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1990年,笔者曾对日喀则地区白朗县和康马县农牧区15~49岁育龄妇女生育意愿进行过一次调查,并撰文分析了我区农牧区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特点及成因(发表于《西藏医药杂志》1993年第2期)。10年过去了,西藏农牧区育龄女妇的生育意愿发生了哪些变化?具有了哪些新的特点?近期,笔者又对日喀则地区白朗县农牧区噶东、洛江、强堆、杜琼、曲奴、玛乡、旺丹、噶普、东喜等9个乡、13个行政村的15~49岁的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了一次多点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理想的子女数、子女性别取向以及被调查者丈夫对生育子女数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一篇关于一个广西瑶族村落生育意愿转变的质性研究.首先,笔者通过对收集到的访谈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对老、中、青三代之间生育意愿进行对比,发现了这个地区代际之间生育意愿存在的明显差异,表明当地生育意愿正经历着一场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此外,通过深入访谈的资料分析,笔者探讨了该地区生育意愿转变的缘由,及其这个转变给当地社会生活所带来的一些影响.在笔者看来,生育意愿的转变与当地社会转型、社会生活出现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密不可分,而生育意愿在内的社会观念的转变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给人们现实生活带来了新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3.
一、高龄超育的含义及其问题的提出 所谓“高龄超育”是指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育龄妇女生育第五胎及以上的生育现象。“高龄超育”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为笔者首次提出,旨在与早婚早育相对照,与多胎生育相区别。如果说,早婚早育具有“低龄生育”的性质,那么高龄超育则显然是生育的另一个极端,它既属于多胎生育,又有别于多胎生育。因为高龄超育更明晰地界定了妇女生育  相似文献   

4.
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各地迥然相异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体系.因此,生活在不同地区人们的生育意愿受各自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生育行为和生育模式.本文拟比较汉族和藏族、贵州侗族的生育文化,分析这些民族生育文化中合理的文化价值,从而探讨儒家生育文化在当今生育政策中的消极作用及目前对生育模式作"传统--现代"二元结构之划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推进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政府逐步加大了对西藏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投入,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面貌得到明显改善.然而,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仍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能力仍比较薄弱.通过西藏扎囊县德吉新村村级公共服务供给与民主村村级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的对比考察可见政府通过扶贫综合开发建设,在改善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然后紧密结合西藏农牧区发展实际,发现德吉新村村级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学习和借鉴成都等地村级公共服务改革实践经验,对创新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提升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能力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电信通信为农牧区提供信息接入手段这一视角出发,分析西藏农牧区发展电信、消除数字鸿沟的实践,探究农牧区数字鸿沟的表现及成因,认为发展电信通信是缩小西藏农牧区数字鸿沟的基础工程,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针对数字鸿沟的农牧区电信发展经济、技术政策,遵循普遍服务原则,沿着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信息提供两条主线,保证为农牧民提供最低数量和基本质量的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7.
青海农牧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当前农牧区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农牧区教育水平,加快农牧区教育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共同繁荣,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对青海省农牧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研和科学分析,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实施青海省农牧区现代远程教育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郑洲 《民族学刊》2012,3(1):34-43,93
以西藏自治区扶贫综合开发为研究视角,以扎囊县德吉新村村级公共服务为研究对象,在比较分析民主村村级公共服务的基础上,考察了政府通过扶贫综合开发进而在推动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然后紧密结合西藏农牧区发展实际,客观分析了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在基础设施供给、基础教育供给、医疗卫生服务、村组织建设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学习和借鉴成都等地村级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推进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完善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创新西藏农牧区村级公共服务需求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西藏农牧区的茶叶消费:一种身心生态的微观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国栋 《西藏研究》2021,(1):95-102
茶叶是西藏日常生活的重要元素,近年来,西藏农牧区茶叶消费呈现明显变化。在茶叶消费中,茶的药用功能和氟摄入量的威胁值得高度关注。茶馆是农牧区茶叶消费的一面镜子,反映出牧区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从身心生态的视角解读农牧区茶叶消费的变化可以建构起"疾病-健康"的分析框架,在该框架中,农牧区饮食文化的变迁应被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农牧区长期并存和相互促进是中国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中华一体离不开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主体参与和贡献。我们不应从农业中心立场或草原中心立场来认识中国,而应从实际经验出发来洞察区位内和区位间的复杂关联。谷苞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和文化关系史的研究,建构出理解中国的农牧区位关系论。农牧区位关系论不仅论述农牧区内的经济社会类型和农牧互构,而且从农牧互依与政治思想的关系方面论证中华一体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动力。农牧区位关系论将微观研究、宏观社会和历史演变贯通起来,呈现了认识中华一体的知识生产路径、方法和思想。农牧区位关系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的重要成果,是民族学研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学术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2.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4.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6.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