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取信于民     
【典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十二》:“公(晋文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典义】“得原失信,吾不为也。”是说晋文公不失信于将士和原民。遂后人们便由此典演绎出:“不失信于民”和“取信于民”的成语来。【典实】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平定了太叔王成周,立下了“勤王攘夷”之功。襄王为了嘉奖文公,把京畿的阳樊、温邑、原城、木赞茅四城赏赐给了晋国。只有原城军民不服,不愿归顺晋国。晋文公给围攻原城的晋军下了一道命令,带十天粮草攻下原城。十日期满,原城屡攻不下,晋文公命晋…  相似文献   

2.
畏威怀德     
【典源】《左传·僖公十五年》: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者畏刑。【典义】“畏威怀德”,其意谓威德兼备,使人敬畏其威势,感怀其恩德。贰贡【典实】公元前645年九月,秦国在韩原俘虏了晋惠公。十月,晋大夫吕甥拜见秦王,在王城订立了盟约。秦穆公问:“晋国和睦吗?”吕甥回答说:“不和睦,小人以失掉国君为耻而哀悼战死的亲属,不怕征赋整装以立圉为国君,说:‘一定要报仇,为此,我宁可去事奉戎狄。’君子爱护国君而知道他的罪过,不怕征赋整装以等待秦国的命令,说‘一定要报答恩德,有必死之志而无二心。’为了这些事不…  相似文献   

3.
华而不实     
【典源】《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典义】“华而不实”,意谓只开花不结果。常比喻徒有漂亮外表,而无实际内容。【典实】公元前622年,晋国的大夫阳处父出使卫国,在卫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结束后,回国途中路过有个叫宁的地方;一位名叫宁赢的人愿意跟随他到晋国去。可是宁赢跟随他走到温(今河南温县)这个地方,又返回了家。他的妻子问他:“您不是跟阳处父走了吗,为什么又回来了?”宁赢回答说:“阳处父这个人太刚强了。《商书》上说:‘深沉的人要用刚强来克服,爽朗的人要用柔弱来克服。’而阳处父只…  相似文献   

4.
量力而行     
【典源】《左传·昭公十五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典义】“量力而行”,亦作“量力而为”。意谓无论办任何事情,都要先估量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后量力而为之。【典实】这是晋国人攻打鲜虞引发的一则典故。公元前528年,晋昭公派大将中行穆子领兵去攻打鲜虞(狄人一族,谓白狄,在今河北正定县东北),包围了鼓国(亦白狄,在今河北晋县西)。鼓国有人暗自向晋国请求,带着城邑里的人叛变投降晋国。中行穆子不答应。左右随从很不理解,私下议论纷纷说:“军队不打仗,不损失一兵一卒,便可得到城邑,这么好的事…  相似文献   

5.
戮力同心     
【典源】《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婚)姻。』《国语·晋语四》:“晋,郑兄弟也,吾先君武公与晋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夹(挟)辅平王。”【典义】“戮力同心”,亦作“戮力一心”,“同心戮力”。其戮力为并力、合力,喻“齐心协力”,“齐心合力”、“同心戮力”、“戮力齐心”。【典实】公元前五七八年四月初五,晋厉公派遣魏相去断绝和秦国的外交关系。魏相到了秦国,对秦桓公说:“过去我们献公同贵国穆公友好,合力同心(戮力同心),用盟誓加以申明,再以联姻加深友好…  相似文献   

6.
不亡何为     
【典源】《左传·成公十三年》:“谷阝氏受命以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左传·成公十五年》:“韩献子曰:‘谷阝氏其不免乎。’善人,天地之纪也,而骤绝之,不亡何待。”【典义】“不亡何为”,亦作“不亡何待”。意谓不灭亡等待什么。以后多比喻“恶有恶报者”的必然下场。【典实】典源中所说的“不亡何为”和“不亡何待”,都指的是公元前578年,晋厉公派大夫谷阝钅奇出使鲁国,请求与鲁国联合出兵。在谈判中,谷阝钅奇举止言谈十分不恭。孟献子说:“谷阝氏恐怕要灭亡了吧(谷阝氏其亡乎)。礼仪,是身的…  相似文献   

7.
皇天后土     
【典源】《左传·僖公十五年》: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甘)在下风。”【典义】“皇天后土”,皇天,即天,又称天为皇天;后土,古代称大地为“后土”。旧时“皇天”常与“后土”并用,合称天地,即谓天地神祗。古人相信天地神祗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故人们多用奏告皇天后土宣誓、盟誓。【典实】公元前645年,晋惠公背信弃义,借秦国饥荒,不但拒绝向秦国借粮,反而兴兵去进攻秦国。晋国军队在进入秦境之后遭到了秦军的坚强阻击,一连打了三次败仗,无奈退守到晋国韩原驻扎了下来。晋惠公不听大夫庆郑的劝阻,一…  相似文献   

8.
【典源】《左传·成公十年》:“公(景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到,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典义】“病入膏肓”,谓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状态之病。我国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据说“膏肓”是针扎不到和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因此,人们就把“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好,也…  相似文献   

9.
天夺之魄     
【典源】《左传·宣公十五年》: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典义】“天夺之魄”,魄即魂魄。意为上天夺去了他的魂魄。比喻人将要死去。【典实】公元前594年,潞国大夫酆舒专权,杀了晋景公的姐姐——潞君的妻子,又伤了潞君婴儿的眼睛。晋景公听到这一不幸的消息,于当年六月派荀林父为将,带领兵马杀奔潞国而来。潞国哪是晋国的对手。荀林父带领晋国军队,进入潞国不久,便于十八日,在一个叫曲梁的地方,打败了赤狄。前后不到十天,即二十六日,荀林父便灭亡了潞国。酆舒逃亡到了卫国,卫国人把他送到晋营,晋国人把他杀了。晋国灭了潞国,俘虏…  相似文献   

10.
知难而退     
【典源】《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典义】“知难而退”,本谓作战须见机行事,形势不利则应退却。后人引申为:做事须衡量实力,如困难难以克服,则应主动退却。  相似文献   

11.
“行李”辨正“行李”一词,先秦义为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襄公八年》:“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又作“行理”,如《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辰星《释“行李”》一文以为“在古代,李、理二字同属来母、之韵(先秦古韵当称‘部’,不称‘韵’,此当为笔误——笔者),  相似文献   

12.
在文献记载中,称某人将任令尹为“将知政”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既任令尹为“持国政”(《说苑·至公》)、“为政”(《左传·襄公三十年》),前令尹让贤为“传政”(《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这些表示权能职事的措辞,均突出一个“政”字,这说明掌治内政,乃是令尹的根本要务。 令尹所理之内政,包括哪些方面?综合各种史料,可知有如下数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就孔子“仁”说的内涵、阶级实质、产生背景和历史价值几个问题略陈管见,就教于同仁。 一 “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春秋时期的许多古籍中均有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晋国骊姬曾引外人之言:“为人与为国不同,为人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国语·晋语》)“子产始知然明,问为政焉,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虽然“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但作为哲学概念和伦理范畴而系统论述“仁”者,当始于孔子。《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孔子贵仁”。据赵纪彬先生统计,“《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  相似文献   

14.
楚史三题     
祝融是融风之神楚祖祝融的神格,笔者认为即融风之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火正曰祝融”下孔疏引贾逵曰:“夏阳气明朗。祝,甚也;融,明也;亦以夏气为之名耳。”这种名为祝融的夏气即是融风,《左传·昭公十八年》载:“夏五月,火始昏见。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融风又称协风,是古人开始春耕的信号。《国语·周语上》说古代的籍田大典之前,必须由鼙者测报协风的到来,在“鼙告有协风至”后,君王亲行籍田之仪,万民开始春耕。“协风”,韦昭注曰:“协,和也;风气和,时候至也,立春日融风也。”从气象学…  相似文献   

15.
“作爰田”一词出现在《左传·僖公十五年》,是晋国在韩之战战败后为恢复国力而进行的一次变革。其最初在晋国实施的范围十分有限,主要是将韩之战中阵亡士兵原先拥有的土地重新分给其家属,以此获得“国人”的支持,进而使得夷吾(晋惠公)一派势力在晋国能够继续执政。  相似文献   

16.
古代典格记载,春秋时期有“赋诗”的习俗.《左传》所记最多.东汉郑立云:“凡赋诗者,或造篇,或诵古.”(《毛诗正义小雅·常棣》孔颖达疏引《郑志》)这段话对我们理解上古的“赋诗”是有启发意义的.据笔者初步考察,春秋时候所谓的“赋诗”大约有两层意思.一、“赋诗”是指吟诵诗歌例如:《左传》禁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于西、子产、子大叔、二号石从.赵孟日:‘七子从君以宠吾也,请皆赋,以卒君现,武亦观七子之志.’子展赋《草虫》,赵孟日:‘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当之.’伯有赋《绸之贲…  相似文献   

17.
“台”辨     
说到台,自汉代以来,一般都认为它是一种积土而成、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例如:《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毛传:“四方而高日台。”《楚辞·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王逸注:“无木谓之台。”《尔雅·释宫》:“谓之台。”郭璞注:“积土四方。”《辞源》:“台,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中国古代衣食住行》(198年第1版第118页)也说:“台均为土石堆积而成。”诸家说法侧重点不同,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积土成台,高平无木。(唯姜亮夫先生作《楚辞通故》引《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选登视台以望”及杜…  相似文献   

18.
礼贤远佞     
【典源】《东周列国志》五十回:王曰:“赵盾等屡屡进谏,劝灵公礼贤远佞,勤政亲民。”【典义】“礼贤远佞”,其意是敬重有才德的人,远离巧言献媚的佞人,过去谓这是忠君之言。【典实】“礼贤远佞”之典,就引发在赵宣子(赵盾)桃园强谏里。要说“桃园强谏”,就得先从晋灵公说起。灵公是个荒淫暴虐,厚敛于民,广兴土木,嬉戏无常的昏君。他亲近奸佞,远离忠臣,又是个谗言听信、忠言逆耳、拒谏不纳的暴虐国君。他对奸佞屠岸贾,是无言不纳,无计不听,无事不从。可以说屠岸贾教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他与屠岸贾可以说是昏君、奸佞结…  相似文献   

19.
《列子·天瑞》说:“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这正是在秦汉时期十分通行的观念。《盐铁论·相刺》写道:“古者经井田,制廛里,丈夫治其田畴,女子治其麻杀,无旷地,无游人。”“无游人”被看作理想的社会状况,“游人”于是被看作无益于社会正常发展的闲散人口。《后汉书·酷吏传·樊晔》“凉州为之歌曰:‘游子常苦贫,力子天所富’”,也体现了这样的道德指导倾向。与“游子”相对应的“力子”,李贤注:“勤力之子。”《潜夫论·浮侈》中,可以看到王符对离开乡土四亩的所谓…  相似文献   

20.
拥有     
此语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春秋时期,晋国邻近有虢、虞两个小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