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元伟先生,南京财经大学教授,著名的诗词楹联作家,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华楹联学会发起人。本刊今年第2、3期曾刊发沙老“新金陵48景”。沙老提出南京要成为“楹联之都”,为宣传南京的楹联文化,我们特邀其学生刘志梅女士对沙老的几副楹联作些评析。  相似文献   

2.
楹联,亦称“楹帖”、“对子”、“对联”,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沙元伟先生现南京财经大学教授,著名的诗词楹联作家,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华楹联学会发起人,曾荣获中国作协诗词评论一等奖和诗词创作一等奖。从小受父亲、著名新南社诗人沙树灌薰陶,4岁学诗,16岁大学毕业时得柳亚子和郭沫若题词,都给予“应占人间第一流”的评价。沙先生热爱南京,是原“金陵新40景”和“新金陵48景”评委之一,为宣传南京名城文化竭尽心血,所写楹联雄浑磅礴、警策清新、含义深远,现将“新金陵48景”作一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潘力生先生诗联点评晨光原文:千章欣合唱,八秩庆齐眉。点评:这是一副抒情妙联.作者在八旬大庆之际,欣然命笔,以铿锵硬语抒发个人的惬意.上联抒写作者对夫唱妇随.有庄有谐的多彩生活的体味。“千章”,千章万篇之意,极言唱酬之多。潘力生先生致力于书法与楹联艺术...  相似文献   

4.
楹联是贴挂在门柱上的对联,因其是展示于门外供人观赏的作品,因而更具有社会文化性质与公众性的审美作用。所有对联的体式皆以格律诗的平仄文字相对仗,并在上联句尾以仄声字起,而下联句以平声字收尾,构成严格的律诗联句,属于文学诗类中遵格律而不押韵的联句诗。因此不仅在体式上是诗,而在许多名联内涵的意指上,又特具主体的理性与情思的寄托与评量,特别引人关注,多是抒情与叙事合为一体并展示于外的诗。绝大多数对联字数较少,更见律诗惜字如金的精到。楹联是中国古今相续的民族文化,作联则最需要有中国传统的文化素养和写近体诗的文化修养功夫。  相似文献   

5.
心安是禅     
演翔 《社区》2014,(17):22-22
游嵩山少林寺,见立雪亭门前两侧有这样一副对联“禅宗初祖天竺僧;断臂求法立雪人”。亭内供奉的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禅师及其弟子二祖慧可禅师,亭中上方挂一匾额,清帝乾隆御笔4个大字“雪印心珠”。这是乾隆皇帝对慧可“断臂求法”故事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6.
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游记。作者以清新圆熟的笔调,描绘了醉翁亭一带的山水景色和游宴场面,抒发了自己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趣。使它成为一篇情景并美、千古为人称道的优秀散文。醉翁亭在安徽滁县西南的琅玡山上,为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建。这一带四面环山,流泉飞泻,自然风景秀丽如画。欧阳修在滁州时常到此游乐赏景,醉饮亭中,因以“醉翁”名其亭,并写了这篇有名的《醉翁亭记》记其事。  相似文献   

7.
莫友芝(1811—1871),贵州遵义人,字子,自号亭,又号紫泉,晚号叟。一般人都知道他是晚清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因此多推重他的目录学著作和诗歌作品,而于其词作甚少留意。其实就抒发情意的婉曲而言,词比诗有着传统优势。莫友芝虽然自谦对词“稍窥门径而才不副意”(《亭遗文》卷二《葑  相似文献   

8.
杭州西湖岳王庙有一副楹联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人。”上联颂岳飞,下联斥秦桧。“铸佞人”。指栏内有铁铸的秦桧及其妻王氏。  相似文献   

9.
赵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云南白族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学者和诗词楹联家。其诗词创作在数量上直逼陆游 ,风格以“筋骨思理见胜” ,内容现实性强 ,感情真挚。其论诗诗 6 0首被称为缩略的云南诗史。其楹联创作分政论性、官箴性、闲适性 3类 5 0 0多副 ,也为世所重。  相似文献   

10.
妙联话做人     
在楹联园地里,有不少蕴含哲理、深寓教益的妙联,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安徽省定远县城隍庙里,有一副颇为难得的“有色有味”的妙联:  相似文献   

11.
上期刊登了沙老“新金陵48景”中的29景楹联,引发读者的强烈兴趣,本期继续刊登余下部分,并把新春联六首一同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12.
饶泉生 《老友》2015,(3):47
楹联亦称楹帖、对联、对对子。对联与对对子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各有特色。对联一般要求两个字以上,上、下联为一副,且受平、仄限制。对对子只要对仗工整,一般不受平、仄限制,上下句字数相同即可,如古对今、头对颈、东西对南北、鸟语对花香、白鹅伸颈对乌龟缩头等。对联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为一副,有上、下联之分,而对对子可以多人参与。另外,对联是个人文化  相似文献   

13.
《老友》2014,(11)
正邓小平故居在四川省广安县,是农村常见的一座普通的四合院。四周修竹,绿树滴翠。著名作家马识途于1992年为邓小平故居撰写了一副楹联:上联: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下联: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山绣水,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1994年,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刘利也为邓小平故居创作了一副楹联:上联:小事宏观,大事微观,成事纵横观,败事主客观,牢树英雄宇宙观。卓  相似文献   

14.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帖子”、“对子”、“对语”、“联语”、“联对”、“联句”、“偶句”等,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楹柱等上的联语,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某种目的而彼此互答的对语,抑或是人们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偶句等。对联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传之已久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融汇了我国历史上各时期的优秀文化,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和表现力,历经千年而不衰。  相似文献   

15.
作文炼识漫谈罗晓云作文要炼识,这个观点是清代学者提出来的。刘熙载认为:“文以识为主”,“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叶燮将写作能力归为四种:才、胆、识、力,“四者无缓急,而要先之以识”。他认为,识是依托,识是根本:“惟有识,则能知所以,知所奋,知所决。”...  相似文献   

16.
解缙巧对     
解缙是我国明代的对联大师。他少年时候读书用功,不但诗词写得好,而且善于对对联。有一次,父亲领他去游泳,把衣服挂在河边大树上,随口说了句“千年老树当衣架”,解缙应声答道:“万里长江作浴盆。”父亲听后,非常高兴。有一次,要过年了,父亲要他去求人写一副对联,他说:“待儿自己写吧。”他见对门曹尚书府内有一簇竹林,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曹尚书一见,十分恼火:“我家的竹林,倒被他用来写对联!”随即命人把竹子砍去。解缙见此情景,马上在每一联下加了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  相似文献   

17.
龙衍庆 《老友》2011,(10):31-31
“花化甲去已,夕阳青山歌盛世;悠闲自得,童颜鹤发乐余年。”这是笔者在江西永新县龙田乡龙田村落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墙上看到的一副楹联。这副楹联不只是写在纸上。也是龙田村老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楹联是一种被大家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晋祠楹联自明清以来,已产生了不下百余副,且不说那些名人大家之作,单看其中的佚名楹联,也颇为脍炙人口、值得咀嚼。  相似文献   

19.
在唐代诗坛上,唱和是诗人交游的一种方式。有的此唱彼和,各赋一诗,以见高低,如高适、薛据、储光羲、岑参、杜甫等人的登慈恩寺塔所赋;有的前后联句,缀合成诗,各见情性,如李白、高霁、书权舆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此风初唐已开其端,盛唐有所发展,到中唐则蔚为大观。代宗大历年间,有一次规模盛大的“浙东唱和”活动,当时就编定《大历年浙东联唱集》,可谓集前人唱和之大成。近来却鲜为人知。今考索于下,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唐代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为胜炙人口、传诵不衰的写景名句.清人赵殿成在其《王右丞集笺注》中,关于“孤烟直”作了如下注释f应信诗:“野成孤捆起.”《碑雅》:“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针.”或调过外多回民,其风迅急,朵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赵氏于“落日”一句元注.这一注释实际上为后来的注释、解说、赏析等定下了一个基本的调子:①一联两句分争写二景;②以上句为主;③“抓烟”为烽火台发出的烽烟;④写景真切,在于用字之佳,如“直”字、“圆”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