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民族传统文化是新时期民族地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一脉相承的教育属性;在实施以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德育教育中,民族地区面临网络文化冲击、功能弱化等诸多现实问题;立足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走创新发展的德育教育之路,才是破解难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的主人,是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的文明程度和可持续发展。民族高校图书馆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应与时俱进,切实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文献资源丰富、环境良好、工作人员素质高的优势,使其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3.
学生志愿服务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始终扮演着颇为重要的角色.民族高校的多民族学生构成等具有特殊性,因而学生志愿服务,也具有特殊性.民族高校,德育教育与志愿服务互为促进,互惠双赢,二者实践模式及运行效果在民族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德育教育是民族高校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基本一环、重要一环、关键一环,德育教育促进志愿服务,并通过志愿服务完成,志愿服务也为德育教育.进行绩效反馈,在健全各民族学生民族意识和人格结构的同时,揭示其中问题;然而,要推动民族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尚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4.
隐性教育在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影响的隐蔽性、环境的开放性、主体的突出性、效果的持久性等独特的品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隐性德育教育途径的开发和研究,是提高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分析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特点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成长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从理论与实践上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隐性德育教育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信仰指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风向标,重塑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信仰刻不容缓。文章对信仰定义进行探寻,进而发掘出民族文化信仰的内涵;重点分析了民族文化信仰的理论依据——即儒家文化理性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论述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的实现路径,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蒙古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高校和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同时蒙古族大学生就业心态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蒙古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马背上的教育”依然存在;个人主观认知影响其顺利就业;就业政策与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民族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欠缺乏,蒙古族大学生择职无计划,盲目性较强.引导蒙古族大学生就业的创新方法有:加强民族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蒙古族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交流平台建设,合理运用新媒体资源;注重加强蒙古族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相关指导.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对西安地区部分高校386名回族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状况,探讨了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较好,他们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有着较高的认同,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中华民族认同高于本民族认同;人口学背景变量并不是民族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学校环境、同辈群体是影响回族大学生本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学校环境、同辈群体、国家政策是影响回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好地发展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信仰指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风向标,重塑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信仰刻不容缓。文章对信仰定义进行探寻,进而发掘出民族文化信仰的内涵;重点分析了民族文化信仰的理论依据——即儒家文化理性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论述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的实现路径,大学生的民族文化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中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归属、向心心理,是更高层次的民族心理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是贯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始终的一条红线,是其实效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抵御民族分裂主义思想侵蚀,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部分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民族意识现状抽样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对9所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民族意识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和现存状况,掌握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发展变化趋势,探讨民族院校如何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宣传教育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民族意识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者和实施者有着很强的特殊性,存在着教育实施者主体建设问题、教育接受者客体引导问题和教育过程的软硬件建设问题。加强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要认清前提,全方位加强教育实施主体的队伍建设;二要打好基础,多渠道掌握大学生价值观选择的状态及思想状况;三要抓住关键,多方面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四要把握重点,多层次实现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主流文化导向。  相似文献   

12.
金鑫 《民族论坛》2013,(2):102-106
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受者和实施者有着很强的特殊性,存在着教育实施者主体建设问题、教育接受者客体引导问题和教育过程的软硬件建设问题。加强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要认清前提,全方位加强教育实施主体的队伍建设;二要打好基础,多渠道掌握大学生价值观选择的状态及思想状况;三要抓住关键,多方面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四要把握重点,多层次实现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主流文化导向。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民族院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重要的服务育人功能。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Human Library(真人图书馆)应用为切入点,积极构建民族院校大学生开展Human Library的创新服务模式,旨在强化民族院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服务育人中的载体作用,以便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供助力搭桥。  相似文献   

14.
从民族高校大学外语听力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入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听力差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分析,探讨了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全面调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克服听力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和困难等诸相关问题;研究了如何引导大学生克服文化冲突与碰撞,变阻力为动力,准确掌握听力学习的技巧与能力,逐步缩短少数民族大学生与主流民族学生之间在外语学习方面存在的差距.通过搞好听力培训,最终达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英语语言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担负着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引导各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实际能力的任务,民族高校由于培养目标、对象和机制的特殊性,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更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高校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存在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突出问题.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顺利就业对培养西部建设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政府要加强宏观引导与政策支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保障;学校要增强实力,面向市场,为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大学生也要转变观念、提高能力,主动争取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为考察蒙古族大学生在与主流文化接触中产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问题,本研究以399名蒙族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民族认同量表、文化适应量表、文化疏离感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年级和生源地分别承载着时间的变化和地域文化的变化两个维度,二者可以解释民族认同中21.5%的变异,对民族认同具有显著预测效应,生源地对文化适应策略具有显著预测效应;(2)民族认同及其亚型与文化疏离感和心理安全感有显著线性相关,民族认同水平间接影响蒙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与构建;(3)蒙族大学生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以整合策略为主,显示出了良好的文化适应性,民族认同、文化疏离感和心理安全感是影响蒙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策略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组成部分。分析把握蒙古族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是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引导的前提条件。蒙古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意识;面临艰巨的学习任务,表现出努力进取的拼搏精神与学习动力不足的消极心态;传承本民族性格特征的同时,观念意识不断更新;经济压力与时尚消费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9.
东北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紧密联系新时期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潜心实践;随着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社会转型的不断升级尤其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东北民族院校应适应新形势、面对新问题、迎接新挑战,进一步增强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新时代,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内化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外化高职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将革命者的责任,转化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将革命者的担当,转化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将革命者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大学生的信仰追求。积极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促进早日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