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对康德的道德宗教与基督教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坚持"传统性诠释"的一方认为,康德的道德宗教是反基督教的,理由是其思想中理性的、普遍的以及纯粹道德的信仰与基督教中启示的、特殊的以及历史性的信仰方枘圆凿、格格不入;与此相对,主张"肯定性诠释"的一方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断言,基督教中的教会信仰对道德宗教中理性信仰的确立具有导引作用,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由康德对基督教典籍《圣经》的诠释来看,人们将会发现前面两种解读各有不足,道德宗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彼此冲突的,也不是相互包容的,而是一种对话关系,即尝试在以理性方式解读基督教的过程中,查勘理性神学与圣经神学、纯粹道德与历史信仰之间的张力与对话会把我们引向何处,进而为构建道德宗教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论著提要     
美国现代非宗教人道主义运动,作为一场政治左翼运动,开始于本世纪的30年代。他们鄙弃天启教,支持理性,并承认人的发展变化,从那一时期直至今天,许多人道主义者认为:政府政策的一种完备模式就是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建成一个福利国家,甚至社会主义。然而,今天,非宗教的人道主义者发现,在其队伍中,已拥有越来越多的自由主义者。在作为人道主义的成员,提倡个人的演讲、生活方式、性行为自由的同时,自由主义者也认为:政府应将经济  相似文献   

3.
17世纪在法国形成的冉森派运动是天主教反改革运动中重要的宗教运动.在神恩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这一神学问题上,冉森派对莫里尼主义和耶稣会神学家提出了批评.这一批评延续了贯穿基督教神学思想史上的奥古斯丁主义对佩拉纠主义的批判.然而,这一批判不仅仅是基督教神学内部的对话,而且体现了冉森派对现代性的拒绝.由此,冉森派的影响超出了神学和宗教层面,推动了反绝对主义王权的政治话语的形成,在旧制度后期法国的政治运动中产生重大影响.对17世纪冉森派的神学和政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基督教和现代性的复杂关系和法国现代政治中的反宗教倾向.  相似文献   

4.
范晖 《社科纵横》2009,24(4):174-176
雨果是法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法国19世纪的现实。人道主义是贯穿作家全部创造的一条主线。本文力图从雨果的家庭背景、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潮、长年的流亡生活、基督教的道德、伦理观念等四个方面来探寻作家人道主义思想的成因,并结合作品分析这种思想的呈现。  相似文献   

5.
将马克思思想与宗教等同起来,是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著名思想家,如B.罗素、卡尔.洛维特、保罗.蒂利希等解读马克思思想的一种“趋势”,这一趋势直至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相当影响。其主要内容是夸大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以及对人的理解与宗教(主要是指基督教)的相似之处,以此得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宗教或准宗教的结论,否认马克思哲学的伟大意义。可是,认为以理性为特征的哲学与以信仰为根基的宗教本质有着明显不同;预言并非宗教专利,许多非宗教的思想家也会以预言和信仰的形式谋划未来、给人希望;马克思思想是与现实被压迫人民解放运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我们认为共产主义一方面包含世俗性、现实性的无神论色彩;另一方面又具有超越现实的形上性、理想性,这两种维度的同时存在是马克思思想与宗教区别的最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如何处理基督教和世界其他宗教的关系的问题在当今世界异常重要。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基督教思想本身就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经历了多次范式的转化。从传统的排他范式转向兼容范式,又从兼容范式转向多元范式和后现代范式。这种转变表明了基督教对自我认识的深化,也可以看到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关系之未来不是彼此排斥或兼容,而是互益和尊重。在此背景下,对于中国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之关系的处理,对于中国宗教和平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景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中西宗教的接触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在17世纪,耶稣会会士把他们对中国宗教和哲学思想的阐释带回欧洲,对启蒙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天主教教会关于基督教在中国的文化传人的限度的讨论(著名的“礼仪”与“术语”之争)中,  相似文献   

8.
白银时代俄罗斯宗教哲学的思想路向和主要贡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象征主义的兴起和宗教哲学的复兴为主要标志的俄罗斯白银时代, 是俄罗斯文化史上颇为辉煌的一页。白银时代俄罗斯宗教哲学的复兴及作为其延续的流亡哲学,其成果体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从俄罗斯宗教哲学对民粹主义的批判、对直觉主义和基督教的人道主义的阐发、对自由的独特理解、对雅典与耶路撒冷两种真理的区分等视角作了梳理,使人们对俄罗斯的宗教哲学传统和俄国知识分子思考问题的基本路向有一个宏观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卢梭的宗教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终其一生,卢梭既是反基督教的斗士,也是宗教的复兴者.卢梭与一般的18世纪启蒙时代的自然神论者不同,他由于强调倾听自然呼声依从情感福音、信奉心之殿堂、成就自由和美德之道,而独创一种新的信仰形式--天良神论.它为康德的道德神学开出了通道,成为从理性神学向浪漫主义神学过渡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0.
现代印度伦理学是在20世纪上半叶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20世纪,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主义者和依附于殖民者的封建保守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英斗争和社会改革运动。为了适应民族解放斗争和社会改革运动的需要,印度先进的思想家和民族运动的领袖们在继承印度古代伦理观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提出了种种新的伦理学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说有:提拉克的“为世界服务”说,甘地的“非暴力”学说,泰戈尔的“普遍之爱”的人道主义,奥罗宾多的“神圣人生”论,拉达克里希南的“精神宗教”说等等。这些学说虽然都披着宗教的外衣,承袭古代宗教伦理学说的一些基本观念,但是实质上它们反对神学蒙昧主义和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这个由移民及移民后代组成的社会里,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各派基督教,形成为一种不能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虽然政教分离是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美国人的宗教情结非常浓厚,基督教意识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会对教育的介入是以传播宗教思想、宗教信仰为目的的,许多宗教信念,如基督教的仁爱与平等的主张,与人类的企求相吻合,与社会文明的前进方向相吻合.教会对美国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的介入,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立新 《求是学刊》2014,41(6):192-198
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犹太教在美国经历并完成了改革运动,其改革的指向是使犹太教走向理性化、民主化和现代化,剔除神秘主义和简化烦琐的教规礼仪。美国犹太教改革运动深受马丁·路德领导的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同时,在启蒙理性的指引下,美国犹太教改革运动承续犹太教"哈斯卡拉"运动的思想路径并发扬光大。此外,美国的自由主义精神和宗教宽容给犹太教改革运动提供了思想的沃土。但是,美国本土的基督教的强大加上自然神论的冲击,也构成倒逼犹太教走向改革道路的重要因素。可见,美国犹太教改革运动是多重因素合力促成的,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3.
林建华 《求是学刊》2004,31(2):114-120
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社会兴起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潮,是中国现代史上自由主义思想的一次最集中的展示,也是中国自由主义的绝唱,但中国的自由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既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异质性,又疏远中国的"社会现实".由于自由主义生长发育的主客观条件的缺失,使得自由主义在中国步履维艰,20世纪40年代虽盛极一时,但昙花一现.尽管如此,20世纪40年代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并非一无是处,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对自由追求的合理性,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需要相当一段历史时间才能看清楚.作为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20世纪40年代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批评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李安泽 《求是学刊》2012,39(3):41-45
严复是我国第一位提出全面向西方学习的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研究的开拓者.他对儒教和基督教的比较研究,将两大文化系统的异质性凸现出来.他对基督教和宗教问题的理解,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精神特色.严复的宗教观念,代表了近代一部分中土学人,在坚持本土文化的精神特色的基础上,融合外来宗教与文化思想,推动中西文化会通的一种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15.
西方基督教本位主义思想与全球多元宗教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和紧张关系,继承宗教改革思想传统的基督教哲学家希克提倡多元主义的宗教观以化解这种紧张关系.他从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中发展出"实体自身"的宗教本体论,从佛教觉悟成佛的传统中发展出主体性的多元救赎论,这两者有机的结合便构成了他的实体论的多元宗教救赎思想.这个具有新启蒙思想特色的宗教观既契合于基督教自身的改革传统,也为正在兴起的世界宗教平等对话和已签署的<全球伦理宣言>提供了一种比较全面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从实证研究看基督教与当代中国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师宁 《浙江学刊》2006,112(4):56-62
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宗教的产生方面,也体现在宗教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过程方面,同时,还体现在宗教对社会的影响方面。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基督教是一种舶来品,它与中国社会的关系,自然另有一番特色。而且,由于中国社会自身的各种因素与之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这样一种特色就越加突出。本文试从实证研究的三个方面,即北京基督教不同形式的教会组织、中国基督徒的身份认同以及基督教在中国社会道德重建方面的影响出发,来探讨基督教①与现代中国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是现代国家的道德正当性危机.本文认为,这一危机在主流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自由主义一方面要求国家最大程度地保护每个人的宗教信仰和道德选择的自由,另一方面又基于个人自由的道德优先性反过来否定国家的道德正当性,甚至批判国家是一种道德的“恶”.但这样一来,国家就很难在道德上要求个人的真正服从.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这一危机,本文从政治哲学史的角度探讨了现代国家的起源和实质.本文认为,现代国家在早期现代兴起的主要动因,就是解决西方基督教世界内部的“神学政治问题”,也就是宗教与政治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代政治哲学之父”马基雅维里将国家本身去宗教化和去道德化,使它变成一个纯粹的人为建构.在此基础上,霍布斯建构了一种绝对主义的国家观念.而洛克则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对国家的绝对权力进行道德约束,捍卫个人自由相对于国家的道德优先性.卢梭和黑格尔一方面接受了霍布斯和洛克的现代性前提,另一方面试图消除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对立,为国家的道德正当性辩护.但是,这种辩护无论在现代自由主义,还是在左翼激进主义那里,都没有得到承认.本文的结论是,要想重建国家的道德正当性,我们必须站在一种超出现代性的更高视野去反思现代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宽容的思想发源于宗教仁慈和仁爱的学说,它作为一种政治和法律的学说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法哲学基础之上。从宗教宽容的法律化进程看,它的法哲学基础可能部分地建立在自由主义,部分地建立在相对主义,或者部分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宽容的法哲学除了汲取自由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精华外,同时还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宽容思想为指导,这是我国当代宽容思想和实践的特色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贺生群 《唐都学刊》2007,23(6):58-60
改革开放以来,人道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人道主义有两种道德含义:作为道德思想的人道主义和作为道德行为的人道主义。把人道主义道德思想转化为人道主义道德行为,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这种转化的实现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和道德的飞跃。  相似文献   

20.
论西方古代文化从希腊多神教向基督教的转化·赵林·基督教作为一种高级宗教虽然产生于公元之初,但是构成其核心和灵魂的彼岸意识与唯灵主义,却早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就在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土壤中孕育滋生。尽管基督教的圣教历史、律法道德部分来自于犹太教,但是它的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