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南宋初期人口大规模南还是有其复杂的经济内因和社会政治背景的。它不仅引起了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显著变化,使得长期以来南渐的人口重心彻底南移,而且对南北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南方地区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南宋政权的稳固持久和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南宋政权面对外部压力,保证边疆安全和政权稳定是统治者具体而又实在的统治目的.在追求这种政治目的过程中,南宋政权显现出一种与前代不同的基本性格.这种基本性格既制约了宋孝宗"内修政理"的努力,也妨碍了韩侂胄"恢复故疆"的进取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南宋政权建立后 ,面对金人南下的威胁 ,宋高宗采取了退避妥协的政策。这一政策 ,成了南宋社会一切矛盾冲突与危机的总根源。南宋初期 ,政权腐朽 ,高宗无意中兴 ,军政涣散 ,力量薄弱 ,社会矛盾突出 ,统治力量分散 ,是高宗退避妥协政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太平天国时期,常州地区既有太平天国地方政权,又有清政府的地方政权,既有太平军,又有清军江南大营、淮军、团练、洋枪队,政治、经济、军事斗争激烈而复杂,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很值得深入、细致地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5.
关于宋高宗赵构"朕最爱元祐"一语,应该放到南宋初年政权重建的过程及具体政治情景中去理解。南宋政权重建的最初历程是两次政权转移:一是从张邦昌至孟太后,二是从孟太后至赵构。在这一历程中,孟太后是转移之枢纽,赵构称帝最主要、最实质的合法性基础即来自孟氏的迎立。但是,孟氏废后的身份却影响了这一基础,而孟氏的命运又系于朝廷对元祐政治的评价;因此,赵构在绍兴重修神宗、哲宗《实录》的场合中提出"最爱元祐",主要是为了加固自己的合法性基础。总之,赵构之"最爱元祐"一语,主要不是北宋晚期所谓"新旧之争"的继续,而是政权重建这一全新历史任务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南宋初年,游定猖獗,它严重地威胁到建立不久的南宋政权的安全。但是,只经过了短短的数年时间,各股游寇相继被平定,南宋政权也转危为安。本文分析了南宋初年游寇出现的原因、成分以及游寇对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性;论述了南宋军队与游寇斗争的经过、获胜原因以及平定游寇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震是南宋后期著名的爱国学者和思想家.他在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支配下,提出了以正纲常、励士风、重人才、苏民瘼为核心的政治主张及改革方案,希冀以此挽救南宋政权的统治危机.黄震政治思想中所体现出的某些进步、合理的成份值得后人珍视.  相似文献   

8.
政治是关于国与国之间、国家与人民之间、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利益关系的事务。用孙中山的话说,“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并为经济服务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在革命与战争年代,我们党的政治主题就是夺取全国政权,就有在革命与战争条件  相似文献   

9.
北宋灭亡后,随着南宋政权在江南逐步稳定下来,高宗朝已建立起一套既能适应偏安政局,又便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体制。但是,由于秦桧利用高宗向金朝妥协乞和的弱点,挟主立威,垄断朝政,成为南宋历史上的第一大权相。秦桧专政对高宗朝皇权造成的危害,为孝宗加强集权提供了最直接的历史借鉴。本文拟就孝宗朝集权政治的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并联系孝宗朝在南宋历史上的地位,对这种集权政治的作用予以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宋元王朝的更替,使江南士人受到较大的影响,经济情况恶化、社会地位下降以及科举废除、入仕无门,导致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以往南宋时代历史记忆的眷恋,怀旧成为元朝统一之初江南士人群体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内容。元代江南士人的怀旧情结首先表现在他们对南宋时代社会风气的赞美和对南宋时期历史人物的惋惜和怀念。其次是对南宋先贤及其子孙的关注,对元朝政治风气、社会风气特别是对元代士风的批评,以及对儒学、儒士前途的忧虑。最后,江南儒士的怀旧情结还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看似怪异的行为表现出来,元朝一些在江南做官的北人官员也受到影响,加入怀旧群体。元初江南社会怀旧情绪的流行,对于改善元朝在江南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舆论导向,推动了元政权的汉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北宋中前期,澉浦镇完成军事性质向经济性质的转变。北宋后期至南宋中前期,其经济功能进一步强化。南宋后期,澉浦镇渐趋衰落,其衰落与鲍郎盐场的分立并无直接关系,而与当时南北政权的政治军事格局转变相关。端平以后,蒙元发动灭宋战争,南北关系趋于紧张,澉浦镇作为临安门户,军事地位凸显,影响其海运事业,遂至衰落。澉浦镇的兴衰转变展现了南宋时代江浙地区通商与海防的矛盾,促使我们去反思江南市镇发展史的“延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至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中国共产党初尝全国执政之果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按照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总思路,领导全国人民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改造的工作。首先,中国共产党采取民主的方式建立了全国政权,并有效地巩固了这个政权;其次,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竭力改善民生,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与文化,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改造,成功地塑造和构建起一个健康、文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社会;再次,努力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并在各种条件成熟之际适时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中国社会成功地引导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3.
公元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五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推翻了明王朝。六月六日,以上睿亲王多尔衮为代表的满洲贵族,带兵进京,夺取了农民军的胜利果实。十月三十日,清政权迁都北京。翌年六月八日,清军攻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清政权,为什么能这样迅速地夺取中原?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为什么又能站住脚跟,为后来顺治、康熙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回替这个问题,原因是很  相似文献   

14.
吴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吴国,既有地域特点,又受中原文化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六朝以前,在中国文化史上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相比中原地区,吴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永嘉南渡是一个转折的关键,随着代表正统的政权南迁,政治、文化中心转移到了南方,吴地文化实现转型。具体表现为形成今天的吴语语系;由尚武变为崇文;当地隐逸文化与主流文化互相渗透。唐宋以降,吴地名人辈出,成为文化发达地区。南宋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到了江南。当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江南一带是市民思想传播的大本营。明朝中后期,江南不仅工商业繁荣,而且是全国学术、文化、艺术、娱乐的中心,又是明末清初重要社团的活动舞台。吴文化有着鲜明的特色,如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睿智机敏、聪慧灵动;求真务实、经世致用;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这些特质对当代社会依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南宋伊始,宋金和战问题就一直是困扰着南宋政权的时代命题。绍兴十二年缔结的宋金和议,并没有成为维系宋金长久稳定关系的基础。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单方面撕毁协约南侵,加之随即登基的宋孝宗锐意恢复,宋金战争一度爆发并持续到隆兴元年张浚符离兵溃。在此期间,宋孝宗选人用事并不局限于道义型主战派士大夫,对实务型主和派士大夫及主守派政治元老也多加选用;在此之后,宋孝宗迫于符离兵败的政治压力与金人议和,锐意恢复政策主张转换为内修以图恢复的长远政治谋略。宋孝宗以邪正为标准的多元用人政策,与其对金强硬的政治主张既统一又矛盾,这种复杂的政策取向既切合即时的宋金政治局势,也为南宋制定内修以图恢复的长远国策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6.
三国两晋南北时期,是全国范围的大分裂时期,西南地区也陷入政治混乱之中,地方政治势力成为影响西南民族社会的重要因素.由于大姓的出现,使西南地区形成了以内地政权、大姓、夷帅为主体的三元势力结构.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变化,取决于内地政权、大姓、夷帅三者之间的政治互动和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7.
两宋土地政策一脉相承 ,既有对前代土地政策的继承 ,又有自己的特色。北宋土地政策直接影响了南宋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它加剧了南宋土地分配不均状况 ,使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数人之手 ,改变了农民的阶级结构 ,使以下户农民为主体的阶级结构演变为以租佃农民为主体的阶级结构 ,从而影响了国家税收 ,引起赋税结构变化 ,加重了城市工商业劳动者的负担。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超经济强制剥削 ,加速了社会不稳定进程 ,加深了社会危机 ,直接引发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多种形式的斗争。  相似文献   

18.
南宋山水画风转变不仅仅是由于南宋偏安一隅单一因素造成的,还有着诸多综合原因:其一,山水画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北宋文人画美学思潮和院体画重视细节的真实与诗意的影响使然。其二,"靖康之变"的政治突变造成社会心理变化是画风转变的社会政治因素。其三,"靖康之变"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是画风转变的环境因素。其四,南宋理学"以小观大"观是画风转变的哲学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宋代法律思想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是贯穿有宋一代始终的生命线。随着宋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深刻变迁,宋代法律思想也与时俱进:从宋初的体恤民情、重视吏治,中经王安石变法开始利义均重、积极以法律来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南宋时期既注重保护商人的合法利益又注意适应社会发展。宋代法律思想的演变对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与进行法治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南宋政权建立初期,寺监的构成几经变化,经过多次并省、重建,最终在宋孝宗统治初年定型。对南宋政权来说,在临安城内嵌入包括寺监在内的行政机构,是使这座城市从地方都会变为政治中心的必要条件之一,不过临安城内空间有限,并且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拓展,因此寺监的安置极其不易。因为与其他官用设施、民用建筑在土地资源的获取上存在竞争关系,寺监衙署迁址的频繁程度在帝制时代首屈一指,多与住宅、店铺为邻的空间特性也给寺监的日常运行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南宋寺监安置的曲折过程是临安的都城机能与城市空间相互冲突、彼此调适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