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点(随笔)     
生活,需要支点。 生活很脆弱,但是,有了支点,生命就会强劲起来;生命极易萎缩,但是,有了支点,生命就会挺拔和旺盛起来。 支点提供给生命的,不只是一种依托,一种凭借,一种支撑,支点赐给生命的,是永远的信心,永远的充实,永远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夕照(随笔)     
近来,我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不得不住进医院疗养。医院的正前方有一条500米宽的大河,我每天打完点滴,总要伏在病房楼的栏杆上观望,看河水潮涨潮落,看海鸥盘旋戏水,看渔船张帆逐浪,看渡轮往返运行。近些日子的傍晚,我发现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大河的渡口,执著地翘首观天,那神态俨然像是一尊塑像。直至夕阳落山,夜幕降临,老人才默默离去。这一奇特的“景观”持续了一个夏季。这天傍晚,我实在按捺不住好奇的欲望,来到渡口,走到老人身边。“大爷,您天天来这儿,看什么呢?老人转身打量了我一眼,他大概从我的…  相似文献   

3.
有许多道貌岸然的事情就怕一笑。别看它严肃正经巍峨耸立,其实是虚张声势外强中干。你看着它,叉腰而立,上下打量一番,心里便有幽默感不期而至;于是扑哧一笑,那庞然大物便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4.
一、付出与获得我们付出,我们收获。付出与收获,可能就是人生的主题和全部的快乐。只想收获,不愿付出,当然是无耻之举或是痴人说梦;付出只是为了等价的物质收获,还未曾超越物欲或私利,难脱尘俗羁绊、诱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才真正打破了名利两关,达到忘我的至高境界,"圣心备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农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相似文献   

5.
人有时会找不到自己,你信不?信不信由你,我是犯过这个毛病。刚丢下榔头錾子,走出机器轰鸣的厂房,闲在家里无事可做,坐站不是。本来是自己的家,却觉得有点生疏,很不适应,憋闷得难受,心里也烦,看啥都不顺眼,喝茶茶不香,吃饭没食欲,还老想发火。妻子见我闷闷不乐,建议玩玩麻将、扑克,或者去下棋。可我素来对打牌、玩扑克没有兴趣。下棋倒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消遣,可惜我不懂此道,只好坐在家里厮守着妻子,她看我,我看她,都老眉疙皱眼的了,有啥看的,有啥说的。早已过了那谈不完的情,说不完的爱的时候了,只能没滋没味地干坐着。还是妻子好,怕把我憋出…  相似文献   

6.
我准备自己到广东湛江探望年过七旬的姑公和姑婆。对于我来说,这是人生中第一次的独立考验,从北流到湛江是要坐火车的。  相似文献   

7.
象山佚诗近在金溪田《邓氏家谱·总录》中发现陆九渊一诗,未见他处收录,现转载于下,诗云:题云林宗相诗象山陆九渊绣谷青幽竹树深,寝堂高构奠山阴。文章继述千年道,礼乐开明万古心。窈窕丹青争绚鳗,英雄冠盖选登临。共乘骆马乌台使,此日分题试短吟。金溪云林是象山继母邓氏的娘家。《邓氏家谱》载:云林五世祖邓希道之女出嫁于青田陆贺。陆贺即象山之父。《陆子年谱》载:先生3岁时母亲饶氏孺人去世,39岁时继母大孺人邓氏去世。可见陆贺原配饶氏为象山生母,但早逝,故陆贺续娶了邓氏。年谱载陆贺逝于象山24岁时,算来邓氏寡居15年…  相似文献   

8.
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向往年轻,拒绝衰老。 一位老朋友曾谈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乘车去郑州,车上人很多,拥挤不堪,他也感到郁闷而困倦。就在准备入睡时,他发现身后站着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几乎没有思量,他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老人。我的这位朋友已经五十多岁  相似文献   

9.
挑灯夜读,时有所感。或得,或惑,或喜,或忧。常信手录下,以志不忘。今择四题,总冠《夜读随笔》,按写作先后罗列于下。不敢苟同——读《古堡》与《致“铁匠”曹文轩》周晓在《致“铁匠”曹文轩》一文中说;“《古堡》和《海牛》都写得空灵”。但我细细读了《古堡》(恕我避开《海牛》不说),留在脑际的感觉却不是“空灵”感,而是一种不真实感。小说的开头似乎写得有点儿玄乎:那山“对于孩子们,不,对这山下的全部居民,它却有一种强烈的诱惑力量——据老人们说,就在这云雾漫漫  相似文献   

10.
日前,与一在外地谋生的朋友聊天,得知了一件朴实感人的小事。异乡热闹的街道,车流不息,行人熙攘。只见在过街天桥上,一位男青年背着一位女子,面容灿烂地稳步登着台阶,引得不少人驻足观望:那位女子大概是一位残疾人吧?待到这对男女走过天桥,在路边的石凳上小憩时,男青年又买来了两只蛋糕,女子才笑呵呵地告诉好奇的行人:原来他们是一对外地来打工的夫妇。今天是女子的25岁生日,因为初来乍到,手头尚不宽裕,于是男青年采用了故乡的结婚习俗,背驮着他心爱的人儿走过天桥,来庆贺她25岁的生日。男青年还认真许愿:再过20年,如果有了钱,一定陪妻子乘…  相似文献   

11.
我6岁的时候,教书的母亲独自一人带着我守在一个山村小学里。说起来或许不相信,幼年的我最想吃的就是鸡蛋。生活艰苦的年代,我脑子里根本没有鸡啦、鱼啦、肉啦什么的概念。即使是过年,也不过是在爷爷那里吃上一顿一勺子猪油拌一盆萝卜馅的水饺。年后,爷爷过年留下的猪油给我装在一个小瓶里,我随母亲带到了山村小学,想解馋了,就用筷子挑出一点放在碗里,捏上一点盐,再掐上一点葱叶,开水一冲泡上碎煎饼吃。盯着碗面上仅有的几朵油花朝我笑,真舍不得把那油花喝到嘴里。让我最解馋的一次,是我浑身出满了水痘子那次。还没领到工资的母亲没钱买狗肉…  相似文献   

12.
我女儿吹着她那支箫,所有音符从脑后尽来,给人一种跌跌撞撞的感觉。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能听得出来,这种还欠火候的箫声,依然在表现着一股生命的朝气,那是最真实最自然的音乐。每逢这时,在我的眼前,在这种远非流水之音的背景上,我总能看到一幅永远的风景,无论我闭上或大睁双眼,那种能让人从心底涌出的图景就会出现,那就是我的奶奶和她那永远的衣襟。说实话,对于奶奶,在我心中,已经是很陌生的一种存在。我已经弄不清当年的奶奶是怎样拉扯着一代人走过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惟一能记住的就是她鬓发的变化。我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  相似文献   

13.
回校领小学毕业证书,我既高兴又有一种莫名的忧伤。学校一点也没变,还是原来那么美丽。挨了-个月的假期,再看见同学,有种怀念的感觉。我怀念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和同学们蹦蹦跳跳的日子;怀念毕业前,大家同甘共苦,紧张复习的那段日子。现在毕业了,觉得时间过得快了,一眨眼,六年的时间匆匆而过。见了老师,甚至有点想哭泣  相似文献   

14.
我有一批极好的穷朋友。我也十分渴望早日致富,但穷朋友,我从不拒绝。我是贫苦农民的后代,我知道富的诱人,也体味穷的纯真。 其中一个穷朋友,是我的忘年交,50多岁了,做过大老板,曾阔过,后来在生意场跌了一大跤,至今已穷了近6年,就在这期间,我认识了他。  相似文献   

15.
16.
乡下的一位亲戚,在以色列的内坦亚城做劳工。回国前夕,用人的那家单位送他一株沙漠蒲公英。据说,这是犹太人的风俗:要对穷人表示感激时,大凡都要送这样一件东西。春节期间,亲戚从乡下来,把那株蒲公英当礼物送给了我。它装在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里,看起来有点像药店里卖的野山参。这种沙漠里的蒲公英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我不清楚。由于它是一种看起来类似于人参的东西,于是,我就想当然地把它泡在了一瓶洋河酒里。有一天,先生的几位朋友来,在喝了两瓶五粮液后,听说还有一瓶来自以色列的补酒,决意要尝一尝,于是那酒被拿了出来。就在他们打开瓶塞的时…  相似文献   

17.
<正>我的这组《辽东风景系列》,是我对家乡丹东的回忆和记录。每一次归乡的旅程,望着车窗外那舞动的山河,仿佛线条在我的眼前起舞。山野波澜壮阔、河流婀娜多姿,炊烟晨雾、牛耕人语,这一切犹如与老友重逢,让我感到莫大的温暖和踏实。她们像一股暖流注入我的血液,唤醒我的童心和无拘无束的天性。  相似文献   

18.
唐数躬先生积多年研究之心得,著成《老子自然哲学》一书,时年八十七岁。原稿较长,我们选取其中《自序》与《读老随笔》刊载现下。这几年,由于各种原因,学术专著的出版颇难;即使是已采用的付排稿,其问世周期也长得难以想象。本刊提供少量篇幅披露唐先生的见解,旨在呼吁出版部门重视解决学术专著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笔     
上繋:“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孔疏云:“列子云:不生而物自生,不化而物自化。老子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又荘子云:马翦剔羁绊,所伤多矣。”按今老子内无孔疏所引此二句。惟大戴礼卷八,子张问入官第六十五有“孔子曰:……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絖塞耳,所以弇聪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又文选东方曼倩答客难:“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荘■充耳,所以塞聪。”李善注云:“皆孔  相似文献   

20.
绿叶随笔     
望着眼前这片墨绿,一种莫名的暖意涌上心头,这就是樟树的叶啊,经过了数九寒冬,依然坚强地摇曳在树梢,风吹不掉,雨打不落,雪也压不下。一直不在意,那不落的叶,那不褪的绿总是窗前最美的油画。是什么让它如此生机盎然?于是“顽强”这个词闪过了我的脑海。很快地,冬去了,春带着原有的那份羞涩回到了这片故土。阳光很好,鸟儿在孔雀蓝的天空中掠过,闲暇中我又将目光投到了窗前,灿亮的阳光洒在樟树郁郁葱葱的叶子上。依然是绿,可爱的绿,自然的绿,耀眼的绿。可是,啊?!满地的落叶!我诧异地把目光投向树根,静静地躺在地上的仍是绿叶,只是绿得苍老,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