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智能合约依托区块链得以实现,但受自身特征限制,无法成为合同法的未来。编写智能合约,需要将自然语言转换为编程语言,技术门槛较高,还会产生额外的成本与风险。区块链为智能合约赋予了匿名性与不可变动性,前者会阻碍当事人产生信任、限制司法介入、逃避国家监管,后者则导致当事人无法及时应对不可预见的变动。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性与不可变动性结合,导致当事人只能获得事后救济,消灭了合同履行中的弹性,影响效率。智能合约依赖预言机实现人机交互,但这消解了其无需人工介入的特征。混合链与预言机的运用可以改进智能合约,但几乎完全消灭了它的特征。智能合约可以影响设计合同的思路,但它最适合小额、即时、标准化的数字产品或服务交易,故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2.
当前,区块链技术发展如火如荼,底层区块链的技术特征深刻影响着智能合约的技术特征,随之带来了新的民法问题。结合智能合约订立合同的技术障碍和我国监管层面的具体情况,为了有效保障当事人的契约自由和契约正义,需要对智能合约的自治秩序进行适当突破:智能合约可以成为订立合同的方式和承载合同内容的形式;除非当事人明示该合约没有法律约束力,否则采用智能合约并不代表当事人没有创设合同法律关系的意愿而排除合同法的适用。同时,区块链网络节点对于区块链网络和智能合约的运行存在着事实上的管控和维护关系,而且节点对合约的正常运行较他人应负有更高的注意义务。  相似文献   

3.
区块链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动机,是具有普适性的底层技术框架,它不仅与民法息息相关,更有可能深刻改变传统私法领域的既定规则。区块链使用了独特的方式对现实世界交易流程进行模拟,因而能被民法原理所解读,并加以拓展和运用。在其之上建立的智能合约技术,被认为可能引发金融、法律活动的深度蜕变,通过将合同内容进行数字化编码并部署于区块链上,使合同的履行过程能够以一种去中心化、去信任、高度自治的方式进行。然而智能合约并未超越现有的法学概念,它的实质是运用技术手段在合同或要约之上添加辅助履行的担保功能,使合同指向的财产利益能得到确定移转。从现有发展来看,区块链及智能合约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应用都集中在定型化的虚拟场景之中,离全面普及仍有一定距离。智能合约还有多重法律及技术瓶颈,在诸如编码漏洞、语言转化、现实交互、跨国监管等问题上存在一系列风险与挑战。  相似文献   

4.
5.
应用于交易领域的智能合约融入区块链技术,以代码形式表现,可实现合同履行的自动化和不可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合同模式.自助行为说、代理说将智能合约视为对合同过程的外部增强,是侧面功能的法律阐释,并未完全捕捉到实质.智能合约并不一定跨越整个合同过程,也可仅是合同过程某个方面或某个阶段.法律意义上的智能合约不是合同新类型,而是合同关系形式的新发展,即当事人缔结和履行合同的新形式,合同性质未发生实质变化.智能合约满足特定要件构成特殊的书面形式,具有"书面形式+自动履行"功能的特质.民事主体通过智能合约形式订立合同应遵守《民法典》等现行法律的具体规则,以保证合同依法成立与生效.智能合约不等同于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认定其效力应结合智能合约应用中的具体问题展开具体分析.从立法上确认智能合约,在符合国家现有法律、政策基础上编写和应用,实现形式的合法化、内容的规范化是该技术谋求长远发展的保障.技术起步的现阶段,纸质合同、一般电子合同与智能合约在不同方面发挥协作作用,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民事交往、商业交易的主要状态.  相似文献   

6.
智能合约这一新型信任解决机制对作品的利用和传播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借助智能合约,版权人可以摆脱中心化机构的束缚,自主决定作品交易。但智能合约的定制化、自动化和假名性也给作品利用协议的签订、执行和维护带来诸多障碍,现行法律规则难以对之作出有效回应,因此应对智能合约下的作品交易建构相应规制机制。一方面,改进区块链用户自主设定的去中心化治理机制,将之与现有规制模式相匹配,以提升区块链技术治理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在遵循“区块链技术中立”原则的基础上引入监管沙盒模式,以降低智能合约运作的法律风险,并通过肯定智能合约的合同性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模式已无法适应数字时代下著作利用型态,还存在支付权利金的流程庞杂且容易被中间人隐匿、音乐创作人难以及时获取应得合理报酬等现实困境.应用区块链技术后,能够有效解决著作权集权管理组织所面临的无法处理的身份验证问题,赋予著作权利人通过智能合约进行授权管理的自主控制权,协助著作权集管组织建立全球资料大数据库.区块链技术是否适应于著作授权,应视著作授权的 目的及方法、范围来决定,如果是特定目的、一次性授权金额高的大权利授权,为使授权的目的、范围、内容和授权金明确化,权利人和使用人之间可以选择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来辅助授权.  相似文献   

8.
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的非同质化通证(NFT)以及加密数字藏品是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资产确权方面的最新尝试。通过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的应用,使得非同质化通证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物权特征,但与其底层数字藏品之间的关联却很难仅通过技术手段得以保障。分析加密数字藏品的法律属性与内生风险的结果,建议可对以非同质化通证为代表的区块链数字资产进行针对性立法,以保护其上承载的财产性权利;同时,对于非同质化通证与其底层数字藏品可能发生的在技术上、合法性上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疏离,有必要引入部分中心化和实名制的链外机制,如此才能化解加密数字藏品的内生风险,构建稳定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9.
区块链具有数据防篡改、可溯源等特点,智能包装具有数据采集、信息互动等优势,区块链可以为智能包装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提供新技术,而智能包装则可以拓宽区块链的应用领域,两者的融合必将引发智能包装产业模式的新一轮变革。在深入解析区块链发展阶段、分类、特点,以及智能包装功能、作用、发展现状与问题之基础上,努力探索两者融合发展的融合点、融合路线以及融合模式,能够为智能包装产业发展提供切实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智能合约在运行中呈现排斥法律的自我解决特性,但技术信任依然存在补强的需求,同时,“不学习”的法律规范面对智能现实亟待调整。以司法介入智能合约纠纷,实质上存在法律与技术双向需求,即智能合约的法律与法治的智能合约。司法介入智能合约的边界,应坚守效率与公正的价值考量,对比例原则的四阶内涵作符合智能合约纠纷解决的新调整,并将比例原则精细化应用于不同的智能合约纠纷类型。介入的具体路径可依据智能合约争议大小规模的不同性质,采取在线争议解决方式或仲裁、诉讼等线下争议解决方式。此外,司法程序应从管辖、审理和执行三阶段进行自身调整以对接智能合约纠纷的解决,并提供对于两种性质争议解决结果的再救济程序。

  相似文献   

11.
网络经济的兴起,对现实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就业、金融、产业结构、宏观调控、消费行为等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网络经济的涵义特点、对现实经济的影响、如何利用网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以及当前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广西石漠化及其对策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由于地质、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乱砍滥伐、滥采乱开等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 ,地处亚热湿热气候带、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广西 ,土地正呈现严重的石漠化趋势。石漠化恶化生态环境、激化人地矛盾、吞并土地资源 ,已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遏制。治理措施包括造林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生态能源工程等 ,以及相应的治理模式和社会综合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有着消费者心理规律方面的原因.本文在对消费者心理特征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刺激消费需求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覆盖面最广、渗透性最强的发展趋势。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状况的评判以及政治发展策略的架构,必须置于全球化背景下加以考察。如何更好地顺应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民主化潮流,加快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界也是现实政治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因特网是不以国界为界限的网络世界,网络的全球性使得发生在网络中的任一行为都具有了"跨国性"的特点,单纯以属人法、物之所在地法、行为地法、法院地法等国际私法原则来判别法律的适用已很困难.论述网络对传统冲突法在联结点、法律选择方法、准据法等方面的挑战,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因特网是不以国界为界限的网络世界,网络的全球性使得发生在网络中的任一行为都具有了"跨国性"的特点,单纯以属人法、物之所在地法、行为地法、法院地法等国际私法原则来判别法律的适用已很困难。论述网络对传统冲突法在联结点、法律选择方法、准据法等方面的挑战,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广西信贷扶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实施信贷扶贫集约工程,科学管理信贷扶贫资金和大力推广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的信贷扶贫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8.
物资配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物资流通经验而试行的一种新型物流方式.本文概括了国内外物资配送的基本情况,重点研究了广西物资配送的现状,分析了广西物资配送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其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广西物资配送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价格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牵一发而动全局。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一直居高不下。物价的持续上涨,不仅关系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可能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中央去年底就把“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如何认识当前的通胀形势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