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天近黄昏,周敏老汉浑身汗水淋漓,骑着自行车向花园镇粮站疾驰而去。麦收半月前,在外跑运输的儿子周山山给爹打电话,生意缠身,他不能回来割麦,要爹帮着媳妇快收快打,早点交售爱国粮,儿子强调说:“去年买化肥咱家缺钱,是镇粮站给咱垫上钱才买回来的,这份情意咱可要记着。”周敏老汉是个明白人,他没有辜负儿子的美意,前几天就把小麦晒干簸净,昨天称足500斤装好,今晨托邻居用拖拉机帮着把小麦送到了镇粮站。粮站门里门外挤满了人,他等了好一会儿才轮到过秤。会计处取钱时,会计一拨拉算盘,付给他一叠钞票,他数数是34张拾…  相似文献   

2.
一位富翁在弥留之际,欲从三个子嗣中选择一个合格的继承人继承家产。他给三个儿子同样数量的钱,让他们买一样东西回来将一间小屋填满。大儿子买回了柴,很辛苦地把它背回米,可是任凭他怎么填,仍然七疮八孔。二儿子买回了草,干得满头大汗,仍然有缝隙和疏漏。  相似文献   

3.
从朋友家出来,打的回家,下车时发现车费少一元零钱,我把求助的目光转向六岁的儿子。儿子好半天才嘟囔着从兜里掏出一元钱,“妈妈,这钱是冬哥哥放在我这儿的,他没衣兜,让我帮他保管。你用了,下午可得去还他呀!”“好吧,没问题。”我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小冬是朋友乡下亲戚的孩子,来城里度暑假。上午领儿子去玩,俩人竟然玩得很投缘。下午,因为临时有事,没再带儿子去朋友家。出门的时候,走出好远了,儿子还追着在后面喊:“妈妈,你一定要记住把钱还给冬哥哥。”“知道了,知道了。”我有点不耐烦。晚上回家,一进门,儿子就问:“妈妈,你把钱给冬哥哥…  相似文献   

4.
陶绍教 《社区》2008,(7):56-56
与老刘去散步时,他深叹了口气说:“唉!这年头真让人难快乐得起来。”“出什么事了?”我问。他居然说:“不是出事,是因几位好友部在城南新区买了140来平方米的大房子,我也挺想去买,但是没有经济条件,看来只好一辈子住这套70平方米的小房子了。”原来,老刘感觉不快乐的原因是如此。我知道,老刘的经济条件本来也不错,是因本没工作的儿子在去年又得了一场大病,为给儿子治病,他花去了10万元,也为此他拿不出钱来买新房。  相似文献   

5.
翼城县隆化镇南张村85岁的宋洪基老汉,虽然年已古稀,但红光满面,身板硬朗,晚年的日子过得舒心极了。村里人都羡慕地说,宋老汉不仅赶上了如今的好时光,而且也因有个十分孝顺的好儿媳。宋老汉从小是个苦命人,12岁上父母双亡,他从阳城县逃荒来到南张村,给人家当放羊娃。十几年里缺吃少穿,受尽了苦难,快30岁了,才招亲到了宋家。夫妻俩一直没有生儿育女,后来抱养了一个男孩。儿子成家不久,老伴却撒手人寰,宋老汉一下就像霜打了的黄瓜秧,蔫了下来,从此心事重重。宋老汉常想:儿子是抱养的,媳妇是外来人,一家凑了三姓人,…  相似文献   

6.
想当别人     
星卒斋主 《社区》2010,(14):24-24
做儿子时,特别想当老子。当老子可以发号施令,可以不上学,不写作业,可以悠悠然地抽烟,醺醺然地喝酒:可以把儿子指使得滴溜转,不听话时还可以给两巴掌。至于给不给你说媳妇,也是老子说了算,他才不管你急不急。  相似文献   

7.
金阿根 《社区》2011,(21):1-1
湖北读者 朱云:去驾校上课,遇到一位大叔和我们这群年轻人_起学车。闲下来的时候,我问他这么大岁数为什么还要学车。他叹了口气说:“我啊,这是为了儿子学,儿子在外给别人跑出租车,一个月也挣不了多少钱。他准备让我学了驾照买辆车,我和他一起开。”  相似文献   

8.
王官村的李强有一个表哥在省里的农科院工作,时不时地带给他一些科研成果的新消息。李强又是村里的小能人,凡事都喜欢做在前面。这不,今个下午,表哥又来了电话,说他们所里有新的猕猴桃苗,问李强有没有兴趣买一些。李强正思谋着把地里老化的果树换成什么新的品种,这下是瞌睡给了个枕头,他决定:“买”。但是,这么多的钱一时到哪里去筹措呢?李强发愁了,旁边的媳妇赵梅说话了:“能不能找咱村的刘大户  相似文献   

9.
范爱萍 《社区》2011,(18):37-38
“理财帝”怎变购物狂? 讲述人:常会霞32岁全职太太老公不耐烦地把碗一推:“老婆,咱不这样行吗?儿子才两岁半,给他买什么房!钱多得扎手倒也罢了,不过是小康之家,硬撑着买得背多少债?我承认,现在物价涨得厉害,等儿子长大时,房子说不定什么价,越早买越好,但快乐生活是第一位的,牺牲生活质量换一套20年都用不到的房子你觉得明智吗?”  相似文献   

10.
杨满林老汉是怀仁县毛家皂村人,30多年前儿子杨沛把他和老伴接到身边奉养。多年来,儿子每天忙着工作,家务杂活,全落在儿媳张月兰一人身上。月兰心地善良,手脚勤快,每天早起晚睡把家里拾掇得井井有条,尽心尽意地侍候公婆,让丈夫安心去上班。  相似文献   

11.
隔壁李老头到在外地的女儿那儿养老去了,临走,他把房子租给了顾叔,于是我和顾叔成了邻居。 顾叔年过花甲,人清瘦却精神,手脚干净利落。刚搬来那两天,里里外外爬上爬下,打扫卫生,收拾房子。之后,他来到我家串门。聊叙间知道,他原是一国营理发店的一个手艺很不错的理发师,前几年退了休,老伴也早已去世。退休时,儿子和媳妇为他租了间门店,想让他“发挥余热”补贴他们,他不干。儿子和媳妇又想让他在家好好侍弄孙子,提提菜篮子,他也不干。他不声不响跑到这条僻静的小巷租房独住。为此,儿子和媳妇跟他闹翻了。  相似文献   

12.
一把苕帚,如果把它解开,你能把枝条一根根折断,要是系好呢,看你折不折得断它。——绥拉菲莫维支:“在夜晚”大家都知道那个七根树枝的古老寓言。有一位老汉,也算颇有点文化的人,他大概也读过这个寓言。他为了使儿子们和睦地一同生活下去,一天,他把儿子和儿媳们都召集起来,把七根树枝束成一束,叫他们折断这束树枝。儿子们一个个地试了一试,都失败了。这时,老汉把这束树枝拿了过来,把它拆散,就很容易地一枝枝地折断了。  相似文献   

13.
吝啬鬼买马     
从前,有个大财主,既狠毒又吝啬。他家的长工不管买什么用具,他都嫌贵,轻则骂,重则打,吓得长工们一听买东西,心里就发慌。这一年春耕前,财主家想添置几匹马。财主想,买这么一批牲口得花不少钱,一定要自己去。这一天,他起了个大早赶到集市,在人群中钻来钻去,东张西望好半天,没买到既便宜又好使的马。忽然,有个人赶着几匹高头大马走了过来,财主欣喜若狂地上前问“:多少钱一匹?”“第一匹卖10元钱。”卖主干脆利索地说。“什么,你说什么?一匹马只卖10元?”财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劲地追问,因为当时的马一匹至少要卖200元呢。卖主依然干…  相似文献   

14.
轻松一刻     
《社区》2013,(4):64-64
杀一半价 父亲:儿子,你去买瓶酒回来。不管老板开价多少,杀他一半价钱。儿子:明白!儿子:酒多少钱一瓶?老板:80。儿子想了想:不行,40!老板:60吧。儿子:不行,30!老板:那就40吧。儿子:不行,20!老板:30总可以了吧!儿子想了想:不行15!老板生气地说:干脆我白送给你算了!儿子又想了想说:得送我两瓶。  相似文献   

15.
穷人的大度     
收割完田里的稻子,他又早早地骑上三轮车来到城里,想乘农闲的时候,多挣几个钱补贴家用。他摸了摸兜里临出门时媳妇塞给自己的300元钱——儿子的学费,想等到拉过几个客人后,在儿子中午放学时再给他送去。  相似文献   

16.
开心一刻     
《百姓生活》2012,(7):70-70
一个样 儿子管媳妇要5块钱买烟,可媳妇说啥也不给。爹见状,对儿子训斥道:“兜里竟连5块钱都没有,爹真替你害臊!”  相似文献   

17.
杨茂芳  谭序刚 《社区》2013,(21):24-24
“我爸睡在这里,只听‘哗’的一声响,我过来一瞧,墙倒了。我媳妇去小组长家反映,小组长来看后,县民政局送来了3000元,镇政府给了2000元。”说起发生在一个月前厢房倒塌的事,云南省凤庆县凤山镇文明社区年届花甲的黄清茂老汉虽然还有些惊魂未定,但他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隋却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8.
结婚时,婆婆送给我一床大红的床罩,象征着大吉大利,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虽然那颜色款式我和老公都不敢恭维,但在老人家的火眼金睛下也老老实实地用满了四个月。四个月后,老公就像刑满释放一样欢欣,他不停地催促我:“赶快买床新的换上吧,颜色太热烈了,搞得我老是神经紧张。”他的提议正中下怀,我开始马不停蹄地在床上用品市场搜罗起来,但好看的太贵了,便宜的又太粗糙了,高不成低不就,我们刚刚买房结婚,手里没有几个钱了,每个钱都要寻思准了才能掏出去。  相似文献   

19.
房子     
张三快退休时,正赶上单位集资盖房。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筹款报名,惟有他像个没事人一样。人们深知其妙,便嘻笑着说:“张三有三个好儿子,还愁没房子住?”的确,张三有三个儿子,个个都在机关工作,人人都住有单元楼房。张三有着坚实的后盾哩。不久,张三真的退休了。于是自然而然地搬到大儿子家去住。开始,他还享了几天清福,可没过多久,大媳妇就觉得烦了,口出冷言道:“爹,你就生这一个儿子?”张三觉着不是滋味,便胡子一撅、抬脚搬到了老二家。谁知没过多久,老二媳妇也下了逐客令:“爹,你就生这两个儿子?”于是,张三又挪到了…  相似文献   

20.
2002年3月29日,是翼城县中卫乡南上卫村残废军人胡富德79岁生日。这天,儿孙满堂,亲友云集,老人红光满面,高兴得合不拢嘴。乡亲们都说:胡老汉活得长寿,活得开心,全仗着儿孙们的一片孝心。胡富德老人一生坎坷,少时国内狼烟四起,战事不断,他毅然参军,转战南北,后光荣退役回乡务农。20多年前,老伴先他而去,老人生活起居由儿子、媳妇照顾。儿孙们事事顺从老人的心愿,做饭先对老人口味,家里不顺心的事从不告知老人;尤其是已成家的两个双胞胎孙子大军和小军,对爷爷格外孝顺。今天你给爷爷送碗韭菜饺子,明天我给爷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