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想象力”是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品质。本文通过反思我国20多年的传播学研究,发现一个显著问题就是“想象力”的缺失,这主要体现在传播研究者质疑精神与问题关怀的缺乏、传播研究核心议题对“人”的研究的忽视以及研究方法的僵化三个方面。这些都从根本上制约了传播学科的建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02016年九本新闻传播类CSSCI(含扩展版)期刊中有关健康传播的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和引文分析法,从作者单位、发表时间、研究内容、被引文章数量、被引总频次、外引频次、外引学科类别以及引文文献的类别、期刊领域、语种等方面深入了解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领域内健康传播研究的现状,并在与国外健康传播研究相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领域内健康传播研究做出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知网收录的2006-2016年经济类8.5万篇学术论文数据,筛选出引用次数最高的100篇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高被引论文所表现出的特征及启示。研究发现:从引用特点看,高被引论文CNKI的复合被引次数位居国内同类期刊前列,不过国际引用次数少。从论文特点看,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主要关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中青年学者教授和副教授是高被引论文创作的主力军;多单位、多作者强强联合、共同合作完成已经成为趋势;高被引论文主要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收录期刊上,绝大部分发表在中国社科院主办的期刊上;论文高被引与期刊数字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为此,建议国内学术评价机构每年发布学术论文的综合引用排名,推进期刊的国际化和学术论文的国际化;注重高被引论文选题、作者和论文质量的有机结合;认清期刊发展定位,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预约潜在高被引论文;整合和优化期刊资源,打通国际与国内期刊数字化的发展模式,实现期刊数字化资源的快速传播与共享。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的科技期刊中,一些期刊在利益的驱使下,通过大量自引和结成“互引同盟”的方式快速提高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指标,影响了学术的正常传播和学术评价的公平性.本文从影响科技文献引用的因素和期刊的引用操纵行为两方面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在最后提出了利用新指标和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引用操纵行为识别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知网(CNKI)引文数据库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数据资源,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绿色发展研究高被引论文在发文刊物、引用频次、下载次数、发文年份、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项目资助等方面的整体样态和基本特征,并以此窥探这一研究论域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研究表明:我国绿色发展研究在过去20多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内容选题相当广泛,研究方法较为丰富,但作者和机构分布呈不均衡性,项目资助篇数占比不大,而作者、选题、传播途径是绿色发展研究论文能否成为高被引论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王帅伟 《南都学坛》2010,(1):F0003-F0003
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编辑,并被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2009年版)一书,近日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中的各项高被引指数是考量全国高校、各研究机构与科研工作者科研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书中对2008年的“高被引中国期刊”、“高被引作者”进行了具体排名,其中《2008年学科高被引作者·文学》共收录高被引作者20人。具体排名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传播学史主流叙事中,默顿往往作为拉扎斯菲尔德的合作者被提及。但这一叙事遮蔽了默顿20世纪40年代对传播研究的知识贡献。以后来之见,默顿完全可以被视为美国传播学阐释主义范式的一个重要先驱。默顿对宣传、传播议题的关照远远超出了效果研究的视野,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美国传播学,也影响和启发了文化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乃至其他领域的研究。但默顿在理论与方法上的游移,使其成为一个介于效果研究与批判理论之间的灰色人物,难以被任何一个范式的经典叙事重视。  相似文献   

8.
论文数量、来源期刊、国际合作、国际基金资助、论文被引情况是判定“985”高校在“十一五”期间在Web of Science 中所发论文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对这5项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其国际学术影响力尚需要努力提高,具体可以从培养科研工作者树立国际化的学术理念、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实施期刊“走出去”战略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5本在性别与传播领域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期刊近十年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主要议题为三种类型:一是立足性别与新闻业的关系,将性别作为报道主体或报道对象来展开研究;二是考察媒介实践、话语文本中的性别如何被建构;三是关注技术、平台等带来的性别传播新议题。该研究领域的重心从早期研究较多集中于媒介中的性别呈现、女性的媒介经验探讨转向更为关注性别角色的媒介实践及文本话语生成,发现性别权力与媒介、社会、技术的互动关系,呈现出从“媒介研究”到“媒介化研究”的变化。社会发展及性别观念进步带给性别传播研究更丰富的研究议题,但也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  相似文献   

10.
我国法学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以南京大学CSSCI2004-2006年20余种法学期刊引文数据为研究对象,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通过对法学期刊被引次数、被引速率、影响因子和被引广度四项指标的分析,对法学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客观、综合、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以1996-2012年间CSSCI外语语言类期刊上的跨文化交际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此类文章的发表年份、期刊分布、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应用理论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外语界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以语言交际和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思辨性研究方法为主导,且学科背景单一、理论基础薄弱.针对这一研究现状提出了拓展研究范围、扩展研究方法、学习西方理论、构建本土理论和完善学科制度等措施,为今后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明晰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代际沟通对中老年人健康信息获取及健康行为有重要影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沟通范式(对话型/妥协型)与新冠肺炎疫情沟通话题以及中老年人的防疫行为相关,且沟通话题在家庭沟通模式与中老年人防疫行为、消极情绪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其中,代际沟通中的病毒知识类话题在沟通模式和中老年人防疫行为改变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分歧类话题在妥协取向的沟通模式与中老年人消极情绪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年轻人对中老年人的数字反哺可显著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行为改变及情绪调节,对中老年对象的疾病防控、健康素养提升有积极意义,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与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发表在我国CSSCI类528种学术期刊和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1043篇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论文进行数量对比分析后发现,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我国还没有成为主流的学术研究。在这10年间,发表在CSSCI类学术刊物上的跨文化交际论文只占全部已发表的跨文化交际论文总数的13.5%。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绝大多数论文都发表在非核心或不知名的学术刊物上。如果不积极努力地提高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的研究水平和成果将永远落后于国际主流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1990-2008年刊登在国内9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102篇文献为研究材料,回顾了我国近20年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研究表明:(1)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在数量上有显著上升趋势;(2)研究内容和研究规模呈现出多视角、多学科、多元化的特点;(3)研究方法步入质化量化相结合的成熟发展阶段;(4)研究对象不平衡,以大学本科生为主。文章最后探讨了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预测了动机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需要实践的探索,更需要理论为指导。笔者在回顾和梳理卫生事业改革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当前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研究需要超脱自身利益的协同研究;需要前瞻性、整体性的战略研究;需要可操作的研究;需要能转换成决策层面的研究,以及加强评价标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1994年到2003年国内564种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1109篇有关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论文进行内容分析,讨论了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今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流方向提出了建议。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理论研究贫乏,研究范围狭窄、“浅论”、“试论”、“略论”式的文章多,实证研究结果少。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提倡和鼓励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国内外计划行为理论应用现状及热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计划行为理论近十年国内外应用现状和研究热点,对该领域中英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中文文献涉及农业、工业、教育、消费、环保、健康等各领域全年龄段人群的行为,英文文献更加广泛,还包括心理、医疗、消费、商业经济、捐赠等主题。中文文献的热点领域是对农户行为的研究,而英文文献的热点领域为健康、环保、旅游等主题。虽然该理论存在着一些危机和挑战,但较高的解释性、相对简单的模型以及良好的操作性使其在需要研究个体行为的应用领域有着较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建设60年,妇女在政策、法律、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地位都有很大提高,但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也有诸多不足。相对于西方媒介的“象征性歼灭”,中国的性别传播研究更应当关注“实质性歼灭”也即堕产女婴这一类实质而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古代的性别哲学理念.是我们从事性别传播研究的一个尚未得到充分开掘的巨大宝藏。它所蕴含的阴阳同体、共生。并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元地面对现代性的复杂世界。从而逐步创设和建构起我们自身体系性的中国性别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和掌握当下国内媒介化研究成果的全貌,分析当前国内媒介化传播研究的特点及问题,借助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新闻传播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8本期刊进行文献计量统计,精选出201篇文献(2010—2020年),通过机构合作网络、作者合作网络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等,探讨目前国内媒介化传播研究的关键问题、媒介化研究未来的方向和路径选择。研究认为,近十年来媒介化研究的特点是以质性研究、个案研究为主,侧重于对媒介化、中介化概念的辨析和对技术、时空的思考; 目前媒介化研究存在的问题是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关于西方理论溯源上的争议性和本土化的缺失,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地域之间的学者合作关系尚未形成等; 未来媒介化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聚焦于某一社会现象,关注媒介化社会下媒介与身体的联系,同时在借鉴西方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落脚本土化,推动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媒介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传播概念的要点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及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历史上每一次传播方式革命都带来"传"的进步与"通"的更大可能性,因此"传播方式"是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范畴。就中国传播学研究现状而言,重点应在传播史、媒介舆论监督和跨文化传播方面。论文所言方法重点在于传播学为人们认识现实世界所提供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