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崇文 《老友》2011,(6):57-57
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读书与养生有密切的关系。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不仅医治愚笨,增长知识,而且使人在理性指导下,获得精彩的人生,使英年不至早衰,有延年益寿之效。老年人读书更是益寿之方。  相似文献   

2.
多读勤写可以净化心灵。正气书籍不仅给人以知识,而且包含着做人的道理。多读之,不仅有助于接受新知识,更新旧观念,而且可以激发人积极向上,陶冶情操,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明朝郑成功有一副自勉联:养生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韩诗外传》讲一故事:鲁国有一人由于羡慕富贵,终日心神不安,面黄肌瘦,后来拜孔子为师,读书识理,节制物欲,淡泊名利,脸色也渐渐变得红润起来。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读诗书形体陋”的道理。 多读勤写可以延缓大脑衰老。大脑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人的整个机体。大脑也有用进废退、越用越灵的规律,大多数喜欢读书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都具有发达的脑神经,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旺盛不衰。至于写作,因为它是在一种较高智力层面上进行的脑力劳动,只要做到适度和及时补偿,同样是一种有益的健脑活动。人在写作状态  相似文献   

3.
朱小棣 《社区》2011,(17):4-4
小的时候人们受的教育总是“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要孩子们去读好的书,好学向上,喜爱读书,并且相信读书是好事、有好处,可以成为好人或有用之才。稍稍长大以后我才听说一种反讽的说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可见读书也有害处,特别是方法不当.亦可误人终身。步人中年才悟出新的座右铭:读闲书、闲读书、读书闲。  相似文献   

4.
饥饿养生     
天平 《社区》2014,(36):46-47
“饿”也是一种养生艺术。研究发现,定期让自己饿一饿,不仅可以减轻体重,还可以大大提高脑功能,使人更长寿。其实,人类的经验和现代科学知识已经在告诉我们,适度的饥饿不但能使人更好地“享受生活”,还能防病治病,延年益寿,有利于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读书不仅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使人明理,为人导航。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应遵循这些原则:  相似文献   

6.
毛周林 《社区》2010,(23):8-8
年近而立,许多事情渐渐明白。比如读书,一个人喜欢读什么样的作品往往跟他的生活阅历、志趣爱好、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然而无论一个人喜欢读何种作品。也不管他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读书.目的都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想通过读书获取知识,或者陶冶情操.在心灵上得到愉悦,亦可能是为了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雷华荣 《社区》2009,(10):40-41
在福建省光泽县杭川街道杭东社区,有一个名叫陈伙生的人。此人不仅在杭东社区,而且在整个光泽县都相当有名,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不仅因为他曾经是社区居委会的重点帮扶对象,还因为他现在是见义勇为先进青年。具体一点说就是:以前他是一个盗窃犯,现在则是一个优秀保安。  相似文献   

8.
学者周谷城曾说:我最早读书时,只知拼命地读。以为读了很多书,就是有学问,当时并不知道什么叫治学。直到二十岁左右,心窍开了.才把读书与治学结合起来。当时又拼命地读心理学的书,大约涉猎了十几种.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接受。于是我又拼命读社会学,大约也涉猎了十几种,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或完全接受。在这种不能完全反对人家的又不能完全接受人家的情况下,自己总想搞出一个名堂来,树立自己的学术系统。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替我出版了一本书,名叫《生活系统》。  相似文献   

9.
儿时,老师告诉我,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我们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读书,吸取知识;大学时代.作为中文系的一名学子,教授告诉我,读书是一个有知识人做学问的基本功.是一个文化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步人工作岗位后。长者告诉我,知识不屈从于财富.也不屈从于权势.拥有知识的人却能让人由衷折服。读书,能使人通晓古今,高瞻远瞩:读书。能使人洞明世事,虚怀若谷。  相似文献   

10.
叶曼 《社区》2011,(26):4-4
谈到读书的乐趣,读书可以增长知识见闻.很多我们无法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事物,书本都能告诉我们,所以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读一本书,就算其中只有一两句对我有帮助的话.也是值得的。读到一句我们真正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那种心里的快乐.只有喜欢读书的人才能体会到。  相似文献   

11.
于丹 《社区》2009,(17):6-6
读书到底给我们什么?大家还会记得在今年2月底的时候.温总理第一次和网民互动的时候最后正好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而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他说,我很希望有一天看见地铁里面人人都捧着一本书。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心里真是充满了感动。因为我们平时说读书给人知识、给人力量.似乎已经是一个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孔见 《中华魂》2014,(17):62-62
阿蒙,指三时期东吴将领吕蒙。据《三国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吕蒙从小聪慧,但年轻时不好读书,知识贫乏,他15岁就当兵打仗,以骁勇善战著称,得到孙权喜爱。有一天孙权劝他读书长点学问。他同答说“军机事务都穷于应付,哪有时间读书?”孙权听后不悦说:“我难道是让你穷经皓旨去当博士吗?只是要读点历史罢了”他以自己为例,说“我自统领江尔以来,读了历史和诸家兵书大有收获。你很聪明,难道可以不读?”他听了孙权的劝告,发奋读书,几年后,大有长逃,议事时能旁征博引.很有见地,让人信服。一次,“鲁肃周瑜,过蒙言义,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一介武夫终下成为自学成才、富有文韬武略一代将领,令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3.
唐宋元 《社区》2008,(23):4-5
一个人一生读什么书,往往是他生命轨迹和思想轨迹的反映。作家巴金的读书生活更是如此。巴金一生著书,一生读书,著与读,几乎融为一体。而读先于著,大致可以从他读书的过程看出他思想演变的过程,著作则是其丰硕的结果。对于巴金来说,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的过程,思索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过程。读与思,让巴金的思想得以发展,情感得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读书成就了巴金。  相似文献   

14.
毛姆  刘文荣译 《社区》2011,(14):4-4
我要强调的是,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不错,有时为了对付考试.或者为了获得资料,有些书我们不得不读,但读那种书是不可能得到享受的。我要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机器,却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只是,要想得到这样的好处,你必须喜欢读才行。  相似文献   

15.
郭泉真 《社区》2008,(23):7-7
人到底为什么而读书?“从来不问这个问题的人,不是读书的人。”雷达说。伟人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智者答:读书对于智慧像体操对于身体(爱迪生);于丹答: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圆满;胡适答: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看似各有不同,其实都有共性,所为就是所爱。  相似文献   

16.
正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让他们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阅读成为习惯,可以创造生命的神奇,可以使人的思想"神采飞扬"。据报道,一位加拿大医生奥勒斯,终生与书为伴。他给自己定下制度,每天睡觉前,不管多忙、多晚,必须读15分钟的书。到去世时,他坚持了半个世纪,读了近千册  相似文献   

17.
吴晗同志《谈读书》一文,针对有些“学生、教师、也有编辑工作者等等”常提的问题“怎样做才能读好书,作好学术研究工作呢?”谈了他自己读书与做研究工作的经验。他主要谈了三个问题:一是方法问题,二是先后问题,三是工具问题。谈得深入浅出,条理清楚,读了很受启发。 现在有点上进心的人每谈到读书,往往有“悔之晚矣”的感触,因为十年浩劫,使我们损失了许多时间,少读了许多书;现今,“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不少人在如  相似文献   

18.
杜学峰 《社区》2010,(14):55-55
记得高尔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是包含了很深刻的道理的。每一本书.无疑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赋形、心灵的钟声、宇宙的精神。而读书呢,尤其是读优秀的书.就会使我们不仅是增长知识,而且获得生存的自信,以及做人必备的才智和勇气。同时,读书还会为我们带来丰富的想像,带来舒畅的感受.带来源于心灵与心灵会意的魅力.使我们在精神上受到一次次痛快淋漓的沐浴。所以,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很容易获得人们的共鸣的。  相似文献   

19.
戴瑞吉 《老友》2021,(4):1-1
退休以来,我读了不少书,自觉受益匪浅,也深深感到老年正是读书时。古今中外老来读书者甚多,孔子、孟子古稀之年也没有放松读书,而且还在著书立说。周恩来同志生前多次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然而,对于读书的问题,在我们老年人队伍中,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卜大道 《社区》2009,(8):10-10
加藤周一写了《读书术:快捷有效的读书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在这本书里,加藤周一别开生面的推荐是“不读”的读书术——以“不读读之”,这对那些日理万机的同志最有实用价值,但加藤周一心里想到的却是年轻女子。他说,年轻女子都希望自己不仅美貌,而且还要像是一个知识女性。但一个女子如果花太多时间读书,那就没有时间去化妆了。因此她们尤其需要掌握“不读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