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区服刑人员中有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时常会影响矫正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如果处理得好,会使他们超越自卑寻求优越,而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导致他们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并引发自暴自弃行为,甚至有可能再次走向犯罪的深渊。那么,哪些矫正对象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社工可以采用什么办法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呢?  相似文献   

2.
自2004年以来,上海宝山区张庙街道的矫正社工配合有关部门帮助解决过8名服务对象的上访问题,其中既有落户、就业问题,也有房屋纠纷问题,最终,这些服务对象反映的问题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问题的圆满解决,不但解了服务对象的生活之忧,也维护了社区和社会的稳定。作为在社区开展矫正工作的社工来说,服务对象要上访等事情是经常会碰到的,在帮助他们解决上访问题时,社工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手法和技巧,顺利将问题化解于无形呢?  相似文献   

3.
督导答疑     
《中国社会导刊》2010,(25):56-57
社工a问:在建立服务关系的初期,为了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我往往对他们说我们是朋友,但是到最后就绕不出朋友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又重新告诉服务对象说我们是专业关系,或者工作关系,可这样又会伤害他们,而且关系会变糟。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4.
我在社区内设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中心刚刚启动,目前只是做一些服务对象登记管理的工作,具体的服务开展得很少,且服务参与人数少,服务设施使用率低,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中心的工作需要与原有的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开展,但社区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的认识不多,我应该如何与他们一起开展工作呢?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导刊》2013,(1):57-57
社工B问:我在医院做医务社工。社工办公室是开放的,有时服务对象到病房拿药,在等待排队的过程中也会顺便到社工办公室“坐坐”、“聊聊天”。但此时服务对象未必需要即时的辅导,社工花时间陪着他们聊天也不是,不陪着也不合适。我们一般会安排一个同事接待他们,这样正常的工作难免会受影响。这类情况该怎么处理呢?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工作,社工于是常常被“寄予厚望”。社工也常常会反思自己:我的服务有影响力吗?我的工作有成效吗?然而很多时候,帮助个人、家庭、社群解决问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效果也很难即时呈现。于是有人开始质疑:“那些人就那样,花那么多心思去帮助他们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7.
假如孩子们冷不丁给父母打电话,直接对他们说“我爱你”,你猜电话那头的爸爸妈妈会有什么反应?近日安徽电视台就做了这样一个测试,  相似文献   

8.
到底什么是社会工作?它有什么区别于其他助人职业的地方呢?有什么样的理论和技术是独到的呢?我们在工作中时常讨论这样一些问题,边做边想。在灾区,有的时候需要紧急帮忙,如果平时没有知识和技术储备,就会手足无措;但有时又完全没有现成的事情可以做,需要去发现和创造;有时候服务对象有需要,又碍于网络不通畅。所以,灾后很多机构一直流于形式地组织不同的群体做活动,甚至到了被动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七嘴八舌     
有妈后便“再无宁日”
  发言人:陆先生
  妈妈自从进了我的朋友圈,我便再无宁日。开始的时候,我是向我妈开放朋友圈的,结果稍微发点带情绪的信息,刚发完就会接到父母的电话,他们会从中解读出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吵架了?工作不顺心啦?跟朋友闹得不开心了?钱又不够花啦?后来每次要发什么信息到朋友圈里,或者要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都要先顾及父母会怎么想,会不会一发完一个电话就来了。有一段时间,我干脆不在朋友圈里发信息了。但是我总得表达我的心情。所以给我妈设置了朋友圈的权限,不让她看到我发的所有信息。  相似文献   

10.
督导答疑     
《中国社会导刊》2012,(1):56-57
如何开展社工服务的前期宣传工作 社工A问:在一个新的地方开展社工服务,要让老百姓了解、认知社工这一职业,如何开展前期服务宣传工作? 答:这位读者提出的其实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如何让老百姓了解服务,另一个是如何让老百姓了解社工。让人了解服务,首先服务要有清晰具体的内容及细致的运作流程。例如一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老人服务是少不了的,但具体包括什么服务内容呢?很多中心会写上“有空来坐坐”的标语,但是,中心仅仅是社区居民“来坐坐”为主的场地吗?那他们“有事”去哪里呢?  相似文献   

11.
社工B问:日间托老服务的服务对象年纪都比较大,一般有80多岁,身体比较弱,或者行动不方便。他们经常说自己老了、没有用了,有时候说着说着就流泪了。有位老人以前很喜欢粤剧,但是现在对粤剧也没什么兴趣了,而且对很多东西都不感兴趣。老人家因为身体虚弱,能做的事情很少,可能会产生无用的感觉。针对这类群体,可以开展什么小组活动来消除他们的这种感觉呢?  相似文献   

12.
我当初由香港社会服务界“转战”内地.社工教育及服务时,被好些同行质疑:你们这些“空降部队”会水土不服,反而不及本土经验可以那么融合。除了同行,甚至连部分服务委托人都会有这样的忧虑。当时我想,大家为什么会这样担心呢?难道他们不明白,社工的基本信念就是在公平及平等的原则下尊重个别差异及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女性天地》2013,(10):49-49
薇薇:你好,我结婚两年多了,婚后我和老公一直在为一件事吵架,就是他有一群“红颜知己”。他们常约出去玩,我对此极为反感。所谓的红颜知己不过是变相暧昧,即使现在不出问题,早晚也会出现问题,我不相信男女之间有什么纯粹的友谊!特别是单独出去约会,谁知道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我老公说我小气和狭隘,他说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爱好之上的,比如其中一个女孩是他们羽毛球队的,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球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导刊》2014,(10):11-13
社会转型对社区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传统的社区工作者对于行政类和自治类以外的公共服务事项往往心有余力不足。与此同时,带着专业技能和职业理想进入社区的社会工作者却不得不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专业的用武之地在哪里?面对在许多社区出现的社会工作行政化趋向以及社会工作者被视为辅助性人员的困惑,我们有必要思考,在这背后,究竟有哪些角色厘定与观念认知上的错位?社区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有着共同的服务对象、服务平台和服务目标,他们之间应该有理想的协作模式,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从事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已经有5个年头,接触和服务的社区服刑人员也有150多名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与他们的第一次会面:他们或低头不语,或手足无措,或斜眼敌视……这些表现的背后到底传达出什么意思?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了解他们的性格“真相”呢?  相似文献   

16.
社工A问:我是民政部门刚入职半年的社工,我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困难家庭,其中一类是申请社会救助的家庭。在我的个案服务对象中,有一个家庭存在就业和经济援助问题,案主因病暂时不能参加工作,家中有两个正在读高中的子女,家庭经济压力大。经过我一段时间的跟进后,案主现在已经有了一份工作,而且我也成功地帮其申请到了临时救助。此时,该个案是否可以结案?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读经典?这个问题往往会被不知不觉地转换成另外的问题:读经典有什么用途?有什么好处?转换了,我们还以为是同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这么关心用途和好处,那么也就不必回避,直接的回答是:没有什么用途,没有什么好处。伊塔洛·卡尔维诺说:  相似文献   

18.
安静下来时,我常常会想,人真的会有下一辈子吗?假如有,下一辈子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还会在一起吗?请原谅我偶尔偏离,偶尔弱智,偶尔天真,去想那么不靠谱的问题,好吧,尽管我不好意思承认,但事实上我真的想过。  相似文献   

19.
5月13日是小波的生日,一帮朋友在人民大学举办了一个小小的纪念活动,下面是我的致辞: 王小波身后出现了一个奇特而略带神秘感的现象,那就是,有不少读者不约而同表达过这样一种感觉: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这些人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我们当然知道,这些人并不是什么圣殿骑士,他们也没有什么关于圣杯的秘密盟誓,那么,这些人所感觉到的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他们引为同道的是些什么样的人呢?这个问题使我陷入沉思。想来想去,想到了下面一些东西,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问题的正确谜底:  相似文献   

20.
脑筋急转弯     
《金色年华》2011,(6):46-46
加热会凝固的东西是什么?南来北往的二个人,一个挑担,一个背包,他们没争也没吵,也没有人让路,却顺利的通过了独木桥,为什么?冰变成水最快的方法是什么?当今社会,个体户大都靠什么吃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