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金焕 《国际公关》2023,(16):18-20
在新兴经济体地位变化、区域贸易协定兴起、逆全球化浪潮等因素的冲击下,现行全球贸易治理体系越来越难以应对新形势的变化,改革迫在眉睫。中国“一带一路”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导向,以“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为多边合作平台,致力于为全球贸易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贡献中国智慧。本文研究认为,中国应该在夯实经贸合作的基础上,以包容性原则推动“一带一路”机制化建设,构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经贸新规则,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机制中的塑造力和话语权,推进全球贸易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征程。“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的交融,实现共同发展。中国文化的传播交流在新时代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一带一路”建设已有十年,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值得我们思考。本文结合现有的资料文献和“一带一路”的发展要求,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背景、意义和目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促进各国之间沟通交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意义与方法,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文化传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倡议下,做好民族文化传播工作,不仅有助于挖掘民族文化财富,还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但从实际来看,民族文化传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民族文化传播积极性不足、采用方式较为落后单一、文化传播平台较为欠缺等,对民族文化传播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新时期下要注重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采用极具针对性措施进行优化改进,在促进“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同时,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也能得到有效传播与弘扬。鉴于此,本文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文化的传播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为展示中国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上的立场,指导和管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环境社会事项,通过政策对比、案例分析和专家讨论等方法,研究制定一套既符合国际通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契合“一带一路”国家主体为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求的环境社会政策框架非常必要。政策框架提出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应秉承的可持续发展、风险防范、国际接轨、平等协商、成果共享、信息公开等原则,覆盖了自然资源节约与污染防治、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环境健康和劳工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征地拆迁与非自愿移民安置、促进当地发展、保护弱势群体、环境社会责任体系等要素。为推行“一带一路”环境社会政策框架,中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媒体等参与方既有各自的定位和作用,也应相互协作,共同发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视域下的“一带一路”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基于人类社会实践的视角把自然时空和社会历史时空加以区分,超越了传统时空观对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的同 质性理解,实现了马克思对时空观的创造性改造,形成了一种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社会时空观。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一带一 路”建设持久发展、纵深推进,中国与各国之间合作空间不断拓展,对各国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凸显了马 克思社会时空观在现时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时空观;“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引领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布局,同时也是引领全球化新时代、重塑全球经济新秩序、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之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面临全球地缘政治、投资安全、大国角力、经济风险等诸多挑战。因此,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实施,其面临的种种潜在的风险,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树立风险防控意识,并做到未雨绸缪,妥善应对。  相似文献   

7.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组织已经开始进入国际化进程,更多地参与到全球社会治理之中,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与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对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本文基于对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调研,发现目前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发展存在缺乏社会支持、法律保障、统筹机制、专业人才与资金等问题,提出应从加强政府支持与组织能力建设、完善外部法律环境、整体有序地推进社会组织国际化四方面推动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推动了NGO的发展。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NGO的参与不仅是全球治理体系完善、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需要,也是塑造良好形象、提升“一带一路”建设效果的需要,同时也为我国NGO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借鉴英、美、日三国政府如何培育NGO“走出去”的做法和经验,我国NGO的建设,在政府层面上,应加大支持力度,改善发展环境;在NGO层面上,应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推进能力建设;改善自我形象,获得认同与支持;建立多边互动机制,立足当地发展;建立国际网络,提升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对东南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东南亚研究机构。自1956年第一所专门性东南亚研究机构——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成立至今,设立于中国大陆的东南亚研究机构已不少于30家,主要分布于北京及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东南亚国别政治及国际关系、东南亚经济与文化、东南亚历史及现状以及东南亚华人华侨等四个领域。中国大陆的东南亚研究机构的既有布局及研究成果有利于当地政府与东南亚国家建立次区域合作,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一带一路”后续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0.
11.
"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实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河南省作为"一带一路"的中心节点,"一带一路"倡议为河南竹编文化产业构建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背景下,河南竹编文化产业发展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河南竹编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12.
自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从愿景到行动,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深入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支持,开拓出一条贯通沿线国家、区域共同繁荣的共赢之路。本文首先梳理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起源及其发展的三阶段,其次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指出“一带一路”是当前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顶层设计,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外交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体现。接着概括了“一带一路”的主要成就与挑战。成就涵盖政治、经济、人文、生态等多个领域。挑战主要来自美西方国家、澳印日等国、东道国以及中国自身内部四个方面。最后,扼要分析了新阶段“三大倡议”与“一带一路”之间的关系,并针对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走出去”既面临诸多知识产权风险,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虽然对知识产权保护愈加重视,但是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对沿线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甚了解、侵权与维权事件应对不足、知识产权国际合作进展缓慢等问题。在知识产权日益成为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竞争重要领域的这一国际大环境下,中国可以对比和借鉴其他国家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的有益经验,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长效协同机制,不断加强同其他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14.
以2013年至2018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海外投资的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正式制度距离对海外投资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经济制度距离与CSR负相关,且正向经济制度距离与CSR负相关关系更显著;法律制度距离与CSR正相关,且负向法律制度距离与CSR正相关关系更显著;国有性质强化了经济制度距离与CSR负相关关系。该研究结论可为海外投资企业实施CSR差异化战略、政府实施CSR分类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任务从根本上规定着学科的建设方向,是学科建设成功与否的主要判定标准,指导和约束着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创立一带一路经济学必须首先明确其研究任务。认为一带一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新型国际分工合作关系的发展规律。分工合作在经济行为中的基础性地位、新型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一带一路倡议的丰富内涵以及全球价值链的亟待重塑,都要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新型国际分工合作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其发展规律。这一研究任务的确立将推动一带一路经济学的创立,进而在理论和政策层面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是一卷现实的史书,它不仅彰显了交往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而且印证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构筑"一带一路"的基础来看,它立足于"共同体"的基础之上,其倡导的"平等、开放和共享"基本原则,有助于破除狭隘的民族利益观以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从民族交往理论视域下来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它所蕴涵的方法论、道路自信、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价值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一带一路"需要科学系统的经济学理论支撑,但现有理论和学术研究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应创立"一带一路"经济学。国内外学术探索、习近平主席和国外领导人的重要论述、中外共建"一带一路"的政策文件,为创立"一带一路"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渊源。"一带一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沿线国家形成的新型国际分工合作关系,研究主线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互联互通为基础的协同发展,主体研究框架包括"一带一路"建设背景、协同发展、互联互通、风险防范和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从“走出去”战略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外投资逐步成为我国刺激经济增长、推动发展转型、构建区域治理新格局的重要举措,而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在其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重大基础设施投资成绩斐然,但同时也不得不正视当下沿线国家文化冲突频发、项目投资受阻的现实情况,加之投资企业国际化运营经验不足、文化风险意识淡薄、防范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投资活动面临巨大威胁。为克服上述难题,完善当前尚未形成体系的文化风险管理研究,有必要从识别文化风险的表现形式、剖析其分布特征等方面入手确保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文章首先通过对典型案例和重要文献的梳理从语言、民族宗教、人文环境、外交关系四个维度识别得到了21项文化风险因素。再基于国家风险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的文化风险指标体系,之后运用熵权法确定它们的综合权重。最后以“一带一路”沿线的32个国家为研究对象采用TOPSIS评价模型对各个国家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并在利用SPSS软件对评估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后,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策略。文章的主要结论如下:总结文化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从维度上看,语言风险和外交关系风险对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新诠释。它与马歇尔计划都有对外援助的内容,但二者本质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时代背景不同。马歇尔计划产生在冷战时期,而"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代中国为了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而提出的。第二,战略目标不同。马歇尔计划是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而"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引领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第三,实施手段不同。马歇尔计划是靠援助欧洲来称霸世界的,而"一带一路"倡议主张采用和平方式带动全球经济的复苏。第四,作用影响不同。马歇尔计划促使战后的西欧唯美国马首是瞻,目的是反苏;而"一带一路"倡议打破了意识形态的界限,引领各国摆脱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产生了大量的人才缺口,人才的匮乏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以人才需求类型、地域分布、素质特征为出发点,基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提出的国际汉语人才培养模式包含如下六个要素:1.培养理念。人才培养需要树立"全球观"理念和"全人类"的格局感,契合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2.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直接目标是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3.培养主体。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主体不再仅是高校,而是转变成中外政府、高校、智库、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组成的联合体。4.培养内容。建立在现状调查之上的培养内容,以提升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为主,同时融合"一带一路"所需的专业知识,落实"汉语+"的政策方针。5.培养方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国情要求人才培养要以国别化的方式进行。6.培养评价。在满足国际人才培养五个标准的前提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由多方参与建设而成,从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模式还需借助大数据挖掘、数据库建设、AI技术等手段,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以需求为导向构建的国际汉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工作提供学理支撑和应用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