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茶馆     
董梦知 《北京纪事》2014,(7):102-103
书茶馆就是既卖茶还带说书的茶馆。过去也叫“书场儿”。来这里的茶客多数是“书迷”,专门来听:协带喝茶的。这里的摆设和其他茶馆也不一样。厅内都是一排排长条桌、长条凳,都向着前面的说书台子。茶具也是提梁壶,绿豆碗或盖碗。价格是按茶叶的档次收费。这“书场儿”说书每天分早、中、晚三场。  相似文献   

2.
2009年,蔡元俭与老伴住进了一家敬老院.不久,他便发现不少老人由于身体健康等原因,看报、看电视有些困难,但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大事、充实精神世界.于是萌发了想用自己擅长的党课教育的形式改为向老人们讲报.蔡元俭原先是位党校教师,离休十多年来,坚持在上海老干部大学和上海虹口、普陀等区义务上党课1000多场,听众达7万多人,荣获“上海市经委系统优秀党员”、“上海市老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  相似文献   

3.
在汾阳县南偏城村,有位79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一心扑在“四荒”治理和植树育树上,既丰富了自己的晚年生活,也为家乡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榜样。 老人名叫王和宽,1984年11月,年已68岁的他离休后,回到了离别多年的故乡——南偏城村。从此,他开始了新的生活:利用家乡荒山荒沟多的优势,植树育树,建设“绿色银行”;  相似文献   

4.
在山西省太原市大北门兵工南马路58号,住着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身材魁梧,精神焕发,离休以后发挥专长,开办“家庭免费诊所”,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为”。他就是从事医务工作半个多世纪的副主任医师王宪升。王宪升1992年离休以后,先联络了一些老年朋友,在当地老龄委的支持下,建起“太原市杏花岭老年医疗研究会”。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老年人的问题,他们收集了国外的有关老年问题的资料,深入到老年群体中进行调查研究,写了“夕阳红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到市老龄委,其中许多颇有见地的建议已被采纳或实施。在调查…  相似文献   

5.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首国人所熟悉的题为《有的人》的著名诗篇,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它的作者———中国新诗的奠基者之一,99岁的臧克家老人,不幸于2004年2月5日月圆之夜在北京悄然离去。作为一位有很多诗作被广泛传诵的著名诗人,作为中国当代诗坛最长寿的长者,作为一位走过世纪的文坛巨擘,臧克家老人的辞世,引起了人们对他的无限怀念。臧克家老人走了,他家桌子上的两座奖杯———中国当代诗魂金奖、首届“厦新杯”中国诗人终身成就奖,虽然不能概括老人一生的成就,但还是能让人们感受到老人…  相似文献   

6.
郭德纲 《可乐》2010,(11):63-63
从1996年开始在茶馆,到中和戏院,到“广德楼”,一直辗转到“天桥乐”,一转眼就是十个年头。 到“天桥乐”是2004年,也是这一年,我们在北京做剧场相声有了一次转机。演员越来越多,观众培养得也越来越多;相声说的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非也越来越多。直到2005年年底,大批记者涌入,不知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炒作”二字落到我头上。  相似文献   

7.
在山西省临猗县,只要一提起赵麦娃与原约西老人这一对再婚夫妻,人们都会称赞这是一段“至真至爱的夕阳情”。 县政协委员原约西老人是离休老干部。2O多年前,他的妻子因故去世,后来,老人和比他小11岁的赵麦娃女士结为秦晋之好。在一部分人的旧观  相似文献   

8.
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绛县卫庄镇下村的郝俊峰6年如一日精心服侍瘫痪父亲的故事,却被父老乡亲们传为佳话。郝俊峰的父亲郝林甫是一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1983年离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同小儿子郝俊峰一块生活。然而不幸的是1997年9月,因孙儿溺水夭折,老人在思想上受到强烈的刺激,先是脑萎缩,后来四肢肌肉也逐渐萎缩,因而致瘫,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吃饭端不住碗,要靠人一匙一匙喂,由于长时间不走动、不晒太阳,胃肠功能不好,身体各种疾病多了起来,便秘、高血压、心脏病等缠身。郝林甫老…  相似文献   

9.
我去台湾采访的日子里,在晨光里看着老人翩翩起舞,在公园里看着老人缓缓散步,在茶馆里看着老人悠闲地品茗,尤其是在马路旁看着老人骑着摩托车飞驰,使我产生了解台湾老人的愿望:他们如何面对人生的晚年? 乐观是无价之宝 台湾新闻界的一位朋友告诉我,老人在台湾被称作“银发族”。 台北一个老人协会,有一个“银发族”宣言,其中写到的“立身之本”非常实在,也颇有启示性:“银发族”的可贵,在老而弥健,气势如虹;与世无争,与人无怨;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自在,达观潇洒;“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深知计较乃烦恼之源,包容是快乐之本,心宽路  相似文献   

10.
秋游绵山,偶有巧遇。那天傍晚,我们旅游团准备于“水涛仙谷宾馆”休息。刚下车,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忽然发现一位坐着轮椅旅游的老太太,她由3位子女推着、呵护着走向宾馆。看上去,老人家的儿子有40多岁,两位女儿也都有30多岁。上台阶时,儿女们有的拉车,有的拽轮子,有的开道,那样子是生怕碰着自己的妈妈。当时,我心里一颤:带这样的老人来游山,真是受罪呀!晚餐后,我信步走出宾馆。仙谷中灯火灿烂,夜景十分美妙。蓦然间我听见小桥上有人细语:“妈妈,快看这美好的夜景!”又有声说:“妈,你凉不?”我循声一望,又见那3位儿女推着老太太出游,女儿…  相似文献   

11.
我珍藏著一支红、蓝、黑三色圆珠笔。虽然它非常普通,却能使我经常想起那一段难以忘怀的感人故事。那是4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神田的一间居酒屋里打工,每天都要和许多日本客人打交道。有一天,来了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看到我胸前林的名字一便主动与我搭话。“你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中国人。”“中国的什么地方来的?”“哈尔滨。”老人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那眼神,似乎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我也去过哈尔滨。”老人显得很激动。“不过,那是50年前的事了。”老人仿佛陷入了对往事的无限回忆Z中。我顿时明白了,这是一个“老…  相似文献   

12.
母亲与党旗     
母亲爱看红霞。老人家常常是在傍晚,一壶绿茶,一把藤椅,在草坪上久久面红霞而坐,直到西天收尽那最后一线紫红。望着前来扶她回屋的我,她有时会说出这样的话:“人老了,看着这霞起云落的晚景儿,回忆些个老事儿,有时能从这红红鲜鲜的云里读出些故事来。,母亲如是一言,让我顿有所悟。我离休多年的老母亲啊,并非是在静观霞起霞落的时空转换,这是一位因阅读红霞而常常忆起往事的老人。老人家还说,“不知为啥,许多年来,愣是老想着这霞中有旗在飘。这感觉来自我年轻时头一次看到了党旗……”  相似文献   

13.
运城地委、行署第六家属院7楼104号房间居住着一位78岁的高龄老人,每天总是忙着为孩子们推拿治病,他就是地区司法局原副局长刘志邦同志。 1984年离休后,他在家里一天也坐不住,究竟干些什么呢?于是他就跟着已离休的老领导杨钊学小儿推拿。有人劝他不要出洋相,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你已经六十多岁了,还学什么小儿推拿。他却说:“只要有钻劲,不愁学不会。”就这样,他边看有关资料,边实际操练,遇到难题就反复请教杨钊同志。15年来他累计为小儿推  相似文献   

14.
《茶馆》是我国现代戏剧的典范之作,剧中人物生动形象,用词简单凝炼,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老北京的生活面貌。这里从礼貌原则和言语行为的关联性,对《茶馆》中典型人物的言语行为进行语用分析,挖掘剧中人物对话的深层含义以及社会文化意义。认为茶馆是北京城里市井百姓、地痞流氓、官僚显责各色人等都可以进出的公共场所,是“小舞台,大社会”。《茶馆》以茶馆经营者王利发作为茶馆的主线人物,其言语行为反映了会话双方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双方地位、权势、利益的一场内在较量,牵涉到“惠”与“损”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5.
张大爷最近几个月来出现失眠、多梦、易醒等情况,他没怎么在乎,觉“得老人觉少”是理所当然的事。可医生却告诫说,老人觉少并不是自然规律,当心其中隐藏疾病危害。老人出现失眠、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的原因很复杂。离休、退休等社会因素会导致老人生活发生变化,也会对一些老人  相似文献   

16.
董梦知 《北京纪事》2016,(9):108-109
前面说了书茶馆,是说评书的茶馆;又说了大鼓园子,是演出大鼓的茶馆。现在说一类既唱大鼓也说评书的鼓书馆,以及带形体表演的杂耍园子。除说书外,鼓书馆以说唱长篇西河大鼓书为主,还有说唱长篇乐亭大鼓书和快板书的。其实这类茶馆,不是在堂馆里听书喝茶,而是在大棚子里,所以应当叫它“鼓书大棚”更妥帖些。棚子里是一排排的大条凳,不设桌子。茶客坐着听书,来晚了没座位了,也可以站在后面听书。这里也是按段打钱,说一段打一回钱。茶水是想喝就要一碗,不喝没关系,请便。这和茶馆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陈晓东 《社区》2014,(18):24-24
5月13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建国街街道建东社区活动室,10多位专科医生忙碌着为社区70多位老人进行体检。这是建东社区“红魔方工作室”开展为民服务活动的一个场景。2012年,建东社区的266名共产党员组建起“红魔方工作室”,开展治安巡逻、政策宣传、照顾老人、扶困救贫等各类服务,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河津市柴家乡樊家峪村的樊富录,当过11年兵,在部队入党,回家乡后当了17年村党支部书记。1985年乡政府办起敬老院,他被乡党委挑选为第一任院长。虽然每月工资只有65元,但他二话没说,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说:“我是苦出身,如今过上了好日子,全靠共产党,共产党员不能讨价还价,党叫干啥就干啥。收养‘五保’老人是个辛苦事,我一定把敬老院办好,让孤寡老人享一享社会主义的福。”办院期间,樊富录先后收养了22位“五保”老人,这些老人最大的90多岁,最小的67岁,而且有哑巴,有盲人,有的半身不遂,有的双脚残疾,有的腰腿疼,有的血压高,有的有心脏病,有的…  相似文献   

19.
产品策略及渠道策略在农产品经营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农产品市场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农产品总量供过于求。粮食、棉花全面“过剩”,蔬菜(包括反季节蔬菜)“滞销”,水果“烂市”,鳗鱼、甲鱼等“卖难”,整体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已全面形成,从而由过去的“手中无粮,心中发慌”变为如今的“手中多粮,使人愁肠”。二是农产品品种、质量不能完全适销对路。主要体现为低质品种多、优质品种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这既制约着农民生活的改善,也制约着农业再生产过程的投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平定县马山乡营庄村的一户农家小院 里,居住着一位精神矍铄、80高龄的老人。和老人同住的是一对膝下有一双儿女的年轻夫妇,他们之间祖孙相称,和睦共处,已十载有余。 老人名叫李士英,祖籍五台县小南坡村,他无儿无女,在平定县任教30多年,直至离休,定居于营庄村,村里人都称他“五台李老师”。小院的主人名叫耿润生,他原本是李老师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