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类解放的终极形式,其最终实现必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为了尽可能贴近人类社会现实,早日求得“人类解放”,中国共产党极具洞见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人类理想共同体,但却共同蕴含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的根本要求、“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的关键旨趣、“消灭现存状况的运动”的实践逻辑以及“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这四个维度深刻把握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人类社会现实,共同构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前提和价值取向,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通达“真正的共同体”的现实方案。  相似文献   

2.
千百年来,基于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西方思想家向世人勾勒了诸多尽善尽美的人类理想共同体蓝图。然而,由于理论和实践的缺陷,这些人类理想共同体蓝图最终都遭遇了空想的命运。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南,回归生活世界,拓展了思考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新视野;立足现实的人,迎合了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要的新规定;依靠人民群众,提供了克服“虚幻的共同体”的新动力;坚持“五位一体”,开辟了迈向“真正的共同体”的新道路。在此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对西方理想共同体蓝图的革命性变革和现实性超越,推动了人类理想共同体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界定了“真正共同体”的价值内涵:从人的本质出发,人的真正共同体应超越共同体的虚假性,实现自我与他者和共同体之间的和谐共在,促进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做到:自觉倡导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与尊重文化多样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张力;全面理解个体的自我实现与共同体的自由繁荣相统一的科学内涵,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义性基础;始终坚持价值观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正确立场,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感召力;科学把握共同体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客观逻辑,坚定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是话语的思想内核和价值基石。中国的话语权,实质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因而研究和关注中国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就是话语权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该论题,需要超越“传播学研究范式”,以“实践学研究范式”优先,在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中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实践为抓手的基础上,进而达到提升中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展现主流意识形态魅力之目的,这是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建设研究需要努力开拓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5.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主席梳理近百年世界发展动态的演化逻辑,透析国际发展不平衡规律,比对今昔变化的冲击程度、波及幅度及影响力度等所作出的重要论断。明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提出背景、理论内涵及具体表现是我们准确把握历史方向、制定“中国之治”“全球之治”良方的基本根据。为应对当前面临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和难题,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开创更加开放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局面,要突破老传统,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治理模式;打造新动能,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活力;进入新阶段,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历史必然性;掌握真本领,把握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方法论;增强新效能,发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优势。  相似文献   

6.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和世界发展战略的高度所提出来的新理念,为解决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由于西方社会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疑云不散、区域之间文明隔阂与文明冲突依然存在、世界经济逆全球化思潮逐步抬头诸因素的影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诸多的风险与挑战。“大统战+”既能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资源充沛、联系广泛等独特优势,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借助相关积极力量,其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着力形成“大统战+宣传”“大统战+文化”“大统战+经济”和“大统战+社会服务”等工作合力,推动世界人民勠力同心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成分,为成功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应加强合作,坚持发展成果共享,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以合作共赢推动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需要建设更加健康的世界经济、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和积极引导好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8.
作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目标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为全球和平发展和文明发展擘画的新蓝图,其出场是基于全球治理体系失序、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和全球文明文化交流互鉴失范的治理困境,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和语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和以义为先的义利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以及中国国家治理实践有着密切关系,昭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现实必然性。面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坚定不移地通过政治、安全、发展、文明、生态等领域建设,包括坚持独立自主,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增进政治互信和安全合作,实现美美与共;注重协调发展,完善全球治理模式等现实路径,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新篇章,使人类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9.
相较欧美舆论,韩国舆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度较高,态度更为中立、积极。其关注动机有两点,一是对中国外交路线、中韩关系、国际新秩序探索、国际合作等议题的高度关切;二是对文在寅政府依循该理念提出的"中韩命运共同体"的关注。韩国舆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促进地区和平与一体化、加强文化价值传播、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等方面抱有期待,亦在"中美争霸"、新"天下秩序"、民族主义等多维度存有疑虑。为扭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韩传播时呈现的抽象化、单向化倾向,中国应重视该理念与韩国重点关注议题与主流价值——如"东亚共同体"、多边主义、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环境卫生合作等的话语对接,在全球合作抗疫的背景下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0.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一种有别于西方“普世价值”的建构性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和平与发展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价值,是确保人类生存和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本前提;公平与正义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是推动国际关系良性互动的根本保障;民主与自由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价值,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世界各国自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将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才能真正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霸权政治祸心,推动人类社会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棱镜门”事件导致网络共同体的“真实界”被放大,在网络共同体内重塑异质性主体间的理解与共识成为关注的核心问题,对网络共同体的结构、交往模式等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在后“棱镜门”时代,西方世界对于网络共同体中的交往关系研究具有促进结构扁平化、推崇市场规范、强调多元治理等发展趋向,其衍生出的“去中心”“西方中心”“多中心”网络共同体交往模式,难以重塑真诚、真实、正当的交往行动,其“治标不治本”的原因在于,都隐含着“物对人的统治”的内在逻辑,受到扭曲和异化的交往关系本身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下的必然结果;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各主体之间能够就如何实现共同体内最广泛的公共性展开道德商谈,重新确立集体对于个体的先在性,倡导的“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是其超越性所在,这一命运共同体试图在现实而非抽象的社群需求与政治共识上重塑主体间交往行动,也是对当前网络共同体交往关系所进行的结构性反思。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因互联网的产生和存在而日益变成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复合体。人是历史性、客观性、现实性的存在物,人的存在方式主要包括生存方式、交往方式、组织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不断地拓展和延伸人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组织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深刻地变革和重塑人自身;同时,又通过衍生人类对自身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组织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反思来不断拓展其存在方式。必须注意的是,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人的存在方式的拓展,不仅要强调人的存在的个性化,而且更应强调人的存在的整体化。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分别构建了以推翻“三座大山”为中心的革命共同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发展共同体和以实现世界繁荣发展为中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探索和构建共同体的百年历程,为党和国家构建共同体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始终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作用,始终坚持立足共同利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针。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繁荣发展直接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的共商共建共享,必须坚持以为人类造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展有益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创新成果,是建构中国理论、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展示中国道义的光辉典范,蕴含着深厚的创新意蕴。在理论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发展了世界历史理论、共同体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在话语上树立了传播中国声音的新典范,讲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和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在实践上开拓了完善全球治理的新路径,主张推进治理理念共识、拓展多边合作机制、强化全球治理制度保障;在伦理上彰显了国际道义力量的新优势,具有整合各国共同利益的大格局、贯通人类永续发展的大视野和践行正确义利观的大情怀。深刻领会这些创新意蕴,对于全面准确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类历史上,很多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因为大国权力更替而往往发生战争,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这一“陷阱”,指出中国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并进而在联大演讲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实质上,“修昔底德陷阱”是一种历史现象而非历史规律,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国际秩序观的集中阐释,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平崛起开出的一剂良方,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自信、智慧与担当。  相似文献   

16.
在多民族国家人民中,普遍同时存在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这两种认同心理。一般而言,民族认同意指不同民族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的认可和赞同,而国家认同则指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认可和赞同。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统称,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有必要在思想认识上厘清、理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努力实现我国各民族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其承载的关于人类价值规范和交往秩序决定了它本质上属于一种规范性存在样态。作为超越实体性存在的特殊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性存在样态主要在于其内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价值张力,这种价值张力在现实中表现为共同价值与价值存异、公共权威与个体自主、超越旨趣与适度稳定的合理关系。上述价值关系的处理也充分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方案中,即中国传统"和文化"价值引领下的共享发展格局、"承认的政治"下民族自主与"中国方案"的价值威信、战略举措下的区域化样态与价值超越下的全球化趋势,以上方案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在"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所提出的一项全球性倡议与创新性思想体系。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应对当前全球风险挑战的需要,更与世界历史从封闭、孤立走向开放、联合的规律性趋势相一致,是世界历史向更高阶段发展过程中一个可能的“过渡阶段”。在“过渡阶段”中,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间关系是现阶段历史发展的焦点所在,并集中表现为两制国家间关系。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正是对两制关系内在对立性的超越,在差异性与整体性的有机统一中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前进,促进社会主义蓬勃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相似文献   

19.
侨易是石黑一雄文学创作的文化隐喻。在石黑一雄的侨易书写中,通过描绘英国孤儿侨居上海的身世之谜、克隆人寄宿人间的伦理之殇、不列颠和撒克逊民族间侨动的战争之灾等跨文化冲突,揭示出地理位移是造成文化变动之因,和而不同、互为彼此的间性文化交易则是消弭侨易困境的恒常之道。石黑一雄在全球故事讲述中创生的三重侨易价值维度,即和合共生身份观、义利统一伦理观、互助一体民族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理念相契合。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生动例证,石黑一雄从他者共鸣的文化立场呼应、印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当代人类共同的理想设计与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20.
以荣膺宁波市第三届十佳“品质社区”称号的镇海区同心湖社区创建实践为例,运用整体性治理理念,阐释社区建设的品质内涵,分析整体性治理运行机制的嵌入:建好“党建+”的整合机制,提升参与的全民性;以“三圈”建设助推联动机制,提升服务的品质性;多维构建协调机制,提升环境的宜居性;搭建文体为载体的信任机制,提升社区生活的意义性。从“品质”目标的提档、治理结构的创新、内外兼修补“短板”等维度提炼出若干社区建设品质提升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