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人曾问过马雅可夫斯基:在俄罗斯古典作家中他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诗人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契诃夫。一九一四年是契诃夫逝世十周年。年青的马雅可夫斯基也撰文纪念,写了一篇题名《两个契诃夫》的文章。在这篇短文中,年青的诗人提到了两个契诃夫。一个是被资产阶级文学评论所曲解了的契诃夫。这个契诃夫似乎是一个“黄昏的诗人”是一个“无病呻吟的人”……马雅可夫斯基旗帜鲜明地否定了这个契诃夫的存在,他认为这是资产阶级文学评论家们对契诃夫的歪曲。年青的诗人满怀激情地声称:契诃夫是一个“描写平民的作家”,是“坚强而又乐观的语言巨匠”。  相似文献   

2.
路翎的《求爱》是同名短篇小说集中的一篇.这本集子中的作品有二十三篇,写于1944年到1946年之间.作者曾说:“这些小说里所写的都是攀住历史的车轮的葛藤,但既然是在生活着,这里面是有着力量的本身.”路翎自己曾有过一次没有开花的爱情,那是他的初恋,那位小姐叫李露玲,后来和路翎的一位“挚友”结了婚.“路翎”这个笔名,就是为了纪念这次没有开花的爱情.这篇小说写于1946年,带有契诃夫式的阴冷.路翎在1943年下半年,曾读过不少契诃夫的著作.路翎曾说:“契诃夫写平凡的小人物们的命运,看似冷静,骨子里则是火辣辣的,因为作者参加到人物中间去,与他们同悲同喜.”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的作品《沉沦》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为创作题材。其写作风格明显地受到了日本私小说创作倾向的影响。在《沉沦》中,我们分明地能看到日本私小说作家佐藤春夫的小说《田园的忧郁》的影子。然而,《沉沦》的“忧郁”缘于郁达夫对祖国孱弱的感触和对国家振兴的渴求;而《田园的忧郁》的“忧郁”,仅仅表露了作者个人人生的无聊,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反省和对民族危亡的忧思。正是在这一点上,《沉沦》突破了《田园的忧郁》的写作意境,实现了主题的变奏。  相似文献   

4.
安东·巴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恰好处在俄国农奴制改革和第一次大革命之间;时代的特点,决定了他的创作道路和作品特色。契诃夫出身小市民,童年和少年是在贫寒交加中度过的。因此,他从小就饱尝了人世间贫穷与忧患的滋味。1897年,契诃夫进莫斯科大学学医,翌年开始文学创作。契诃夫早年的作品多半是幽默的故事。但从整个80年代来看,契诃夫所写的小说,都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各方面的特点,诸如《小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苦恼》、《万卡》等,反映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又如在《普利希别耶夫  相似文献   

5.
乡土作家沈从文,在他所有的以湘西边陲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最能赢得读者喜爱的,是那篇在艺术上堪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媲美的《边城》。由于作者“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①意图对湘西村镇、码头的“人事哀乐,景物印象,试作综合处理,看是不是能产生点散文效果”。②所以他把诗的意境移进小说里,用散文的笔法去写小说;用亲切、素淡而又优美的语言编织充满湘西地方色彩的美  相似文献   

6.
有人曾问过马雅可夫斯基:在俄罗斯古典作家中他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诗人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契诃夫。一九一四年是契诃夫逝世十周年。年青的马雅可夫斯基也撰文纪念,写了一篇题名《两个契诃夫》的文章。在这篇短文中,年青的诗人提到了两个契诃夫。一个是被资产阶级文学评论所曲解了的契诃夫。这个契诃夫  相似文献   

7.
一 读叶紫的小说,犹如读一部内容翔实的中国农民运动史。 叶紫带着传奇般的、血和泪的苦难经历,带着丰富的斗争生活经验,走进无产阶级文学战斗行列,就出手不凡地献出了第一篇小说《丰收》。正是在这第一篇小说里,他以独特的风格,和他所发出的独特的声音,由“无名”而成为有影响的左翼作家。  相似文献   

8.
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的交界线上,英国文坛耸立着伟大的小说家,诗人托马斯·哈代的忧郁形象。哈代做为一个小说家,作品是非常丰富的,而成就最高的则是他统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作品。“性格和环境小说”包括这样几部作品:《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得》等。作家给这些作品起的名称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它们所反映的正是人物的性格和社会环境发生冲突而产生悲剧,其中或者以性  相似文献   

9.
张华教授在《易卜生在中国的殊遇与碰壁——评茅盾的三篇小说》中指出:茅盾是受易卜生影响的现代作家之一。他不仅在自己的作品中发扬易卜生精神,而且结合中国的实际,探索“娜拉”的解放之路。因此,他的《烟云》、《创造》等三篇小说虽有易卜生的影子,但却是体现了自己创作个性和思想探索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11.
莫泊桑的创作代表了十九世纪法国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他的三百余篇短篇小说,象群星一样,为法国文学天宇增添了灿烂的光采。但是,在赞美他那些短小精悍的艺术珍品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他那洋洋大观的巨幅画卷,他的长篇小说《一生》,同样不失为艺术珠宝,在世界文学宝库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辉。一《一生》是莫泊桑第一部长篇小说。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看了他的门生这小说的创作提纲后,便赞叹道:“啊!真的,好极了,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长篇小说,构思得非常巧妙。”小说发表后,便引起公众和报界强烈的反响。由于小说深刻的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把眼光落在美国当代文坛上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注意约翰·契弗(Jphncheever1912—1982)和他的作品。这并不是因为约翰·契弗是“神童”式的人物,十六岁就发表小说;也不是因为他是“当代最红的两个小说家”之一,屡次得到各种奖(诸如“全国图书奖”,“美国文学艺术院霍威尔小说奖章”“普利彻奖”等);更不是因为他有一顶“美国的契诃夫”的耀眼的桂冠。这些都只是作家创作生涯中的一些外在的东西,不能成为吸引我们研究、评价作家的主要因素。一个作家的真正的业绩在于他对他所处的时代是否作了独特的反映,较之前辈他为读者是否作出了新的独特的贡献。那些过誉之词或皮相的譬喻,非但不能给作者带来光彩,反而会妨碍人们对他作深入的研究,抹杀他独具的特点。如将约翰·契弗与契诃夫仅作简单的类比,是难以说明什么的。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小说,指出“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列宁则称赞“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是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文学作品的最大价值,是他们的作品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作为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一生坚持为文学的真实性而斗争,他的几百篇短篇小说和戏剧,构成了俄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社会现实生活的缩影。而其中他后期的代表作之一《装在套子里的人》,  相似文献   

14.
短篇小说《姚内奇》是俄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创作高峰长期的作品。在契诃夫描写知识分子和揭露庸俗习气为题材的作品中,它完全可以与《套中人》、《醋栗》相(?)美,是颇有代表性的一篇。这篇作品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显示出作家成熟时期的光辉。  相似文献   

15.
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又是一个历来就有很大争论的作家.自从他的处女作《灭亡》问世以来,许多文章对他小说的评价差异颇大,但有一点却是大致相同的:那就是都指出了巴金小说中存在的忧郁性问题.我以为,比较全面地考察和探讨巴金小说中的忧郁性问题,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巴金本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以及他创作的价值和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一开始就以“格式的特别”使人耳目一新。这“特别”,首先当然是与习见的旧小说迥然不同;另一方面,这些小说本身的“格式”也是多样的。正如茅盾所说:“《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鲁迅不愧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总是能为自己作品的思想内容找到最和谐的表现形式。《鸭的喜剧》,就是《呐喊》中别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18.
自从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问世,特别是他公开表明在理论上赞同法朗士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主张后,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有的说,他的“自叙传”是“个人生活的写照”;有的说,他的小说深受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来源于日本的“私小说”;日本汉学家伊藤虎丸先生则认为,郁达夫的《沉沦》与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一样地继承了‘日本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笔者认为,郁达夫创作虽然大都取材于个人经历、身边琐事,但不能说是“个人生活的写照”;他留学日本,在日本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被公认为“大器晚成”的作家 ,他不为人知的早期杰作《鸡鸭名家》证明这是个误解。他“晚成”于 2 0世纪 80年代 ,仅仅是由于特殊的时代。然而他又并没有像大部分同时代作家那样被时代“耽误”,反而创作力勃发 ,这是由于他特殊的性格、学识、立场以及艺术天赋。也正是这一切 ,决定了他生趣盎然的大写意风俗画的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小说以忧郁入题的当首推冰心的《一个忧郁的青年》。然而,冰心感兴趣的不是,忧郁的青年,而是青年关于忧郁的思考。冰心以其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直觉触及到了由传统向着现代的社会转型中个人如何选择人生道路这一关键,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由忧郁而后奋斗这一“过渡时代必有现象”的普遍存在。这样,《一个忧郁的青年》的意义也就超出小说本身,促进着关于忧郁与奋斗的小说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