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两河口会议与红军北上战略方针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中国革命形势依然存在,并有迅速发展的良好前景。中共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正确分析形势和制定统一红军发展的战略方针。两河口会议否定了张国焘的南下主张,确定两军共同北上,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为中央确定的北上方针的实施乃至后来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六年六月底,红二、六军团在西康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由于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同志在四方面军中的长期工作,加上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同志以及广大指战员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抵制和斗争,张国焘被迫撤销伪“中央”,二、四方面军一起北上。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或中央红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转移,开始长征。半年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也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向西转移,一九三五年六月上旬。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于川西懋功(今小金)。“懋功会师”是红军长征途中继“遵义会议”后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斗争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4.
《老友》2006,(8)
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7月2日,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在甘孜召开会议,着重讨论共同北上,同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合的问题。张国焘在会上采取颠倒是非、挑拨离间和封官许愿等恶劣手  相似文献   

5.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和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懋功东南的达维会师。在26日召开的两河口会议上,张国焘虽曾表示同意北上方针,但看到红一方面军兵力只有三万人左右,比红四方面军八万人少得多,因而个人野心膨胀。他致电中央提出另一套主张,唆使他的追随者致电中央,要求改组中革军委和红军总部,由张国焘担任中革军委主席,并给以“独断决行”的权力,企图将红军置于张国焘的控制之下。为了顾全大局,维护两大红军主力的团结,中央政治局于7月18日接受周恩来的提议,将周恩来原任的红军总政委职务改由张国焘担任。同日,中革军委发出通知:仍以…  相似文献   

6.
在关于红军长征的研究中,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党中央与张国焘的斗争不时引起学界的关注。在《史说长征》一书中,作者夏宇立持这样的看法:毛泽东应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负主要责任;毛泽东为“争夺军权”向张国焘设下“陷阱”;“密电”是毛泽东给出的“政治交代”。这些看法是非常错误的,必须予以辩驳。  相似文献   

7.
四川在红军长征史上的特殊历史地位和作用元江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第二方面军(甘孜会师前称二、六军团)和第四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在历时两年的长征中,三支主力红军经过了闽、赣、粤、桂、湘、黔、川、滇、甘、...  相似文献   

8.
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和红军随着敌我形势的变化及对情况的不断深入了解,随时调整或制定出新的符合实际情况和有利于革命发展的战略方针:先是作山了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通道会议后放弃原计划而改为在滇、黔、川三省机动作战,相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抉择;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党又提出了北上抗日.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方对;直到1935年10月,红军到达榜罗镇,党中央正式将革命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从而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五年六月,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今小金)地区胜利会师。八月,为创造川陕甘的根据地,中央军委决定将这两支主力红军编为右路军和左路军分头北上。左、右两路军分别到达阿坝和巴西地区后,张国焘不服从党中央关于继续北上的正确战略方针,坚持其南下的错误主张,命令左路军和右路军中的红四军、红三十军从阿坝、巴西地区南下,并于卓木碉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非法作出《关于成立第二中央的组织决议》,公开成立第二“中央”、“中央政府”、“中央军委”等,并由他自任“中央主席”,严重地破坏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使其分裂党和红军的罪行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  相似文献   

10.
四、分裂党和红军,另立中央退却路线和军阀主义一九三二年秋,张国焘放弃鄂予皖根据地仓皇西逃,拉着红四方百军主力,进入陕西,奔向川北。一路上,前有阻敌,后有追兵,且战且走,卩队伤亡五千多人。张国焘的右倾逃跑主义,引起广大指战员的强烈不满,卩队议论纷纷。曾中生、邝继勋、余笃山、舒玉章等许多同志,向张国焘(尸一)开了坚决斗争。曾中生同志把大家的忌见集中起来,给张国焘写伩,义正词严地批判了他的错误。张国焘的日子很不好过,被迫于十二月十日在陕南城固县小河口开会,听取大家忌见。会上,大家对张国焘的错误和逃跑主义,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要求对以后的活动作出决定报告党中央。张国焘又  相似文献   

11.
川陕苏区是在我党领导下,由红四方面军用枪杆子打出来的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在开辟川陕苏区的斗争中,红四方面军不仅经历了与同时期其它各苏区红军相同的斗争任务,而且还经历了其它苏区所没有经历过的一种新的斗争任务——禁除鸦片烟运动。这是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经历的一个独特的斗争任务,在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支持下,红四方面军胜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取得了伟大的成绩,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今天,我们探讨川陕苏区的禁烟运动,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2.
川陕革命据根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之一。由于它曾受到张国焘机会主义路线的严重干扰和破坏,过去有关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著述特别少。为了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在尽可能搜集有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大事记》(初稿),供有关方面的同志参考。欢迎同志们提出意见,以便补充修改。  相似文献   

13.
1933年6月,川陕苏区先后召开了两个十分重要的会议——川陕省第二次党代会和木门军事会议。川陕省第二次党代会对根据地的未来作了明确的战略定位,规划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全面部署了党和苏维埃政权的建设、红军扩编和整训等各项工作;木门军事会议就落实党代会的决议和精神,特别是有关部队扩编与整训作出了详细而具体的安排。这两次会议联系紧密,意义重大,是帮助我们解读这一时期川陕苏区历史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我是退休干部,酷爱收藏钱币,在多年收集到的诸多钱币中,有三张苏区红军布币。它是苏区红军在特定条件下发行的一种货币。 这三张红军布币是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徐向前领导下于1932年挺进川北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红色革命根据地后,在  相似文献   

15.
四、分裂党和红军,另立中央退却路线和军阀主义一九三二年秋,张国焘放弃鄂予皖根据地仓皇西逃,拉着红四方百军主力,进入陕西,奔向川北。一路上,前有阻敌,后有迫兵,且战且走,(?)队伤亡五千多人。张国焘的右倾逃跑主义,引起广大指战员的强烈不满,(?)队议论纷纷。曾中生、邝继勋、余笃山、舒玉章等许多同志,向张国焘展开了坚决斗争。曾中生同志把大家的意  相似文献   

16.
张国焘于1935年9月违背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擅自率红四方面军南下,并于10月5日在绰木碉成立第二中央,自封为主席。但后来放弃另立中央的主张。文章认为导致其放弃另立中央的根本原因是军事上的失败、政治上的孤立。另外,党中央对张国焘采取的正确策略、张浩的调解和川康地区不利的环境也是其放弃另立中央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抗战前夕,川陕交通处在由古代驿站交通向现代公路交通的过渡阶段。秦岭南北的川陕地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特别是1932年,国民政府作出了以西安为西京、以重庆为陪都的决议后,川陕交通举国关注。在此背景下,何庆云、李文一、吉尔门、林散之四位风华正茂的中外学人,从1932年至1935年,通过秦蜀古道畅游川陕,记录了古蜀道最后的辉煌,全方位展示了古代栈道向现代公路过渡时期的川陕交通面貌。何庆云在1932年9月12日到9月20日,从汉中到宝鸡,用八天时间。此时川陕公路还未动工。李文一的汉中至宝鸡之旅,从1935年的6月8日至6月15日,前后用了8天时间。美国记者吉尔门由成都到汉中大约用了九天时间,由汉中到凤翔大约用了六天左右的时间。书画家林散之自汉中至成都,一千四百余里,用了十九天。李文一与林散之都看到正在建设的川陕公路,但他们经行的仍然是“连云栈道”。连云栈道仍然是川陕交通的官驿大道,在1937年之后川陕公路完全取代了沿续千年的古栈道。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第二版问世了。这次修订《毛选》,主要是校订注释,使其更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本文仅对有关西路军的两条注释的修订,谈谈自己的认识。 《毛选》第一版袖珍合订本第223页注释19原文为:“一九三六年秋季,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会合后,从西康东北部出发,作北上转移。张国焘这时候仍然坚持反党,坚持他一贯的退却主义和取消主义。同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后,张国焘命令红四方面军的前锋部队二万余人,组织西路军,渡黄河向青海西进。西路军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一些党史专著和老红军战士的回忆录中,在述及长征终点问题时,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长征结束应以会宁会师为标志。如早在五十年代,谬楚黄在《中国共产党简要历史》一书中认为: “第四方面军摆脱了张国焘的恶劣影响,同第二方面军一起,向陕甘边境进军,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甘肃会宁,同第一方面军会合。全国主力红军的长征至此都胜利地结束了。”以后出版的许多教材中,大都沿用  相似文献   

20.
川西北苏区根据地,县红军长征时期创建的。它体现了党中央遵义会议关于红军战略行动方针的正确决策,使得历经长途转战的中央机关和红军得以相应休整和补充,确保了革命有生力量。为一、四方面军会师,以及党中央实施川陕甘新方针,创造了必备条件。进一步充实发展党的民族政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