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合同违约金立法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劳动合同中违约金的设定和支付是个争论比较多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劳动法》没有对违约金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得我国地方立法有较大空间。本文对一些地区关于劳动合同违约金立法情况从社会本位的视角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以及众多其他规范性文件在内的劳动关系法律体系,劳动关系各项工作和劳动争议调处有了基本的法律法规依据,并对实践中公正处理劳动纠纷、及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体系仍存在继续完善的空间,在国家层面,由于劳动关系立法时间跨度较长且受政策影响较大,不同立法及相关文件之间对同一问题可能存在不同的规定;在地方层面,由于国家层面立法过于原则,不同地方在实践中理解和把握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地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结果可能相去甚远。本文将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分别分析劳动关系立法及相关文件之间存在的冲突,并从法律适用规则及合理性两个方面提出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中止制度是劳动合同立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制度在我国国家立法层面尚属空白,地方立法中部分省市业已先行做出相关规定,但各地规定不一,缺乏科学化、系统性。综合劳动合同中止制度法律适用现状,就劳动合同中止的实体性和程序性制度做出探索性设计,以在立法层面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合同中止制度,当是劳动合同立法理论与实务各界亟须研究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公共行政现代化是我国公共行政长期的发展目标,加强对我国公共行政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我国公共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并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国现今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分析我国共关行政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人事行政中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行政执行效率低下,行政监督意思淡薄,依法行政立法工作不完善等;其解决对策在于,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行政决策,增强监督意识,完善行政立法工作等。只有科学地认识我国的公共行政活动,把握其中的规律,才能在我国建立起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保证国家权力的正确运用和国家管理职能的有效实现,最终推动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地方立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地方的遵守和执行,对于补充国家立法以及因地制宜、自主解决地方事务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山东省先后制定了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社会保险、工资支付、劳动力市场管理、劳动保障监察等方面的劳动保障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初步建立起了劳动保障地方立法体系。但是,地方立法的质量、进程与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各地出台许多政策以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但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地方政策差异等问题,保障水平偏低,不能满足被征地农民日益增长的基本生活需求。在经济发达地区,推动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政策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是切实有效地提高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于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立法是从有利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的。各地2000年之前的5年与2000年之后的5年比较,经济补偿金支付标准立法出现了不同的趋势。总体来说,以务实的态度进行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立法,适当扩大其调整范围是各地相关立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缺乏对职业伤害风险水平研究的现状,利用全国2亿多职工工伤保险数据,整理评估分析职业伤害程度的分级指标和分地区统计数据,得出各地的轻伤、重伤和工亡三个系列伤害水平数据;并根据伤害程度或经济损失水平确定对应权重,综合计算出我国各地的职业伤害风险整体水平,并对各地职业伤害风险水平的差异进行分析,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是地方立法活动的延伸,是检验地方性法规或规章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我国的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起步较晚,立法后评估的基本概念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总结理论与实践,并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我国地方立法应当在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主体、提升评估信息透明度、做好中央与地方的统筹与兼顾、处理好评估各环节的关系等方面加以完善,并在立法后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方法、评估程序、评估结果运用等环节积极构建我国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民工荒”的出现似乎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劳动力供需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紧张。对珠三角地区的调查发现,企业缺工率高达10%。然而伴随着“民工荒”从东南沿海地区到广东、福建、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蔓延,我国就业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2004年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