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正> 一、说“韦苏州之疏淡” 前人论韦应物,好称“韦苏州之疏淡(或闲淡)”。疏淡,似乎偏于谈形式,其实也兼及内容。也就是说,他们认为韦诗的特色,在于以疏淡的笔致来表现自己疏淡的个性。什么是疏淡的个性呢?大抵是指与世无争、随遇而安、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之类。这里需要补充一句:笔致虽然疏淡,表现却十分有力,表现出来的个性是十分鲜明的,  相似文献   

2.
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后人对他推崇备至:王世贞称赞“韦左司平淡和雅,为元和之冠”(乔亿惊叹“韦、柳既没,清音遂杳者五百余年”,“韦诗如峨嵋天半,高无与比”;苏轼慨叹“发秾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白居易感慨系之:“苏州与彭泽,与我不同时”……敬慕景仰之情无不溢于言表。前人喜爱韦诗大多是因为它的恬淡闲雅:“韦苏州至处,每在淡然无意,所谓天籁也”;“其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一寄秾鲜于简淡之中”;“左司性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减陶靖节:……但是我们从韦苏州诗的“淡处”看到的不是“无迹”,而是伶俜的身影;从“简淡”中  相似文献   

3.
韦应物作诗博采众长,尤其得陶诗精髓。他成功创立了"韦苏州体",同时又能较好地处理关心国事与寄情山水、心归佛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诗歌传到朝鲜半岛后,受到文人和政府的普遍欢迎。朝鲜诗人赞赏韦应物的吏隐之道和高洁品格,认可韦诗"淡""清""近禅"的风格,并以选录、摘句、注释、比较等方式积极评价韦诗。很多诗人还以效仿、次韵、和诗、集句、引用、化用等方式学习韦诗。虽然朝鲜诗人对韦诗偶有误记,但他们对韦应物的接受乃是韦应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中朝两国诗歌交流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4.
韦庄诗在晚唐盛名卓著,从三点可以说明。一是饮誉“秦妇吟秀才”可证;二是唐人选唐诗中,韦穀所选《才调集》在唐人选本中规模最大,遍选唐代名家诗歌千首,独韦庄入选63首,居全集之冠,足证影响很大;三是据诗人自云:“我有歌诗一千首,……斑斑布在时人口”(《乞彩笺歌》)。他对自己的诗歌十分自信,确实也看出时人是十分喜爱韦诗的。韦诗在艺术上有如下两点特色。  相似文献   

5.
王维、韦应物的山水诗皆以"淡而有味"著称,但王维诗味长而格老,韦应物诗气清而韵高;在意境上,王维诗有画意,恬静而温润,韦应物诗有氛围,冷静而凄清;王诗的物象明朗而富生机,韦诗的物象幽冷而萧疏;在句式经营与题材选择上,王、韦之间也有完整与分散、丰富与单一之别.这些都与他们归隐的动因与入禅的深浅有关.  相似文献   

6.
姜夔以江西诗派清劲瘦硬之健笔,来改造晚唐以来温、韦、柳、周靡曼婉媚之柔情,变香软为骚雅,洗丽为淡远。创造出一种峭拔、隽淡、清空、旷远的境界。宋词的雅化达到顶峰,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具有颇高的美学“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7.
姜夔以江西诗派清劲瘦硬之健笔,来改造晚以来温,韦,柳,击靡曼婉媚之柔性,变香软为骚雅,洗农丽为淡远。创造出一种峭拔,隽淡,清空,旷远的境界。宋词的雅化达到顶峰,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具有颇高的美学“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诗具有意境。但为什么不少具有意境的诗没有象陶诗那样打动人们的心灵呢?陶诗的意境有些什么特点,使它表现出如此的魅力呢? 明人胡应麟指出:“元亮得步兵之淡,而以趣为宗。”是否得阮籍之“淡”,姑置不论,但“以趣为宗”却点出了关键所在。清人温汝能也说:“陶诗多有真趣。”“趣”——这就是陶诗给予人们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它标志着陶诗意境的重要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庄子·秋水》:“于是埳井之鼃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疏》:“适适,惊怖之容。规规,自失之貌。”《释文》:“适适、规规,皆惊视自失貌。”“适适”与“规规”句为互文,《疏》文亦属同例。总的意思是:井蛙听了海鳖之言,感到非常吃惊和空虚。这种“吃惊和空虚”,显系通过面部表情、具体说是通过“惊视”的目光表现出来的。就此而论,《疏》与《释文》的解释一致,但后者更为准确具体。 作为同义词,“惊”与“怖”有明显的区别:“惊”指“突然受到刺激而精神紧张”(见郭锡良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上古楚人的官书,楚金文的出现是楚人以自己地域文化的审美眼光对宗周金文进行“楚化”的结果。金文的“楚化”不仅表现在用笔、结体及构字法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楚人对大篆字体的变形、草化和装饰美化方面。“楚化”使金文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装饰性、抒情性等特点,也强化了书法的书写意趣和笔致韵味,极大地丰富了金文的表现形态和审美趣味,为汉字走上艺术化道路迈开了决定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1.
张栻开创南轩学派,为南宋中兴时期著名学者,也是一位个性突出的作家。他一生与道进退,矢志致君泽民的事业,其诗歌即有深入表现,渗透着以道自任、忧患民瘼的精神情怀。与社会政治中“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内在相通,赋性冲和、钟情自然是其个性品格的另一面,并对其创作产生影响,自然山水在其诗中表现充分。他主张学者不汩利禄,不眩文采,“淡乃其至”成为其人生境界与诗学追求,他往往以冲和的语言、平淡的意象营造出淡雅诗境。明道义而抒性情,以思理慧性见长,是宋代诗学乃至宋学的特色,张栻与道进退、淡乃其至的人生境界与诗歌书写可谓典型,对南宋中兴时期学术发展与多元诗学风貌的建构具有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其诗闲淡简远,效法前人陶潜,有“陶、韦”并称之说。本文通过韦应物中晚年在江淮等地所作的诗,讨论“陶、韦”诗思想内容的异同,并对陶、韦文道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劳于选而逸于任,选人不避辛劳,把人才选出来任职之后,用人者便进入一种超脱的状态,这是《资治通鉴》用人思想的重要方面。 知人善任,知人在先,善任在后。人才须鉴别真伪,区分优劣,人才重要,但人才也难求难选。选人是一件十分繁难的事,它使用人者耗心血,费琢磨。《资治通鉴》所载的,有刘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所谓的所谓“三顾茅庐”;有“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的所谓“萧何月下追韩信”;有唐太宗对于都督、刺史,“常疏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的所谓“屏风档案”。求贤之功在于知人之难,知人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孔子就曾说:“不患人之不知已知,患不知人也。”知人选人之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姜白石词独诣之美,在于舒发灵心秀怀之思,极尽要眇馨逸之致。其以出于江西诗派的手笔匡救妩媚之气,用含蓄蕴藉以弥补粗犷嚣喧之风,凭硬笔高调独铸清劲、隽淡、峭拔之境,为前人词中所未有。其立意取向理趣,章法专主疏宕,诗意的空濛提供了回旋之余地,造成一种清空境界,“雾里看花”实为其魅力所在。从艺术美感而言,显示出清简、和永、秀洁的“中和之美”,乃“自有一家之风味”。在中国人文化心灵的发育史上,白石词代表了中国词人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成熟直至强化的一种过渡。  相似文献   

15.
“画龙点睛”是画家的绝妙之笔,“点石成金”是仙家的神化之笔,而“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字眼.则是作家的传神之绝。教师若具备“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之技法,在学生“困惑卡壳处,激思生花;迷茫费解处,拨云见日;情感泠淡处,推波逐浪;举步维艰处,引道通途”,促其个性放飞,灵性涌动,课堂就一定能掀起层层浪花。  相似文献   

16.
“上下文”是现代汉语常用语词 ,《汉语大词典》作为词目收入。释文是 :“谓文章中与某一文句相连的前文和后文。例如 :单看这句文字 ,很难理解它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来看就容易明白了。”例句自编 ,没有书证 ,不能说明何时出现。查唐代贾公彦《周礼义疏·秋官》“小行人职”即有“上下文”一词 :  若国札丧 ,则令赙补之 ;若国凶荒 ,则令委之 ;若国师役 ,则令槁之 ;若国有福事 ,则令庆贺之 ;若国有祸灾 ,则令哀吊之。凡此五物者 ,治其事故。 [义疏 :此一“经” ,据上下文皆据诸侯国 ;此文虽单言“国”亦据诸侯而言。]贾疏是说 :“小行…  相似文献   

17.
茅盾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作家把他的故事的地点指定在自造的想象世界或乌托邦,那末,他只要对于自己负责任;如果不然,他的地点是世界上实有的地方,则他便该对于实在的地方负责任。他应该把他小说中的某地写成正确的某地。人物有个性,地方也有个性;地方的个性通常称之曰:‘地方色彩’。”并且认为,“一位作家先须用极大的努力去认明他所要写的地方的‘地方色彩’。”茅盾是努力实践自己的主张的。他的小说,不管是描写都市或农村,都十分注意表现地方色彩。不过在茅盾的作品中,写江南市镇、农村比之写都市似乎更富于地方色彩。其中,以“农村三部曲”最为突出,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一扬雄《解嘲》:“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王力《古代汉语》注:“乘雁,一只雁。用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赵振铎在《读<广雅疏证>》一文中谈及王念孙的成就,第一条例证就是《广雅疏证》指出“乘”有“二”义,说“这是一个古义,后人不了解这点,往往产生差错。”“明白了这点,读扬雄《解嘲》就不至将‘乘雁集不为之多’的‘乘雁,解释为‘一只雁’了。”同是依据王念孙,结论却截然相反,原因何在?在《广雅疏证》和《读书杂志》中,王念孙多次谈到“乘”字,其基本观点是:“乘  相似文献   

19.
授衣“授衣”是怎么一回事?《毛传》曰:“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此解是含混的,究竟衣由谁授?不清楚。《孔疏》进一步说明云:“毛以为周公云(毛诗认为《七月》是周公所作,故孔颖达阐述周公的意思):先公教民周备,民奉上命。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至九月中云可以相授以冬衣矣”。这意思好象是说民奉上命互相授衣。但是《疏》又云:“可以授冬衣者,谓衣成而授之”。则又似由“上”授之。朱熹《诗  相似文献   

20.
作为张载与二程的门人,吕大临的思想既显示出道学理论指向的共性,也有独具一格的个性。由解释《中庸》而得出的“中者道之所由出”,集中地反映了吕大临以工夫贯通本体的理论特点,而“通经践礼”则既表现了他通过义理重释和社会教化以复兴儒学的努力,也呈现出将经学和礼学融入身心修养之“为己之学”的道学实践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