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格律论和评价系统在语篇中的文体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应用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及马丁和罗斯(Martin&Rose)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格律论(Periodicity)和评价系统(Appraisal),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一个语篇的文体特征,探讨了宏观主位、超主位,主位和宏观新信息、超新信息、新信息这种开放性的等级层次对形成语篇信息脉冲的意义,分析了评价词汇集对语篇文体的作用,并讨论了格律论和评价系统分析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语篇教学法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篇教学法是随着篇章语言学(text ling uistics)的理论在西方的兴起进入外语教学课堂的.不同于传统的以句子作为基本单位的“句子教学法”,它是以语篇作为基本单位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语篇分析为主,先从表达完整而确切的意义和思想内容的语段篇章的结构形式入手,再分析句子、段落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意义及逻辑思维的连贯.采用语篇教学法,在精读课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把对课文的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根据语篇分析的理论,对一个语篇的分析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因此.在讲解一篇课文时,首先从上宏观上着手,立足于篇章整体,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然后,从微观上探讨各种语言形式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  相似文献   

3.
所谓语篇教学即从语篇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主要有微观结构的分析与教学、宏观角度的理解与赏析。词汇、语法教学仍不可忽视,但不宜占用太多时数,不可冲淡对篇章的理解与分析。要引导学生掌握语篇整体框架结构,从宏观角度理解、把握语篇,使教学过程更符合于学生获得语言能力的实际过程。  相似文献   

4.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上的语篇分析理论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语篇,本文从语类、语域、语义对等方面以及语篇翻译的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语篇分析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获取信息和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语篇分析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教师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语篇分析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从而提高其英语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6.
以比亚迪公司2016—2022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语料,从社会建构主义身份观出发,结合语篇—历史分析法,借助语料库工具Wmatrix分别从宏观主题域、中观话语策略及微观语言特征三个层面分析企业身份建构。研究发现:比亚迪公司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构建了积极前摄的汽车制造商、与自然共赢的新能源技术领跑者以及遵纪守法、乐善好施的企业公民等企业身份。中观层面的指称策略、视角化策略和强化/弱化策略以及微观层面的高频词分析、动词搭配分析和词性分析印证了上述身份。比亚迪公司企业身份建构及其话语策略研究为中国企业提升国际话语建构能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语篇体裁分析是篇章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和交际功能的深层解释。该文简要介绍了语篇体裁分析的概念、相关理论及基本模式,阐明其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有关语篇实例,探讨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从宏观模式和词汇语法等不同层面入手进行语篇体裁分析,宏观把握与微观剖析兼顾,突破英语教学的瓶颈。  相似文献   

8.
语篇体裁分析是篇章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和交际功能的深层解释。该文简要介绍了语篇体裁分析的概念、相关理论及基本模式,阐明其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有关语篇实例,探讨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从宏观模式和词汇语法等不同层面入手进行语篇体裁分析,宏观把握与微观剖析兼顾,突破英语教学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语篇微观结构与宏观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本模式——复合模式——连合模式,是语篇结构理论的简化,也是一种语篇分析模式。本文试图运用三大类语篇模式,综合分析(潜在)语篇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建立了语篇的宏观(微观)结构分析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评价理论,从态度系统视角对5篇英语童话中的态度资源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研究.研究发现:英语童话语篇蕴含丰富的态度资源,其出现频率的高低依次为鉴赏资源、情感资源、评判资源;在3种态度资源的各子类型中,评判资源中的能力和正当资源、情感资源中的快乐/不快乐资源、鉴赏资源中的反应资源被高频率使用,体现了童话语篇的教育功能.基于评价理论的英语童话语篇分析实践,揭示了英语童话语篇中态度资源的特点,加深了对这类叙事体裁的理解,同时也为童话的创作、译介和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上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宋词中的文化因素数量之大、种类之多,是一个不疑的事实。在全球化进程中,将宋词介绍给国外读者也是一种必然。其中的文化因素处理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拟略论翻译中宋词文化因素的不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她独特的范式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喜爱她的原因。民族文学也有世界性,宋词的魅力理应为国外读者所了解。但在翻译中,宋词精华之所在的范式与文化传递往往又难以处理。所以,解决这两方面的翻译问题,就成为宋词翻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宋代元夕词是记录历史、反映历史变迁的一条内在感情线索,记载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宋代词人常在节序词中不经意地对社会变迁作纵向比较,叹眼前景,诉心中情,从而使得节序文化日趋成为词人创作的缘由和契机。这里以柳永、李清照、刘辰翁三位处于宋代历史转型期的词人为例,通过对其有关文本的解读和比较来阐释时代巨变给词人的心理和创作所造成的巨大影响,解析宋代元夕词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陆机"缘情"说对先秦"言志"说是一次革命性的发展,第一次准确地认识了诗歌的美学特质,对后世诗歌批评和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诗创作就是对陆机"缘情"说的成功实践。宋诗创作异军突起,在实践意义上对"缘情"说进行了拓展,从新的角度再次把握了诗歌的美学特质。尤其是宋说理诗重在机趣,在诗歌美学物质上重新发掘,可以称作"缘趣"说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姜夔在音乐和文学方面具有极深的造诣,他的词在艺术技巧方面达到了南宋歌词创作的巅峰。一方面,他将文人的幽情雅意引入传统的婉约词,确立了以“骚雅”为核心的审美规范;另一方面,讲求词法,进一步完善雅词的表现艺术,为后来的雅词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但是,也正是由于片面强调歌词的艺术技巧,南宋雅词在形式主义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了。  相似文献   

16.
朱敦儒词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敦儒是两宋之交的著名词人,也是苏辛之间具有继承与开拓之功的过渡性人物。他的词着力书 写主体的自我襟怀。内容可分为忧世之作、人生感悟之作和隐逸之作。艺术风格为清旷飘逸、疏宕明朗和通俗 流畅。  相似文献   

17.
宋词大量构设夜意象,成为夜文学.这与创作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词所具有的贵族与有闲阶层文学特质,词人夜思维条件反射能力的提高以及宋人思想解放和人性觉醒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咏赞或配合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名舞《白纻舞》表演的乐府歌诗——《白纻辞》盛行一时,在歌舞消亡后的宋元明清时期也同样受到诗人的青睐,拟辞不断。《白纻辞》可分为两类:拟篇乐府和赋题乐府。《白纻辞》在拟制过程中,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况,但也有规律可循,这就是复变规律,这也是乐府诗拟代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9.
戏曲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宋代曲子词的影响。宋代以前,歌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为同处于萌芽状态的曲子词和戏曲所共有。到了宋代,曲子词成为雅俗共赏的歌唱艺术,曲子词的曲调在宋代杂剧和南戏的共时态横向交流中融入戏曲曲调,并对后来的戏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曲子词的缠达、唱赚和诸宫调三种表演形式是戏曲发展的艺术渊源。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解读经历了直觉、理性、人心三个阶段,他的直觉说有两层含义,一为认识的直观,二为本能的良知良能,随着认识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用"直觉"理解中国文化的不妥,遂而提出了"理性"与"人心"的概念,而且梁漱溟对"理性"和"人心"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通过对"直觉"、"理性"和"人心"(梁漱溟在不同时期对文化的解读核心用语)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对文化尤其是对中国文化解读的得与失。尤为重要的是,梁漱溟对"良知良能"的来源试图结合现代的生物科学予以新的解答,这是对"人心"或曰"良知良能"的终极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