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伴随着资本主义都市化进程中资本积累模式与剩余价值榨取方式的转换,现代都市空间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再生产的全新模式。资本主义通过对都市空间生产的操控,实现了对日常生活及其主体的再生产,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辩证逻辑关系。现代都市空间生产的规模化开展及其都市组织的不断扩张,推动了日常生活及其主体生产的空间组织基础的重塑,使资本运行由生产逻辑向生活逻辑和主体逻辑拓展。由此,都市空间生产及其都市组织推进了消费主义式日常生活体系的扩张与生成,同时也生产与塑造了迎合资本增殖所需要的现代消费主体。现代主体的异化也从以工作场所为组织形式的劳动异化蔓延与扩展至以都市组织为基础的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异化和生存异化。为此,都市空间生产的变革与都市组织方式的重塑成为解构资本主义都市空间生产下消费主义式日常生活与消费主体再生产逻辑的空间实践路径。这推动了都市空间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重塑日常生活体系、祛除主体的生存异化,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了主体自由与解放的空间展开与实现。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与消费社会下的女性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是社会的重要群体,女性地位近代以来备受关注.传统男权文化长期压制女性的身心发展,道德伦理的规制致使女性在封建社会处于无主体意识的客体地位,成为社会文化领域的旁观者.男性权利剥夺了女性评判自身的审美标准,女性成为证明男性存在的被压抑的社会符码,一种依附男性的失语群体.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女性地位明显提升,但是以视觉文化形式为主导的“美女经济”大行其道,女性再次沦为社会的消费商品.现代消费社会下女性应该冲破传统文化的惯性影响,融合消费文化的活力元素,追寻自身的人生价值,切实提高女性地位,扭转消费社会女性地位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当代都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消费社会也随之产生,为市场经济与信息化技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新的发展契机。信息化将传统社会存在的相对实体性、物态的方式,刚性的、稳态的社会形态,已经转变为趋向以非实体的、虚拟的方式存在,其社会形态是柔性的、易变的。信息化以全新的模式对传统社会的存在形态和消费观念进行清扫,为消费社会的来临铺平了道路。同时,都市依托其规模巨大的人口与空间,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与服务体系,发达的交通与信息,政策服务系统所形成的都市文化模式,为市场经济与信息技术的提升创造了一切可能的现实条件。市场经济与信息化技术成为都市消费社会发生的必不可少的机制性因素,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消费社会的成熟与否。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德莱赛的《欲望三部曲》描绘了20世纪初美国消费主义兴起之时的社会状况。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在美国消费社会初期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的领先人物;女性消费表现出三大特征:炫耀消费、替代消费和身体消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不仅消费着商品也消费着“自身”,成为消费社会的一道特殊景观。但她们作为消费主体处于两难处境之中,小说中的女性消费现象也反映了作家德莱赛独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全新的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拓展了话语空间,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具魅力的传播平台.女性,尤其是近年来迅速蹿红的女性红人,利用网络媒介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获得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了女性意识,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但同时,网络媒介遵循的仍然是传统的性别秩序,网络媒介本质上仍是一个男权媒介,网络中的女性仍然是作为"他者"成为男权社会的观赏品、消费品,网络女性尚未获得真正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当今大众媒介暗合并助推着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剩女”沦为宣传消费与制造欲望的工具,男性霸权意识乃是其间经久不衰的文化原动力。通过深入解读近年来的“剩女”题材电视剧,我们不难发现,电视媒介努力建构的姿态各异的“剩女”形象实则映射出现实生活中大龄未婚女性的生存困境,女性仍处于男权中心话语的外围,消费文化视阈下女性的自立只不过是男权文化遮蔽下的虚幻图景而已。  相似文献   

7.
当下女性文学存在着亲近都市疏离乡村的写作倾向,作为尚欠缺言说能力的乡村女性,成为女性文学中的缺席者,她们的现实生存和文化困境被普遍忽略了。铁凝、方方、严歌苓的有关商业化时代中乡村女性命运的小说,弥补了这种缺席与忽略,既拓展了女性写作的叙事空间,又揭示了作为现代化的表征———商业化所隐藏的男权中心的本质,以及对乡村女性的压榨。  相似文献   

8.
审美体验具有性别差异性.被不少研究者诟病的都市消费文化及网络空间进一步物化了女性身体的现象,恰好是女性确立自身主体性的时代特征,女性的身体/生命活动正成为一种更具主体性的审美活动或艺术表演.肯定广大女性的审美体验与大众消费文化的内在联系,使不受重视的女性日常活动令人瞩目且富有诗意,对于我们的文艺理论建构及生存环境的健康未来,皆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希腊神话呈现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男权社会的人生体验能够从社会层面反映古希腊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女性生存困境,能够从自然层面和文化层面深刻揭示男性霸权对女性的无情压迫。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和女人为改变自身的命运与男权社会进行不懈地斗争,逐步构建了自己的女性意识,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  相似文献   

10.
消费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人们对消费价值的感知,可见顾客消费价值的多少是消费者评价消费质量的前提。因此探讨消费质量问题应基于顾客消费价值,可以通过引导新的消费理念来指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通过提高消费品质量来增加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产品价值和服务价值;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以增加环境价值来全方位地提升消费质量。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的英国社会试图强化公共空间的性别区分。男女领域分离观念就是把公共空间留给男性的思想意识形态,试图把女性排斥在公共领域以外。19世纪的英国女性逐渐获得了一些与男性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展示场所;商业利润驱使的公共空间;专门女性公共空间,特别是女性专用厕所。,女性可以享受的城市公共空间不仅非常有限,而且享受这些公共空间有时间的限制,离平等地享有城市公共空间还很遥远漫长。  相似文献   

12.
罗蕙锡和凌淑华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韩中两国颇具影响力的女作家及画家.她们通过小说表现了对封建思想和男权社会制度的批判,对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追求,对女性独立的自我意识等共同的女性意识.但罗蕙锡着重从启蒙性质的女性主义立场出发暴露女性受到的社会压迫,而凌淑华则从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立场出发,揭示了男权社会制度下资产阶级女性生活以及她们的病态和渴求.在创作手法上,她们分别以中国传统绘画的余白之美和写意手法及西方绘画中的光线和色彩搭配描绘环境和背景,使作品审美价值倍增.  相似文献   

13.
《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恩萧是男女两性力量的结合,她与希刺克厉夫具有不可分割性。她是一个"双性共体"的女主人公,对瓦解男权制社会的性别二元对立论有重要的作用。这一形象揭示了西方男权制对女性的改造,不断地激励着女权主义者为追求两性平等、独立自主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4.
挪威作家西格丽德·温塞特的《新娘·主人·十字架》中,女性不再是传统父权文化中男性的附庸、家庭的奴隶,作者在作品中从三个方面呈现了双性和谐的理想态势:其一,以男性为客体,男性气质不再是父权文化下的“硬汉形象”,而是从女性视角去刻画;其二,追求爱情和谐,在爱情中淡化女性贞洁观念,认为两性真诚相爱的爱情是至高无上的,能冲破重重障碍,并获得圆满的结局;其三,追求生活和谐,打破父权文化的禁锢,使男性可以在生活中依附于女性,将二者置于平等的位置,既能各司其职,又不互相干涉。双性和谐是两性解放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5.
长久以来,由于没有“伟大的”女性作曲家,女性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一直非常低下.自上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出现之后,学者对这种看法加以质疑,认为女性作品的风格是社会造成的,而非生理本质决定的.但在父权视阈下,直至今日人们仍摆脱不了这样一种认识:女性可以成为表演家,但不可能成为作曲家;女性没有能力创作大型作品,即使有创作的作品,也是局限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女性很少进行结构和技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居住生活模式。文章对英国工业化伴随着城市化的过程中的人类集约式居住行为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从城市人口集聚、城市社会制度、城市生活方式以及城市形态发展的视角对集约式居在行为、空间、公共住宅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居住行为的角度研究西方工业化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对于审视当今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增长造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国内一些学者主张我国应借鉴西方"消费社会"模式,向消费型社会转型。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学者和民众(通过"占领华尔街"运动)却对这种模式表达了批判和否定态度。围绕这一"围城现象",首先从演化史的角度分析了西方消费社会在其发展中表现出的社会进步和致命弊端的两面性及不可持续的特征。其次,从"全球化时空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在促进消费、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的过程中可以从西方"大众消费"发展模式中汲取有益成分,深化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改革,但不能顺应西方经济霸权主义,采用"消费社会"模式。再次,从中国现代化的"新型现代性"性质、当代社会理论的最新成就以及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论证了中国创造新型的社会文明,走"生活型社会"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提出"生活型社会"发展模式的现实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自从中国进入男权家族社会,女性便作为家族财产被划定了身份.忍、柔、美既是男人为女性设定的偶像与规范,也是女性终生奉行与追求的目标.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极大地触动了女性价值观.本文从民间(家族)文化的角度,剖析了女神和女巫两种女性身份及其审美内涵.指出作家们对女性偶像的塑造与颠覆,反映了社会的女性价值观的嬗变,显示了作家们复杂的文化与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9.
朱娜.巴恩斯的代表作《夜林》对西方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男性与女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它不仅对在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男权文化加以嘲谑,而且令后人对被激进女性主义广为接受的本质论观点产生质疑;它不仅无意中表现了后世的女性主义试图建立独立于男性文化样板之外的女性文化梦想的不可能性,还使后世的读者意识到激进女性主义者试图颠倒男女地位的荒谬性,并且激发他们对性别批评者的关于消除性别差异的倡议和第三性存在的可能性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0.
<紫色>中描写的被压制的黑人女性身体,反映了她们所承受的来自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她们甚至对自己仅有的财产--身体失去了自主权而成为权力镌刻的表面.<紫色>中的身体叙事不仅是控诉的证据,也成为了反抗强权,书写自我身份的工具.黑人女性可以通过对自己身体的认同了解来达到对自我内心的了解,抵制双重的压迫.小说文本中的黑人女性身体是黑人传统文化的化身,关注黑人女性的身体叙事,不仅可以明晰黑人女性的心灵救赎之路,而且更能理解她们的心灵和肉身所经历的苦难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