很多“小把戏”,可以说,莫言在向传统回归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作品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18.
《女神》中大部分诗作于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一年。研究《女神》,人们一定要把它和“五四”运动的时代联系起来,这诚然很有必要。因为郭沫若的创作生活“是同着新文化运动一道起来的,他的事业发端,是从‘五四’运动中孕育出来的”。《女神》就是那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产物。但还有一个事实也是不应忽视的,就是郭沫若在创作《女神》的那个时候,正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虽然他已知道自己两耳重听,不可能行医,虽然他也已决定走文艺的路,但他毕竟还是天天在接触医学知识及与之有关的各种科学知识,而且在此之前,他也学过不少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可以说,他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有一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他一直忠实地践行着自己的座右铭。“做人要知足”。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物质条件、名  相似文献   

20.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真狂,还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这两看法相互排斥,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是有分歧的。下面笔者想谈谈自己对“狂人”形象的一个看法。 就作品中“狂人”的言行看,他无疑是一个真正的狂人,因为他的言行完全具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征:(一)幻觉妄想。“狂人”一直幻想别人要吃他。他怀疑赵贵翁,赵家的狗,村里的人,医生,以至于他的大哥;他把周围的人的言行,把他所看到、听到的一切,统统都同吃人,或者很快就要吃到他自己,联系起来,作为论据。(二)思维破裂。“狂人”的思维是跳跃的,往往第一个想法和第二个想法之间没有现实的逻辑联系。他可以从“月光”想到“赵家的狗”,从“鱼的眼睛”想到“一伙吃人的人”,从“捏起筷子”想到“妹妹死掉的缘故”;这些现象虽然都被他集中在吃人这一个意念上,但在现实中却并无直接联系。(三)感情不协调。“狂人”怀疑别人要吃他,有时觉得自己“怕得有理”,“真教”自己“怕”,有时又“不怕”,甚至“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鲁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