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和老伴都离休了。 过去,我在岗位上忙于工作,顾不上家,再加之有十余年和老伴还是两地生活,很少请假回家里。那些年多亏老伴既要上班,又要带孩子、做饭、缝补衣服、料理一切家务。多年来,锅、碗、瓢、盆、勺,我从来没有摸过,厨房的这一大套我还真弄不明白。 自打离休后,老伴看到我“闲”起来了,就把厨房的事“匀”给我,让我帮着她干。有时,她忙别的事,索性把厨房的事都推给了我。开始,我做的饭可不好吃哩。蒸蒸馍不是碱少了发酸,就是碱多成了“黄梨”。焖米饭不是“夹生”,就是烧糊。炒菜就更不用说了,就以家常烩菜来说,不是没味儿,就是太淡或太咸。饭菜端到桌上,爱挑剔的老伴眉上常常“锁起圪瘩”。  相似文献   

2.
家有好儿女     
谢虞 《老友》2011,(10):39-39
我和老伴育有两儿两女。儿女们从小跟着我们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和“十年内乱”的艰苦岁月,所以深知父母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都能自爱自强,好学上进,孝顺父母。两个儿子、儿媳在外地工作,回家时间少,但常打电话来对我和老伴嘘寒问暖。他们若出差或去外面旅游,动身前和到达目的地以及回到自己家里时,都会打电话把情况告诉我和老伴,  相似文献   

3.
老伴     
我和我的老伴,都已年近古稀。我离休后被一个单位聘用,照常上岗,在县城居住。老伴仍在村里务农,农闲之际,也进城住几天,帮子女料理家务、照管孩子,总不停闲。 我和老伴的结合,是地地道道的包办婚姻。52年前,我们双方都只有16岁,我当时在乡宁山西省第四联合中学读书。一日,忽接家中来信,催我立即回  相似文献   

4.
吴仕开 《老友》2014,(5):43-43
正我和老伴是在1960年结婚的,她比我小1岁,至今我俩结婚已经54年了。结婚后的39年,老伴一直在农村劳作,我在机关工作。我们先后养育了6个儿女,家里还有年老多病的母亲和一个年幼的妹妹。那时,我工作忙、工资低、回家少,老伴当家理事,任劳任怨、含辛茹苦。1999年,我退休了。我把老伴接到县城,从此我们  相似文献   

5.
老伴情     
我离休后,子女相继就业成家,远走高飞,只剩下我和老伴朝夕厮守相伴。这时,我才感受到与我患难与共的老伴,在我们晚年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一种老年人相依为命的感觉油然而生,互相关心体贴,感情也进一步升华。 老伴是个家庭妇女。我在离休前,对家务事基本不沾手,用我老伴的话说是“衣来伸手,饭  相似文献   

6.
赵倩 《社区》2005,(9):50-51
王莲香与年长她10岁的老刘结婚时,对方已有一男三女四个孩子。夫妇俩含辛茹苦撑持一个家,把孩子培养成人。如今,儿女都成家立业了,对王莲香也很孝顺,十多岁的孙子和外孙子也围在她身旁,奶奶、姥姥叫个不停。可王莲香却心事重重,常常在老伴面前流泪……“后妈”成了她的心病前几天,王莲香的老邻居去世了,她跟着去开追悼会,回来后就在老伴跟前哭。老伴问她为什么哭?她说,要是哪天你先走了,我怎么办?孩子不是亲生的,他们能管我吗?这使老刘想起了半年前邻家张老太太病故了,她也是后妈,办葬礼时,王莲香见到她养育的孩子们都没哭,回家就闷闷不乐。…  相似文献   

7.
说说我的家     
我叫贺书英,今年70岁,已退休20年。20年来,操持家务,养育儿女,弹指间,6个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孙绕膝前,闲暇之余打牌、看书,也觉平常。近二年,老干部们都订了《山西老年》、《中国老年》等杂志,不但丰富了知识还增长了阅历。每当捧起杂志看的时候,总有一种对话的感觉,使人有一种冲动,想诉说。我和我老伴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身体都不太好,经常有病,打针吃药成了家常便饭,有时一年中要住几次医院,儿女们都是争着陪床、护理、喂药、送饭,老人想吃什么,爱吃什么儿女们就做什么,还买一些可口的食品;平常洗衣、做饭、问寒问暖等孝顺老人的事说也说不…  相似文献   

8.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它始终是衡量一个人品德高尚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阳城县次营镇六甲村,只要提起我的老伴五年瘫痪卧床,经多方治疗和精心料理后恢复了健康的事,全村男女老少、方圆十里八庄的乡亲们都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异口同声地夸赞我们孝顺的儿女们。  相似文献   

9.
今天是M君的70大寿。儿子、儿媳、孙子,女儿、女婿、外甥;还有在本单位工作的侄儿也带着媳妇和孩子来了。全家上下二十几口人欢聚一堂。 儿女们平时都很忙,难得像今天这样轻松一下。男人们有的打牌,有的喝茶、抽烟、谈天说地。女眷们或吃瓜子或织毛衣,嘻嘻哈哈东家长西家短,三个女人一台戏嘛。孩子们更忙,屋里屋外、院里院外,嬉戏、打闹,笑声、叫声,还有电视机的乐曲声,家里一派欢乐景象。 老伴拖着带病的身子忙里忙外,添茶、续水……“妈,您歇着,我们来吧,这么多人还用您干。”还是女儿心疼妈。 老伴抬起头向众人望望,脸上溢着笑连声说:“没事,没事,我来,我来。”  相似文献   

10.
《老友》2003,(2)
10年前,儿女们吵着要在家里安装电话,我盯眼吼道:"你娘退休了,爸是个小干部,也快退休了,与外界没啥联系,安什么电话!"小儿不听话,强行给家里装上了电话。接着住在外地的四个儿女的家里也安上了电话,每逢双休日,儿女们都打电话向我和老伴问  相似文献   

11.
杨伸义 《老友》2013,(11):41-41
和老伴是在1959年6月18日结婚的。当时我由于担任了一个重要水利工程的部分设计和全部施r仟务,因此总是早出晚归,顾不了家。这样我俩结婚后,老伴就要支撑这个家。到后来几个孩子相继出生,家务就更重了。她在坐月子时,还要起床做家务,照料孩子。尽管这样,她没有一句怨言。怕我工作累,她还百般照顾我,支持我干工作。  相似文献   

12.
我和老伴都年近六十。一双儿女成家立业,前年女儿又给我们添了个小外孙,周末或节假日全家相聚,欢声笑语充满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一个周末,孩子们打电话说不回来了,我便和老伴商量;吃点剩饭算了。老伴不咸不淡地说:“随便吧,如果拿根麻绳把脖子扎起来,连剩饭都免了。”我一听话茬不对,扭头一看老伴阴着脸,便又随口说:“不就为吃剩饭嘛,至于这样。”他大声反驳说;“我都‘连降三级’了,连说句话都不行吗?”我被他噎得说不出话来。但事后仔细想想,这些年确实把老伴给忽略了。刚结婚那阵子,吃什么我们总是两人商量着做,我炒…  相似文献   

13.
瞿光唐 《老友》2014,(11):40-40
正儿女们长大后长年都在外地工作,我和老伴退休后,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年近古稀,重新过起了二人世界的生活,我俩一开始还真的很不适应。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俩才渐渐领会了"少年夫妻老来伴"的含义,才意识到老来伴的"伴"字,并不只是形式上的伴,而是包含着真情厚爱。我们老两口物质生活上的伴,与绝大多数老年人无异,无非是伴吃、伴做家务、伴娱乐健身活动之类。而在精神生活上的伴,则自有个  相似文献   

14.
感谢老伴     
谢虞 《老友》2012,(11):39-39
我和老伴的婚姻快到钻石婚期,可以说是真正的老夫老妻了。我俩近60年来风雨同舟,心心相印,经历了阳光灿烂般的顺境,也经历了狂风暴雨似的逆境。我们育有4个儿女,他们几乎是老伴一手拉扯长大的。"文革"期间,我在一所农村中学任教,老伴在小学当民办教师。因为我的家庭出身不好,属于"黑五类",所以我成了当时的斗争对象,被揪斗、抄家、游街,最后被"发配"到农村监督劳动。老伴也遭受株连,被迫离开了教师岗位,带着4个年幼的孩子投靠乡下娘家。  相似文献   

15.
老友常聚聚     
乐平 《老友》2010,(5):24-25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我的家应该说是一个温馨、和谐、幸福的家庭,但有时也难免会有些烦心事。儿女们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工作不错,收入稳定。可是,我的老伴却总还是放心不下他们的这事那事。他们喜欢在外面小吃,她却唠叨说  相似文献   

16.
电话的喜剧     
《老友》2003,(8)
改革开放政策如春风吹暖了大地,祖国各条战线的工作、生产在一日千里发展,通讯事业发展特别快。我这个普通百姓,真享了电话的福。我的儿女都在大学工作,原先与儿女交谈工作、学习都是写信。一封信来回,最快时间也得一个月。记得一次,北京工作的女儿来信说,她下月去内蒙军事工厂蹲点,看要不要买高级的细羊皮做大衣。我和老伴读着信,内心很激动。老伴说,  相似文献   

17.
张秀荣 《社区》2013,(13):29-29
我到宝源南居委会任综治管理员以后.处理了一件看似简单却又很棘手的事情。儿女都不在身边的李奶奶一直和老伴生活在一起.去年,老伴过世后,她便隔三岔五地跑到居委会来诉苦,讲到伤心处,情绪异常激动。为了帮助李奶奶,社区工作人员经常对她进行钱物上的帮助。今年年初,居委会王碧主任还做通了李奶奶的思想工作.让李奶奶搬到儿子家居住。  相似文献   

18.
谢振国 《老友》2010,(2):39-39
我今年72岁,是企业退休人员。我有两儿两女,大儿子在广州,大女儿在进贤,小女儿、小儿子都在南昌。2004年,老伴因脑溢血病世。此后,儿女们把以往对双亲的爱全部倾注于我。他们不让我  相似文献   

19.
我叫卢松廷,今年91岁,家住山东省单县孙六镇羊圈村。1967年我从单县教育局离休,到如今已是30多年。漫长的岁月里,我先后患有肺炎、白内障、前列腺肥大等多种疾病,特别是我离休后不久身体瘫痪,老伴也因病去世,儿子、女儿都在外地工作,沉重的家务和农田劳动全落在儿媳福莲一人身上,我的饮食起居、求医问药也全靠她一人服侍。每天福莲5点起床,为我倒洗便盆、  相似文献   

20.
国庆那天中午,儿女们因忙于工作都顾不上回家吃饭,临近中午时分,老伴说孩子们都不回来吃饭了,咱们也不用在厨房忙乎了,今天过节,咱们也出去潇洒一顿算了。那天,我们俩到了宿舍附近新开的一家“民间食府”。一进门,热情的服务小姐就把我们老两口安排到了一张小桌上,先给我们倒上茶,随后又拿来菜单让我们选菜。我大体溜了一遍,觉得所有的饭菜都很贵。就将较便宜的菜肴选了几样。此时老伴一再说:“咱们俩出来吃饭的机会不多,今天又是过节,你就不要考虑花多少钱了,想吃啥就点啥。”老伴的几句话好像一股暖流流淌遍我的全身。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