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太宗即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君主,其政绩被史学家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为了实现长治久安的统治目的,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法治经验,以法律为手段,巩固新建的李唐王朝。唐太宗以隋朝施行严刑峻法而败亡作为鉴戒,指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用法益峻……不复依准科律”,尤其是隋炀帝时期,还恢复了前代已禁绝的籍没和罪及九族等刑罚,唐太宗由此得出了封建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在于民心向背的结论,并多次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古语。常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确定了“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积极改革当时的法律制度。他诏长孙无忌、  相似文献   

2.
孔见 《中华魂》2013,(3):60-60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统治者中杰出的政治家,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抱负的一代名君。他统治时期创下了为后世所称道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十分重视并且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作为巩固李唐统治的借鉴,其中之一突出地表现在他对皇太子、诸王的教育上.贞观年间,唐太宗和朝臣们曾多次讨论了“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的问题.在李唐王朝的创建过程中,唐太宗曾出生入死,备尝艰苦,对于“草创之难”自有其深刻的体会.但是当他掌握了政权以后,就认为迫切的、现实的困难问题是“守成”.  相似文献   

4.
关于唐太宗,学术界讨论颇多,普遍认为“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贞观时期是封建社会中有名的盛世,也是我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为什么会出现唐太宗这样一位不同凡响的封建帝王呢?除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以后,不允许出现暴君和“坏皇帝”这样带有共性规律的时代原因外,史学界一般都认为有如下几个  相似文献   

5.
禁奢重俭     
王乐 《山西老年》2014,(8):18-18
贞观元年,唐太宗即下令禁断奢欲,推重俭约,此实为励精图治之举?他对侍臣说:“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责顺物情……”大意是奢靡只能使人君更加骄逸,天下百姓不仅不能共享其利反而要大受其害,继之亡国之期将不远。所以,欲使天下长治久安,必禁奢重俭。  相似文献   

6.
在具体的执政指导思想上,唐太宗追求内道外儒,以道家理论约束自己,崇尚清心寡欲,无为而治,从而达到了国正君清的效果,以儒家伦理建构官德制度与体系,强调执政责任与监督,从而形成从谏如流、为官清廉的开明局面;在君民关系上推行“仁政爱民”,从而为万民拥戴。唐太宗的执政不仅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一个辉煌盛世,同时也为我国党的建设、党群关系以及反腐倡廉等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即位以后,围绕隋末"江都兵变",先后于贞观二年六月、七月和贞观七年正颁布了三道诏书,大肆渲染对弑杀隋炀帝的谋逆之臣的惩处,并宣扬"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的名分论调.本文指出上述三道诏书的颁布对保证唐太宗布置的宫禁防卫体系的有效性,遏制当时的各种叛乱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亦体现了唐太宗试图加强传统伦理道德重建、树立君主绝对权威的意图.  相似文献   

8.
唐时佛教寺院由帝王离宫别馆废立而成者,于秦中故地非仅见,玉华寺即其一。玉华寺者,本唐太宗之玉华宫,高宗时废而为寺。明李贤《大明一统志》卷三十六云:“在宜君县西四十里,即唐玉华宫也。其地本县人秦小龙宅,唐太宗因避暑至此,日:‘小龙出,大龙入’,遂建宫。高宗时废为寺。其西有驻銮崖,东有石室,外有水散漫流下,日‘水帘’。寺内有肃成殿,唐玄奘法师于此谭经。”考《大明一统志》记载之来源,当本于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关内道三·宜君县”下“玉华宫”条之所载。云:“玉华宫,在县北四里,贞观二十年奉敕营造…  相似文献   

9.
《金陵瞭望》2010,(16):56-57
雕刻着中国唐、宋、元、明、清五代帝王御笔之福。唐太宗李世民国富家兴之“福”;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福”;元世祖忽必烈从政稳固之“福”;明成祖朱棣包容海内外之“福”;康熙天下第一“福”。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里,人们可以多次的看到,任何一个有所作为的帝王,没有不是比较好地做到了知人善任的。今天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著名皇帝唐太宗,他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他即位伊始,就明白对侍臣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雅致治”他  相似文献   

11.
彭忠德在2001年7月10日《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有国有家者之座右铭———〈贞观政要〉》一文指出:今人读《贞观政要》,一方面通过研究吴兢“义在惩劝”的写作目的,“可以触到开元、天宝之际的历史脉搏”,还可以领悟到时代对史学的要求及其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有意识地从传统史学中发掘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内容,可以焕发史学的活力。该书围绕统治者和民众关系而论述的为君、为官之道,似应为今天关注的重点。唐太宗及魏征等人将正确处理君民关系当作头等大事。如何为君?第一是重视民众:首先要认识到国以民为本。其次要看到民…  相似文献   

12.
杨度为实现其君主立宪政治主张,寄希望于袁世凯,视“洪宪帝制”为契机,向袁世凯进献《君宪救国论》,为其登基称帝提供理论依据和舆论准备,从而加速了帝制实施的进程。《君宪救国论》集中反映了杨度在“洪宪帝制”时期极其矛盾的思想,也突出体现了其帝王之学与君宪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此消彼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李世民创“贞观之治”,其政务决策体制在“议政、参政、司政、揽政”四个基本环节上颇具特色。一、君臣共同议政,总结历代政务得失,统一治国方针的认识。政务决策,首先是治国方针的决策,这是政治的基础,也是政务决策体制的首要环节。如何统一君臣思想认识,确定基本的方针政策,这对草创唐朝基业的李世民来说,无疑是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李世民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治国的启动链,从而开拓了有贞观特色的政务决策通途。隋末战乱的斗争实践,引导执政伊始的李世民反复思索着“明君治国”、“暗君误国”的  相似文献   

14.
封建社会的才智之士,大都希望依附明主,以施展自己的本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管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还是“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甚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说法不同,其意则一。即要找个能重用并善待自己的领导者以建立功业。至于如何取得“主公”的赏识和信任,也就是求官之道,则因本领有大小,品格有高下,各人所用方式与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15.
“贞观之治”与治吏反腐魏春艳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强盛的朝代,也是在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中影响巨大的一个朝代。它的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年间,认真地总结并吸取了隋亡的历史教训,在“安人宁国”方针的指导下,采用“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立法...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是封建时代功绩卓著的一代帝王,是毛泽东赞赏的“唐宗宋祖”之首,在位期间创造了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贞观之治”.本文仅从其对官吏的选拔任用、绩效考核和驭官之术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其用人之道,找寻他成功的秘诀.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在位23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有雄才大略的一位明君英主。他在位期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依靠整个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管理国家,这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以马...  相似文献   

18.
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到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与唐太宗李世民的“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治国方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就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作一点探讨,对于我们今天的用人任事似有种益。一、广延人才,公正用人唐王朝建立于隋朝末年的乱世基础之上,唐大宗以一个封建政治家的恢宏气度,博大胸怀,不分门户,不计亲疏,招贤纳士,广延人才,公平待人,公正用人,唯才是举,为我所用,为贞观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使大唐帝国的巩固和发展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贞观…  相似文献   

19.
大多的翻译史学家都认为唐太宗是玄奘译经事业的鼎力支持者,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我们的研究发现,唐太宗对玄奘译经莫大支持的背后也隐藏着当权者某些不情愿的情绪,甚至是不支持的态度。唐太宗要求玄奘写《大唐西域记》,要他弃佛从政,控制他的翻译规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究其原因,是唐朝自开国以来所定的“先道末佛”的宗教政策以及政治者的统治要求所导致。  相似文献   

20.
唐朝是个诗文书画空前繁荣的时代。立国之初,得益于李世民等多位帝王相继力倡书法并率先垂范,全国上下从文臣武将到庶民百姓,习书作字蔚成风气。这一特定氛围,造就了一大批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