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康德力图调和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矛盾 ,但是康德对法规、理性、趣味、道德等古典主义艺术原则的强调实际上压倒了他对天才、想象、自由等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推崇 ,古典主义的艺术原则已构成了对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解构和否定。康德在不自觉中偏向了古典主义而非浪漫主义 ,这才是康德艺术观的本来面目。时代环境、传统教育以及他个人的性格气质造就了康德的这种古典主义的偏向。  相似文献   

2.
“三一律”作为西方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被古典主义奉为悲剧创作的金科玉律,使得十七世纪的文艺创作充满着冷峻与凝重的气质。本文共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古典主义时期“三一律”诞生的具体社会语境为出发点,对理论的内涵做全面审视,再以两部经典的作品为例进行理论的一个解读,最后对三一律的意义做一个全面的观照。  相似文献   

3.
在欧洲,自从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在短短的三个世纪之间,兴起了三次大的文艺浪潮—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文学上的这三次大的文艺浪潮反映出了资产阶级从兴起到成熟的伟大历史进程。但是在这一进程中,古典主义却因为受到启蒙主义思想家的批判和后来雨果、司汤达等人的否定,几百年来,一直处于被否定的地位。究其原因,后人认为古典主义崇尚理性,抹杀人性,歌颂王权,与封建势力妥协,在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古典主义倾向徐文谋中国几千年煌煌的文化,犹如黄河源源不断,滋润着一代一代炎黄子孙。尽管历史反复周折,但传统文化根植于这片黄土地,执拗地驾驭着人们的心态结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和审美意识。这一点,深深地体现在中国“五四”以来的现当代...  相似文献   

5.
老舍作为一位悲剧大家,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明显的类型性特点。依其悲剧因素、人物特点、艺术风格等诸多目素大体有双重蛄构型、喜剧味很浓的悲剧人物、彷徨动摇型、处在社会最底层悲剧人物四类悲剧。老舍悲剧观的两大基石是:文化视角和社会视角,二者又常常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与古典主义是两元对立的。本文通过分析论证说明,英国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来说,是“后来者”,后来者本身中总是包含着一种对先来者的继承、反抗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在梁实秋的文学思想系统中,古典主义是与浪漫主义相对立的文学精神,古典主义文学是“少数天才”作家以模仿理想的、普遍的人性的方式创造的,内在地表现为一种伦理价值并通过“有纪律的形式”来实现。梁实秋对古典精神和经典文学创作的倡导,虽然在激进的革命年代只是一种文学乌托邦,但仍不失为对时代文学的有益制衡,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中一种独特的话语。  相似文献   

8.
中西古典主义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冠华 《南都学坛》2001,21(5):46-49
过去我们总是大讲西方的古典主义,其实,中国整个古代文学遵循的都是古典主义的原则。中西中典主义的一致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强烈的理性主义倾向;类型化倾向;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推崇前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中西古典主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一是理性的立足点不同,其二是学古与革新的关系处理不同。  相似文献   

9.
典型是不能没有共性的。一个艺术形象之所以被称为典型,绝不仅是它具有独特的个性,还因为这个独特的个性是某些社会普遍共同本质的体现。文学艺术史上,人们对典型特点的称谓,如称堂·吉诃德为主观主义的典型,葛朗台为吝啬的典型,奥赛罗为妒忌的典型,奥勃洛摩夫为懒惰的典型,阿Q为精神胜利法的典型……,就其实质,说的都是各自的共性。“典型”前面的修饰定语,指的非个性特征,而是其共性本质。具  相似文献   

10.
吴宓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衡派延续到新月派,1922~1933年中国文坛存在着一股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作为学衡派中坚人物的吴宓,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为其文化立场,提出文学是人生的表现的本质定性,坚持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与道德判断,以及确立创作的摹仿说、幻境说和格律说,强调文学创作与批评中规律、标准、理性等原则,构建了一套独立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成为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合力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典型散论     
典型问题,在一切文艺实践中,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长期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并对人们的精神意识发生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塑造了真正富于时代精神的典型形象。能不能塑造出这样的典型形象,是衡量一部作品、一个作家和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所达到的思想和艺  相似文献   

12.
一个有才能的报告文学家,也应该为读者创造出成功的典型形象。典型性应该是报告文学的“徽章”,只是报告文学的典型不属于虚构性典型,而是属于纪实性典型。报告文学只能依实选择,即以真实性为前提。这样,报告文学的典型就只能是一种原型典型。因此,作者首先要把握原型的共性意义。同时,报告文学的典型,除人物典型外,还有各式社会典型。典型是个性和共性的高度统一。作者确定了原型所有的共性之后,就要专注于其个性,其独特之处。因而报告文学的二度选择,更重要的工作是个性的选择。这种选择,主要表现在角度选择、主体截取和细节选择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典型问题是个直接关系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这个问题被搞得极为混乱,严重地阻碍了无产阶级文艺的发展。为此,重温经典作家关于这个问题的教导,在今天,就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艺术典型     
文艺创作的核心是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因而艺术典型问题也就成了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纵观世界文艺理论发展史,有关典型问题的理论,大致上经历了如下的发展变化: 一、早在古代,希腊哲学家亚理士多德就奠定了典型理论的基础。他认为个别与一般是个统一体,所以个别的感性形象能够反映出生活的必然规律,而这个通过个别反映必然的艺术形象就是文艺应塑造的典型(当时他还没有明确提出典型这个名词)。  相似文献   

15.
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自成体系.第一,哲学上的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对立引发了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并峙,以<诗学>为代表的亚里士多德的古典主义美学是正统的理论;第二,文学的定义是"生活的批评",其内质是对人生、历史的透视,具有伦理价值的严肃性;第三,文学的人性首先针对的是由历史现代性激发的"物性"所造成的人文精神沦落,其次才是阶级性问题;第四,文学的创作是心灵的合规则的秩序与活动,它遵从的是文学的纪律;文学批评应注重文学活动的审美自律,而不能过于关注"他律".这一古典主义理论的源点为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6.
印度古典主义美学是印度美学思想的成熟形态。古典主义艺术是印度艺术的典范。本文分别论述了印度古典主义美学思潮产生的文化背景,印度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于古典主义美学的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印度古典主义美学的基本原则以及它在艺术创作上的表现。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论述,揭示了印度美学思想和艺术表现上的独特的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17.
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作家,他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四六年,二十年间共写出了二十部中、长篇小说及七十多篇短篇小说,塑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其中不乏成功的典型。这些形象和典型是“怎样写成的”?巴金毫无保留地向他“亲近的人”——读者,讲出了这个“秘密”。从这个“秘密”中,我们可以窥测到巴金典型创造的基本经验。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做些初步探索。“有是也有非”通观巴金的作品,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他笔下有的人物既不是“至善”,也不是“极恶”,而是“有是也有非”,是中有非,非中有是。正如巴金所申明的那样:“丑化和简化不能写活一个人物”。这种“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③  相似文献   

18.
在欧洲文学史上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个截然有别的文学流派 ,它们在文学理论、创作主张和创作方法上 ,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单就德国文学而言 ,其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却有着相当多的相似和联系。究其原因 ,除了 18世纪风靡全欧的启蒙主义在德国没有多大市场外 ,还因为德国的启蒙主义文学缺乏独立的形态 ,是附着在德国的古典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之上的。 1797年是德国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分野 ,从此 ,德国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如何对待古典文化 ,如何看待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如何理解民族性和文化传统等问题上 ,逐渐显示出了不同的思想倾向 ,并最终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9.
我在《典型浅论》一文的开头说过:“典型问题是文艺理论中的难题。”写完这篇文章后,我又写了一篇《再论典型》,详细地谈到了典型理论的历史发展和近数十年来在典型问题上的争论,其目的是提供一些资料,便于大家继续讨论。在《典型浅论》中,我只是简略地谈到了自己对典型共性的基本看法,还没有涉及其中的许多复杂问题,有些意见可能是不全面的。读到1979年第1期《辽宁大学学报》上胡健、张玉祥同志的文章,促使我继续思考了一些问题。下面就把它写出来,作为我的基本观点的补充,并对胡、张两同志的文章作个答辩。  相似文献   

20.
艺术典型的根本特征是深刻的共性和鲜明个性的高度统一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在上海开了一次典型问题的学术讨论会。在会上,不少同志反对典型是共性和个性统一的人物这个提法,理由是: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而且任何形象都有共性和个性,这个提法既不能把艺术典型和一般事物区分开来,也不能把它和一般形象区别开来。后来有些同志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基本上也是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这个批评显然是有道理的。因为仅仅说典型是共性和个性统一的人物确实是太笼统,太不精确了。但是,对于这个问题也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看见这个提法有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