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教仁遇刺后,素以文字老辣、冷刻犀利名闻沪上的《时报》,刊发大量新闻评论,以引导案件审理的公正高效。该报指出,凶手认定必须立足证据,坊间臆测混淆视听有碍司法,劝诫报章媒介秉公直言,切勿散播不确之论。“刺宋案”久未开讯,报人举起司法独立的大旗,谴责行政干预司法的同时,批判了上海地方司法机关的不作为。“论政救国”的办报理念、报人群体较高的法律素养、对法治精神的高度认同以及对时势的理性思考,共同构成该报如是发声的重要原因。《时报》对“刺宋案”的评论,向国民普及了近代司法知识,传播了近代司法观念,为推动司法的现代化转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3.
文章由三个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荷兰职业外交家、国际著名汉学家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系列公案小说中以汉源县为背景的四部小说作品:《湖滨案》《朝云观》《断指记》《莲池蛙声》;第二部分详细考证了狄仁杰之时的汉源县在今西和县境内,讨论了唐代汉源县与汉水的关系,并指出高罗佩所写唐代汉源县应是同西和有关的;第三部分介绍了高罗佩的其他创作和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后四十回乃高鹗续书说是新红学的主要论断之一,笼罩《红楼梦》研究近百年。历来虽有异见,但从无以诠释学眼光对续书说进行系统审视者。本文从各个层面和维度论述高鹗续书说是在20世纪特定文化历史处境中,因为胡适等人诠释《红楼梦》时的特殊生存状态而提出来的,其观点不能成立。作者通过文本细读和理论思辨,梳理出前人较少关注的系列证据作了较充分的论述,并推测《红楼梦》后四十回主体可能为曹雪芹生前原稿被毁后的重写稿。  相似文献   

5.
《苏报》案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时期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发生于租界的《苏报》案与治外法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维护在中国所攫取的治外法权 ,对清政府实行了多方面的限制。清政府为了达到迫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的目的 ,竟在自己的国土上同自己的子民打了一场由外国人充当裁决者的荒唐官司 ,其腐朽无能的本质暴露无遗。治外法权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害 ,但在《苏报》案中 ,却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入世议定书》与《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及所附多边贸易协定关系是中国稀土案上诉审所涉及的两个主要争议问题之一。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依据文本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认为应依据后法优先前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是一个条约群,是一揽子协定,包括了《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所附多边贸易协定和《中国入世议定书》等,说它们是同一个条约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7.
《苏报》因宣传革命而触怒清政府,遭至封杀,撰稿人被捕,是为"《苏报》案"。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百科全书"的《申报》对此案进行了全程报道,但它在字里行间与行文的语气上有隔岸观火与落井下石之嫌,表现出了与它作为报界领袖极不相称的立场,在报界同仁遭遇不幸的时候不仅没有表示同情、施以援手,反倒充当了满清政府的应声虫。作为一个幸灾乐祸的看客,它在貌似公正的报道下,让读者看到了清政府勾结洋人戕害革命者的丑恶行径,也真切地感受到外国侵略者对我国司法的粗暴干涉,从而激起了更多的仁人志士走上革命道路,这种结局是《申报》始料未及的。  相似文献   

8.
《西昆酬唱集》卷上《汉武》唱和诗与真宗封禅无关,更无讽喻真宗西祀东封之意。《汉武》唱和诗及《西昆集》中的其他咏史之作,是杨亿等秘阁文人在编修《历代君臣事迹》(后改名《册府元龟》)时,在披览典籍、分类部居、采摭铨择之际对历史典故的感怀之作,也是对传统题材的再抒写,不必作"过分诠释"。整部《西昆集》离不开《历代君臣事迹》的编纂,从诗歌内容上看,近似一部创造性的、文学化的《历代君臣事迹》,这对宋诗特征的形成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者多将《南山集》案视作典型的压制思想的文字狱案,但如果考虑到此案发生于康熙后期立储之争的白热化阶段,所涉人物关系微妙且政治立场十分鲜明,以及案件处理结果较其他文字狱案过于轻微等因素,就可以看出,此案不但迥异于普通的文字狱案,更绝非偶然因素下发生的孤立事件,而应当与发生在康熙末年的夺嫡之争有着莫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刘宗周《论语学案》与黄式三《论语后案》同为浙东学派研究《论语》之经典。在注解原则上,《论语学案》志在教化,《论语后案》还原经典。在义理阐释上,《论语学案》求心之要;《论语后案》则对心颇为警惕,并将求心之要转化为寻礼之本。在解经方法上,《论语学案》直抒己见,《论语后案》重视考据。  相似文献   

11.
《施案奇闻》是一部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侠义公案小说,内容贴近社会百姓生活,多用里巷市井小民之语,俗字很多。书中俗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汉语俗字的基本状况,试选3类11例校释以予说明。  相似文献   

12.
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学者津阪孝绰仿南宋桂万荣《棠阴比事》书例,自汉籍中辑录汉魏以来剖析疑狱之事,汇为《听讼汇案》三卷行世。其书最早当于嘉庆十一年编就,最晚当刊刻于道光十一年,主要有稽古精舍本、津藩有造馆本、昌平坂学问所本等三种版本传世。这三种版本除封面页及全书最末一页所题内容有异外,版式特征及内容文字完全一样。中国藏本主要为稽古精舍本和津藩有造馆本。笔者以宁夏大学图书馆所藏津藩有造馆本为例,就其编纂主旨、基本内容、刊刻体例、版本流传、版本特征、编纂质量及其文献价值等问题作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3.
王文璧《中州音韵》是一部南曲韵书。韵书中完整地保留了3个闭口韵部,除了承袭所本韵书原有体制、传承戏曲演唱传统唱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以实际语音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中叶前后闭口韵仍然存在于吴方言中的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14.
杜慎卿是小说《儒林外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吴敬梓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以其从兄吴檠为原型。吴檠是吴雱澍子,非过继身份,吴檠本人无亲生子。吴檠极富文学才能,吴敬梓不论在小说还是诗文中都多有称赏,他们兄弟关系并无大的隔阂。吴檠确有男风之癖好,小说中有关杜慎卿的同性恋描写与此相关联,这种断袖之情是导致吴檠家庭大变故的主因。  相似文献   

15.
今文《尚书》之《尧典》叙述尧观象授时、举贤任能、巡狩四方等事迹,树立了高大光辉的明君形象。从其材料来源、思想观念、语言形式及战国典籍的征引等多方面来看,《尧典》应编成于春秋时期。其编者应是孔子,春秋时代官学下移、私学兴起,讲史之风盛行,孔门以讲史教学,故孔子有编辑旧史佚闻之举。从文体方面来看,《尧典》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骨干,与《商书》、《周书》誓、命、训、诰诸体差别较大,具备了“传记”的诸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文学创作要符合生活的真实,但同时创作者还必须把握好真实性的法律维度,以免因读者“误读”而导致侵权。而法院在面对此类案件时又必须审慎立案,避免被“读者”身份所同化,从而影响法官的中立裁判。  相似文献   

17.
18.
柳宗元对儒学和佛学都有较深修养,对统合儒释也有高度自觉。学界对统合儒释的方式的讨论较多地偏向于柳宗元所自述的范围,即以儒学为本位裁量佛教、对佛教进行抉择,可概括为援儒入佛;但援佛入儒这种更具时代性和创造性的方式也存在于柳宗元的思想成果中。《乘桴说》体现了重视心性的倾向和新颖的儒学阐释之风;《天爵论》重视智识和意志的思想是受到佛教影响的同时对儒学传统的重新发掘和塑造。二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援佛入儒的特点,也体现出统合儒释的创新性和深度,在中唐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郭店竹简儒家著作的出土填补了孔子到孟子之间儒家思想的空白。学者们认为这些著作与思孟学派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比较竹简《五行》篇与《孟子》中的诗学,发现二者的进学方法与所习经典均有差别,应属于不同的学术团体。思孟学派是子思之儒与孟氏之儒两个不同的儒家支派的合称,这种看法更符合事实。二者的区别也反映出先秦诗学的不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通天台》一剧弥漫着浓郁的幻灭情绪,这种幻灭情绪是吴梅村最终沦为贰臣的重要心理基础。这种幻灭感既是关于家国兴亡的,也是关于个人命运的,更有对于传统伦理价值的幻灭。如果说仕途梦的幻灭意味着吴梅村失去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儒家伦理观念的幻灭则意味终极价值目标的毁灭。传统伦理价值的幻灭是吴梅村走上仕清这条不归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