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刘毅  非姚 《社区》2008,(24):22-23
7月,充满阳光和欢笑的多彩暑假来I临了,在小朋友们为此欢欣鼓舞的时候,很多家长却眉头紧锁。“又放假了,我们要上班,爷爷奶奶又不在身边,把孩子一个人关在家里实在不放心,每天去学英语就又不是假期了。可是,把他送到哪里去呢?”一到假期,很多父母都对孩子的假期安排发愁。如何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又能得到充分休息的假期,一直是许多家长感到头痛的问题。的确,放假了,小朋友们要被“托管”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刘丹 《可乐》2010,(1):70-70
“心不在焉”这个词,指的是心思不在这里。那么,当一个人心不在焉时,心去了哪里呢?人的心灵,常常会从平淡、厌倦、重压、伤痛的“此时此地”溜走,自由地去那些在我们生命中重要的“彼时彼地”,虽然那曾经的往昔既有快乐、喜悦之时,  相似文献   

3.
《社区》2012,(24):38-38
山东菏泽水岸嘉园小区孔先生:小区保安给人的印象应该是年轻力壮、手脚敏捷,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小区居民的安全,可我们小区保安的年龄却普遍偏大,不少已经五六十岁了。而且这些保安大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岗前培训,说起话来个个都像个哲学家。每次我开车进小区时,明明有出入证,可他们仍旧拦住我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让人哭笑不得。我向物业公司反映问题,他们却理直气壮地告诉我说.“年轻的我们雇不起”。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10,(6):60-61
我们人类感知外界事物主要靠视觉,那动物通过什么感觉器官去感知世界呢?研究证明,和人类一样,许多动物也主要凭借视觉来观察世界,但同时,它们还拥有某些比我们人类更敏锐、或者我们人类不具备的感知世界的器官,因此它们“看”到的世界比我们人类看到的更复杂、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5.
黄小平 《今日南国》2014,(11):41-41
秋天,一片黄叶从树梢落下。被风吹着,在空中悠悠地飘。“妈妈,它要飘向哪里?”小女孩问。“春天。”妈妈答。“春天?”春天到了,小女孩指着一片绽开的新叶问:“妈妈,它从哪里来?”“秋天。”“秋天?”“对。还记得那片飘落的黄叶吗?”“记得。”小女孩说完,又指着一朵开放的鲜花问:“妈妈,如果花一直这样开下去,它最终要开成什么样子呢?”“果实。”  相似文献   

6.
积雪草 《社区》2014,(25):54-54
一个女孩,结婚才半年,原本粉嫩的脸蛋很快便消瘦下去,像一朵快要凋谢了的花儿。她唉声叹气,愁眉不展,看到我便说,人还是那个人,为什么一结婚就不一样了呢?原来的那个人去哪里了呢?我笑着问她:“你说什么啊?什么这个人那个人啊?”  相似文献   

7.
蔡琰 《市民》2006,(6):49-49
现在城里人都住在功能齐备的社区里,但很少人知道自己每天所用之物从何而来,产生的垃圾向何而去。就市民每天必不可缺的蔬菜、粮食而言,很少人想到蔬菜谁种的,粮食从哪儿来,自己的消费会对生产者有何影响,每天产生的厨房垃圾、粪便都到哪里去了——是流到河里去了?还是被清洁工带到郊区掩埋堆放?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作文》2007,(5):14-14
“三人成虎”出自史书《韩非子》,用来比喻谣言或讹传广为散播,就会使人相信。据记载,庞恭和太子一起到邯郸做人质,庞恭深知许多大臣嫉妒自己的才能,一心想要排挤他,在临行前,他对魏王说:“一个人说城里有虎您信吗?”魏王说:“不信。”“两个说呢?”魏王说:“不信。”庞恭接着问:“那么三人说有呢?”魏王说:“信。”城里本没有虎,但三个人都说有虎,听的人也就信以为真了。这故事发生在古代,当时封建统治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往往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致残害忠良。然而,“三人成虎”的故事在当今社会不也是屡见不鲜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谈谈“类”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4年8月,大约就在马克思为他的“经济学哲学手稿”撰写序言的时候,他给费尔巴哈写了一封深表崇敬之意的信。信中说到他新近读过费尔巴哈的两部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极具深远意义的著作——“未来哲学”和“信仰的本质”,认为这些著作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他说:“建立在人们的现实差别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抽象概念的天上转到现实的人世来的人类这个概念,——如果不是社会的概念,那是什么呢?”这清楚地表明,至少到这时为止,马克思还仍然把费尔巴哈的人类概念当作社会概念来理解,或者说,他的社会概念还仍然是从费尔巴…  相似文献   

10.
鲁迅有一著名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文中,穿着脏兮兮长袍的孔乙己那迂腐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是怎样想起了用“孔乙己”这三个字的呢?或者说“孔乙己”这三个字是从哪里来的呢?《鲁迅全集》中《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注解中和小说中的几句文字,都作了说明:是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这几个字中而来。这批字很多,往下还有“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诸字。鲁迅在断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是用“三字经”式方法三字一句。这样,“孔乙己”三个字便是一个句子或一个词了。鲁迅虽然自己这样断读…  相似文献   

11.
秋波收到大学通知书那天,家里人的心态是共同的,一陈高兴后是无比的忧愁:到哪里去弄这笔每年四千块的学费呢?其实家里也曾富裕过,父母都是勤快人,而且脑子好使,将家建设得比村里其他人家漂亮多了。可是,父亲觉得比村上人富裕还不算富裕,他要大干一场,于是,他借了许多钱开厂。三年下来,赔得连自己家的房子都抵了债还背负着十来万的债务,  相似文献   

12.
经典照耀下,经理人开始重新发现自己的世界——那是一个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的方向感,也是对个体使命的深刻发掘。管理者更像是从“母体”中醒来的怀疑者,从满足物质需求的层次中产生怀疑,从实践中获得自觉意识。但这一切还远没有成型,也许这是伴随着历史的“无谓流逝的漫长岁月”。但如我们的作者所说“个体的卑微,并不妨碍——且造就了思想的伟岸,所有经典的理论与观点,都只是对某个历史阶段的诠释与对时代命题的回答。”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师和经理人是一部二重奏。  相似文献   

13.
“十恶不赦”,常用来形容恶贯满盈、罪无可恕之人。那么“十恶”指的是什么呢?有不少人以为是“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那就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14.
乔志峰 《社区》2010,(27):5-5
成都锦江区新桂巷23号“枫雅阁茶庄”,一名70岁左右的老人在打麻将的过程中突发疾病倒在地上,旁边牌桌上的人仍然继续酣战。“我们去时,老人已经死了,但旁边那桌人,从始至终一直在打麻将,我都有点看不下去了。”当时在现场的医院护工老彭说。许多网友也对这种行为进行了声讨:“那桌继续打麻将的人完全没有正义感,严重谴责!要是他们的亲人,他们会不管吗?”(《华西都市报》7月5日)  相似文献   

15.
“心性论”是中国释道二教宗教美学的本体论,其核心范畴“心”是建构其宗教美学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释道二教皆强调以现实人心为出发点,以回归清虚本心,了脱生死,获得人生自由为归宿,体现出浓厚的人生审美化的特点。从美学的角度来剖析禅宗和全真道的“心性”之美,可以揭示中国宗教人生审美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艺术观照,从古希腊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到现代文学中普遍的对自我异化的指设主题,西方文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回荡着人对自我的呼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不同时期的西方文学站在不同的支点上企图破解永恒的“斯劳克斯”之谜,这种认识自我,寻找自我的自我追寻主题使西方文学显示出厚重的人性意蕴,西方文学也因此蕴含了深沉的文化内涵。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学蕴含着西方原始初民──被史家誉为“正常儿童”的古希腊人对于自身的认识,在这…  相似文献   

17.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相似文献   

18.
某电视台出了一道别开生面的智力测试题。主持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儿,问在座的各位:“请问大家这是什么?”一位观众说:“是足球。”主持人摇摇头示意他坐下。又一位观众回答:“是某歌星唱歌时的嘴巴”。众哄笑,主持人也示意他坐下。另一位观众接着又回答:“是零。”主持人还是摇摇头让她坐下。此时现场开始变得安静,没有人再次举手。主持人直接走下台去,到某大学学生组成的方阵中间问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有人说是西瓜,有人说是鸡蛋……,众说不一,但始终没有人答对。主持人又走到某行政机关干部组成的方阵中间…  相似文献   

19.
曾几何时,“回家当全职太太”成了职业女胜热议的话题。对于一些女性来说,“全职太太”也许会是一种乐活人生,但若把握不好,也可能面临失去自我。那么,职场女性该不该辞职当“全职太太”?“全职太太”也许是一种乐活人生 2007年7月,从名校毕业的麻瑞丽进入上海一家外资管理咨询公司工作。如今,当年一同进公司的人先后离去,麻瑞丽凭着出色的表现留了下来,年薪也涨到了20多万元。然而,这其中的甘苦却只有她自己清楚。  相似文献   

20.
原义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柳至多,受贿44.9万元人民币,长期和一有夫之妇保持不正当关系,问题被查实后,他在交待材料中竟称“领导干部也是人嘛”(据4月20日《郑州晚报》)。是啊,领导也是人嘛,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要食人间烟火,就有可能犯错误,为什么总跟领导过不去呢?为什么不能给领导一些理解和宽容呢?甚至为什么不能给领导开点绿灯行点方便呢?这大概便是当今称“领导也是人”者(调侃者不在此列)想说的话了,听起来好像还蛮诚恳,也蛮感人的。不错,领导是人,但领导不是普通的人,而是“领导”。“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