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代巨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大风大浪中,善于驾驭全局,因势利导,夺取胜利。“七七”事变前后,他为争取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参加抗日,明察秋毫,把握时机,娴熟地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写下了统一战线的辉煌篇章。阎锡山在“三个鸡蛋上跳舞”,毛泽东投书“愿与晋军立于共同战线”1936年,正是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侵略者的艰难岁月,山西“土皇帝”阎锡山面对共产党、蒋介石、日本军队三种势力进入山西的局面,举棋不定。面对这一复杂局面,毛泽东审时度势,对敌势、我势、地势、趋势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果断决定挥师东征,打通抗日路线。经过7…  相似文献   

2.
曼君 《山西老年》2009,(3):10-10
阎锡山1949年跟蒋介石逃到台湾后,蒋介石不忘他和冯玉祥联合倒蒋的历史,表面上给了个行政院长,不到一年时间,就将他革职。于是,阎锡山只好隐居金山山麓的三间茅草屋中,度过他人生最  相似文献   

3.
一、西南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的矛盾及其发展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以后,一方面继续进行清党反共;另一方面藉口实现孙中山“建国大纲”,提出要“统一军政”。他向地方实力派开刀,遭到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人反对,从而导致新军阀混战。在蒋、冯、阎中原大战期间,西南地方实力派刘湘、刘文辉、杨森、龙云等人,乘机扩张个人实力。蒋介石在击溃地方实力派后,实现了暂时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阎锡山轶事     
六十三 阎锡山与王锡山 提起阎锡山,尽人皆知,然而五台县还有一位锡山,姓王,却鲜为人知。至今,只有王锡山家乡(五台县沟南村)的老人们还记得他。 王锡山与阎锡山同为五台人,同年考入山西武备学堂,同去日本留学深造,同为中国同盟会会员,一同参加太原辛亥起义。只是王锡山长阎锡山一岁,两人在日本留学进  相似文献   

5.
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进行中原大战时,东陵大盗孙殿英坐山观虎斗。蒋介石决定不惜血本,将他拉进自己的阵营。蒋介石将孙殿英请到南京,百般笼络,许以厚利。他还破戒亲自上桌,陪客人搓麻将。蒋介石有心让孙殿英赢一把,可是,几圈牌下来,孙殿英一把不和。  相似文献   

6.
1917年阎锡山任山西督军兼省长后,一贯视晋军如生命。通过1917—1930年间的四次扩军,使晋军由7000余人猛增至20余万人,占据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二市,成为全国蒋、冯、阎、桂四大实力派之一。为了生存和发展,阎锡山时而投靠袁世凯、段祺瑞,时而拥护张作霖、吴佩孚、时而联蒋反冯,时而又联冯反蒋,在大小军阀混战的夹缝中求生存。晋系军阀崛起的决定性原因是阎锡山的谋略和手腕。他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每当形势有利时,他就把手伸出山西捞一把,遇到风头逆转,则立即龟缩回太原,踞穴自保。因此,他能在几十年的风浪里屡仆屡起,成为“不倒翁”,统治山西长达38年之久。  相似文献   

7.
《可乐》2007,(10)
陈赓善于开玩笑,被他治过、耍过的人不少。1947年,蒋介石重兵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毛泽东和党中央转移到天赐湾。党中央撤出延安后,黄河两岸成了胡宗南和阎锡山的天地。胡宗南派兵从南往北打,阎锡山从东往西挤,陕北虽有西北野战军,边区依然处在危急中。有鉴于此,毛泽  相似文献   

8.
反摩擦刘邓棋胜一着1939年至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没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转而对国民党蒋介石采取“怀柔政策”。日军的压力小了,蒋介石的胆儿就壮了。但他的胆儿不是针对日本侵略军的,而是以为又可以腾出手来打共产党了。1940年1月,蒋介石下令逼迫八路军撤至白晋铁路以东、邯长大道以北。国民党军队即兵发几路,向我根据地军民压迫和进攻。阎锡山手下“十三太保”之一的孙楚,充当了反共摩擦的急先锋,率军直向我太岳军区杀来。为了粉碎蒋介石和阎锡山的进攻,巩固太岳,邓小平与刘伯承商量后,命令陈赓反击,坚决打掉孙楚的嚣张气焰。…  相似文献   

9.
一山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是上层统战与下层统战同步进行的,恰当地采取了以下层为基础、上层为重点,上下结合的原则。这是山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特点。山东的上层统战,主要争取山东国民党的当权者韩复榘、国民党派往山东的正规军及各行政区的当权者,使他们弃旧图新,走上团结御侮的道路,实现与共产党合作抗战。抗战前统治山东的军阀韩复榘奉行蒋介石的反共政策。但他不是蒋介石的嫡系,既不愿当蒋介石的驯服工具,也不愿当日本人的忠实奴仆,一心想当土皇帝,总想利用蒋、日矛盾,保全自己。1935年华北事变后,全国抗日形势的发展,推动着韩复榘向抗战阵营转变。1936年,中共中央就有联络山东韩复榘、绥远傅作义、山西阎锡山和北平宋哲元等共组北方  相似文献   

10.
温史 《山西老年》2014,(4):22-23
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军进窥绥东,阎锡山为了维护他的官僚资产和政治地位,提出“守土抗战”的口号。客观上来说,这口号还有一种抗日精神,也就成为他后来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思想基础。这年冬天,中共中央声明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要求阎锡山允许红军通过山西地区开赴前线抗日,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六年一月至五月,毛泽东、彭德怀等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由陕北出师,东渡黄河,奔赴山西,准备进军华北前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以便实现“打通抗日路线”,“巩固和扩大现有苏区”两个目的。红军出师山西,虽然遭到蒋介石、阎锡山军队的阻拦和破坏,未能取得对日寇直接作战的目的。但是,红军东征期间,在山西经过两个多月的转战,打了不少胜仗,扩大了红军,筹备了物资,宣传了  相似文献   

12.
《可乐》2006,(9)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秘闻。1934年,山东军阀韩复榘和山西军阀阎锡山接到蒋介石的电报,命他们联合组织一支代表中华民国的足球队,参加即将在意大利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杯。就在老蒋发来电报的头一天,韩复榘到济南某学校视察,看到学生为抢一个篮球在操场上你争我夺时,不禁火了,"啪"地朝天放了一枪,等双方球员吃惊停下以后,他又骂了起来,"妈的抢啥,有什么好抢  相似文献   

13.
阎锡山轶事     
四十二 逃离大陆的阎锡山 1949年3月25日下午,几辆汽车急驶入太原西门外红沟机场,车尚未停稳,一军官轻轻搀扶下一位老人,他就是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此时,他正准备逃往南京。回首太原孤城,半辈子的惨淡经营行将化为乌有,一股凄凉袭上心头。4月24日,太原解放,南京朝不  相似文献   

14.
阎锡山轶事     
五十六 自称匪首 1940年春天,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部离开秋林,移驻山西吉县南村坡。他嫌南村坡的“南”字谐音“难”,太晦气,故更名为克难坡。在克难坡期间,阎锡山住土窑,吃土  相似文献   

15.
从日军侵略山西之后到阎锡山集团在晋覆灭之前,阎锡山的“十三高干”是山西社会各界颇多议论的一个话题。“十三高干”事实上是指同志会的高干委员会,它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6.
汪斋 《山西老年》2013,(4):19-19
阎锡山割据山西时,依照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组织模式,将山西农村重新编制。他设置了一套村、闾、邻的行政网络。村闾长作为省里登记在案的官员,对所辖村民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阎锡山管他们叫"村干部"。对  相似文献   

17.
以《阎锡山日记》作为切入点,考察在“九·一八”之后,以阎锡山为代表的政治人物面对日本侵略做出何种抉择。阎锡山逐渐公开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图谋,提出国内团结和经济建设的主张。阎锡山在国难面前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反蒋的策略,也得到了蒋介石的积极回应,促进了二者的和解与合作。阎锡山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时代的要求和一个群体的共同认知。  相似文献   

18.
一、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九三五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迅速制止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向各党派(包括国民党)提出了迅速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共赴国难的主张。一九三六年春,毛泽东同志率领东征红军二万余人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山西阎锡山在十年内战时期,曾杀害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又建立了以“防共”为宗旨的反动组织“公道团”,并调集他的晋绥军在北起河曲,南至永济的黄河东岸沿线构筑碉堡,企图阻止红  相似文献   

19.
随着民国史研究从草创走向繁荣,河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华民国史丛书》已达二十余种,其中多半是民国人物。历史人物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近读蒋顺兴、李良玉主编的《山西王阎锡山》(以下简称《阎》书),颇受启迪。阎锡山统治山西38年,在民国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虽然,接触过中国近现代史的人对其并不陌生;海内外史学界也都有学者在对他进行研究;但是,因为时间不同,立足点和看法不一,结论很不  相似文献   

20.
阎锡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在民国初期政局混乱的情况下,他作为山西的统治者为山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发展环境,使山西的教育发展在这一时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种领先地位的取得有诸多因素,如稳定的政治格局、村政建设的实施等等,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应该是阎锡山为推动山西教育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山西教育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制约,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