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静一 《新天地》2016,(10):46-47
九九归一 岁往月来,今又重阳. 九九最大,归原为一.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日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始于战国时期,自魏晋气氛日渐浓郁,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汉代的《西京杂记》中记载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相似文献   

2.
一.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据《西京杂记》中贾佩兰讲述九日习俗的记载来看,西汉初年即有此俗。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日:“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三国时的重阳会已颇有声势了。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桓景登高避难的传说,既确证也丰富了重阳节俗。至于定名为重阳节,则是在唐代(之前只是泛称作九日,唐及以后备代,则重阳与九日并用,现代的九日已无专指之意)。宰相李泌  相似文献   

3.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菊花节。近年又把这一天定为老人节。 “九”为阳数。《易经》称“九”为阳爻(音摇),泛指多数,也说至高无上。例如:皇帝称“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大概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因气血虚弱,所以血液循环多不畅,尤以肢体末梢为甚,如果能坚持在早晚搓手心脚心,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最佳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治病必求于本。”由此可见,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必须从根本处着手,预防乃为上策。这里倡导的九九阳数保健法即是一种从根本上预防衰老的最佳方法之一。九九阳数保健法可预防治疗以下疾病:心绞痛、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头痛、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健忘、口干、口臭、口疮、失音、吐血、衄血、气逆、手脚痉挛、胸胁疼痛以及便秘、疝气等。九九阳数保…  相似文献   

5.
重阳漫话     
在我国的民俗中,重阳是汉民族的一个传统佳节。重阳一词来自《易经》。《易经》把一、三、五、七、九单数称为阳,而九是阳的极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逢九,两阳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古时,重阳节又称为"秋节"。唐李绅《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诗》中有"菊迎秋节西风急"旬,宋王安石《奉和九日辛临渭序登高应制得技字诗》中明言"重九开秋节"。自汉代以来,我国的重阳节逐渐盛行,至今仍为民间所重视。  相似文献   

6.
《周易·系辞传》“大衍之数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 ,迄今为止未得其解。文章通过天地自然、人体生命以及物理运动等方面的大量实例 ,论证了《周易》“反复其道 ,七日来复”所揭示的阴阳运动周期节律的普适性 ,认为《周易·系辞传》所说“大衍之数五十有五 ,其用四十有九” ,所指正是阴阳“七日来复”的最大周期数  相似文献   

7.
正《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日"重阳",也称"重九"。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也叫重九节,在这天古人有登高山、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多种习俗。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不仅提到了唐代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同时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感情。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喜欢赋诗作对,自然给我们留下了  相似文献   

8.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05,25(5):62-64
古代文学用“七”与“九”乃至“九九”作为章节、情节联系之数度的并不少见,但是用“七七”之数,特别是以“七七”、“九九”两循环之数错综交互为章节、情节的结构素,却是《西游记》的首创。由于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西游记》叙事并用“七七”、“九九”之数为度。两者交叉互补,形成《西游记》章回布置与情节结构的数理机制。这一做法虽然主要是古代佛道中人才容易感知寓意,但一经揭明数理,普通读者也不难理解其加强文本叙事层次性、整体性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九日风光堪落帽 携酒簪菊更登高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又叫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俗称九月九、九日。此节日、月的数字同为九,故称重九,而名重阳则源于《易经》。《易经》凡阳爻都称九,九月初九,日、月并应阳,所以叫重阳。其他称谓则与本节的习俗有关。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01,(11):47-47
2001年10月25日“九九”重阳节这一天,北京晨光社区居委会连同壁板厂、东五建工作站的党政领导,共同为壁南小区70岁以上的老人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喜庆佳节。  相似文献   

11.
伊兜 《新少年》2023,(3):4-7
<正>“消寒”,顾名思义,就是消解寒冷的意思。民间有“数九”记日的传统,以冬至为起点,采用涂画的方式一日一日地计算着冬季寒冷的时日。每九天算作一“九”,数过九九八十一天,春的脚步就近了。时间进入2023年3月,正是“九九”时间段,这期间哪两个与春有关的节气又悄然而至了呢?  相似文献   

12.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宴亲朋好友,畅饮菊花美酒,互祝健康长寿,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俗。一些大型工具书和权威评述,却形而上学地把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说成待到重阳日来观赏菊花,不仅背离了诗人的原意,也有悖重阳佳节饮菊花酒的传统内涵。文章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一名句,作重新探解。  相似文献   

13.
龙舟纵横湖水滨 彩丝角黍斗时新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全民性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本名端五,晋周处《风土记》说:“仲夏端五,端,初也。”古代以地支纪月,正月为寅……五月为午,又有“五为阳数”和“值五日午”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重五节,俗称午日。各地还有蒲节、天中节、沐兰节、送药节、解粽节、娃娃节等别称。傣族叫粽包节。  相似文献   

14.
伏羲盘古关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有关盘古的文献资料,最早的要算三国时徐整的《三五历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日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此后的《五运历年纪》和其他文献所记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在古代书籍中有不少记载。三国徐整著《三五历记》谓:“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历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晴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见《艺文类聚》卷1)而盘古死后,“头为五  相似文献   

16.
韩学忠 《社区》2011,(36):18-19
今年的“九州”重阳节,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第九社区管理中心绿景居民管理站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重阳情百家宴”,小区的老人们度过了格外开心的一天。  相似文献   

17.
正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因此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国外也有老人节,那么国外是如何过老人节的呢?伊朗的老人节定在每年1月7日,是一年中最早过老人节的国家。在这一天,儿女们要为老人做七道菜,让老人  相似文献   

18.
“重阳年年过,今年情更浓。建邺老人生活在当下真是好福气哩!”这是重阳节当天,建邺区百岁老人徐成信在区委刘兆富副书记看望、慰问他的时候说的话,早在10月18日,街道和社区的领导们就为他开了百岁寿辰庆祝会,社区徐主任还组织送戏上门为他祝寿。  相似文献   

19.
屈原与重阳节──重阳节起源新说程涛平重阳节的来历,是一个历史的悬案。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只说到汉武帝时已有重阳节之俗,但认为重阳节来历无考,断定重阳节“盖相传自古莫知其由”①,直至今日,《辞源》、《辞海》、《中国风俗辞典》等各种工具书,均对重阳节...  相似文献   

20.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②,遍插茱萸少一人③。①九月九日:古代我国习俗,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山东:此处指地处华山以东的诗人故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②登高:登上高处。古代重阳节这天有登高的习俗,以为可以避灾。③茱萸:一名越椒,一种芳气植物。古时习俗重阳节佩带茱萸可以避邪祛病。注释ZHUSHI这是王维17岁时的作品。写这首诗时,诗人正远离家乡,一个人在长安谋取功名。“独在异乡为异客”,正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两个“异”字,把孑然一身、孤独无依的漂泊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每逢佳节倍思亲”,以最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