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其康 《中华魂》2014,(14):46-49
郑板桥(1693—1766)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享誉海内外。在中国书画史上,很难找到一个艺术家能像板桥这样广为人知,影响历久不衰。去年11月22日是郑板桥诞辰320周年纪念日,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历史上那些帝王将相、诗家艺人在人们心中大多已淡忘,而对“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七品芝麻官”郑板桥,人民群众却情有独钟,家喻户晓,这一优胜劣汰的“记念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
所谓陪房就是旧社会随同主子姑娘出嫁到婆家的男女仆人,他们是主子姑娘嫁妆中的一部分,因此也可以说是主子姑娘的一种特殊陪嫁品。陪房是我国古代一种十分重要的婚俗现象,这种以人作为陪嫁品的习俗,其实也是整个人类不平等社会婚姻习俗中的一个共同现象。我们在文章中主要考察了这种陪嫁习俗在我国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以及它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在罗荣桓元帅的故乡——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如今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刘首德家里的三个子女都考上了北京大学。 一家出了三个北大生,这在衡东县是第一家,在衡阳市乃至湖南省都是第一家。 刘家祖上并非书香门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刘家夫妇为何如此教子有方呢?日前,笔者驱车前往衡东,采访了被人们戏称为“雁城第一家”的刘家。 今年才28岁的刘家老大叫刘岳峰,英俊高大,是1988年考入北  相似文献   

4.
钟芳 《山西老年》2011,(9):56-56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写过一个条幅:“难得糊涂”,并视之为座右铭。按现代人的理解,“难得糊涂”就是一个人在非原则问题上不斤斤计较;在细节问题上不纠缠不清;对不中听的话或看不惯的事,装作没听见、没看见,以佯装的“糊涂”化解可能发生的种种矛盾。小事“糊涂”,让人一分,不仅是一种处世之道,更是一帖健身良方。  相似文献   

5.
今年11月23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扬州八怪”的主干人物郑板桥诞辰二百九十周年。为了探讨郑板桥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研究他的思想发展和生活道路,有关单位在兴化县举行了郑板桥研究学术讨论会。方毅、张爱萍、周谷成、赵朴初、胡子昂等题了字;全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等单位发来了贺电;六百余名书画家和郑板桥研究者提供了书画作品和论文;来自八省市的九十余名专家出席了会议。会上,二十多位同志作了发言,四十多位同志作了书画表演和交流。江苏省文化厅和文联、扬州师院、扬州  相似文献   

6.
古今名人读书大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而且因人各异,精妙独到,别有意味。 为我所用读书法清代诗人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他还说:五经,二十一史,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材。由此可见,郑板桥强调的是读书求多是无用,而应当精选出自己有用的书,要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7.
刘效良 《山西老年》2012,(12):24-25
说起古城大同的“恒丽魁”商号,老大同人无人不晓。说到“恒丽魁”的往事,就不得不提起“恒丽魁”刘德宝大掌柜。刘家世居大同,刘德宝11岁时,在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小南街“三元成”干鲜果杂货店经商的父亲病逝,生活所迫,刘德宝13岁便离开了学堂,走进刚开张没几年的棉布庄——恒丽魁。  相似文献   

8.
商人会馆碑刻是目前所见能够藉以对古代商镇规模进行估算的最好资料。对聊城山陕会馆碑刻资料的考察可见,清代中叶山陕商人在聊城的经营规模增长迅速,乾隆初年仅数十万两,嘉庆时增至一百数十万两;道光年间即便以千分之一的抽厘率从低折算,山陕商人的年经营额也达210万两,与乾隆初年相比翻了两番。嘉道年间是山陕商人实力最强的时期,汇聚聊城的山陕商号至少有三四百家,最多可达八九百家;其中年经营额超过万两的大商号有四五十家,个别商号的经营额甚至高达七八万、十数万两。全城合计,嘉庆年间聊城的商业规模在200万两上下;道光年间以千分之一的抽厘率从低折算为300万两,若以万分之三的抽厘率折算则高达1000万两。  相似文献   

9.
郑板桥是清代的书画名家,同时也是一位独具风格的诗人。作为画家,他是“扬州画派”的主要成员,是“扬州八怪”之一。“扬州画派”在艺术上,不拘成法,敢于创新,反对宫廷正统画派的摹古守旧,在当时被视为“异端”;这派的画家也被称之为“怪”、为“狂”。作为诗人,郑板桥的思想和诗作也都不同于流俗。在宋明理学笼罩社会、拟古思想弥漫文坛的情况下,郑板桥敢于反对思想禁锢,敢于揭露社会黑暗,抒发不满现实的激愤。他的诗作为当时沉闷的文坛增加了生气。  相似文献   

10.
不知道延续多少年了,有些人不仅自己在“糊涂”,而且还积极鼓吹别人“糊涂”,不管是大的原则问题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统统都应该“糊涂”,以为“糊涂”就是“聪明”,行之必有好处,且好处多多。恰恰相反,笔者的观点是,我们不应该“糊涂”,而要清醒,至少在大事上要清醒。如果大事也“糊涂”,没有是非,黑白不分,那他就是个不讲原则的人,不是明白人,而是心灵被污染的人,这样做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有的人崇尚郑板桥的墨宝“难得糊涂”,却没有理解郑板桥的本意。作为一句哲理名言,郑板桥的用意在于劝导人们不必计较眼前的蝇头小利,遇事…  相似文献   

11.
郑燮与金农、袁枚交谊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园诗话》卷九:“兴化郑板桥,作宰山东,与余从未识面,有误传余死者,板桥大哭,以足踏地,余闻而感焉!后二十年,与余相见卢雅雨席间,板桥言,‘天下虽大,人才屈指不过数人’。余故赠诗云:‘闻死误抛千点泪,论才不觉九州宽。’……”《小仓山房诗集》卷十四《投郑板桥明府》:“郑虔三绝闻名久,相见邗江  相似文献   

12.
陈之 《源流》2006,(12)
“扬州八怪”,在清代是名声显赫的人物,郑板桥更是公认的佼佼者,是值得颂扬的怪。到底他怪在哪里?有什么文章?“怪”在要钱不为钱。郑板桥未中科举时,他画的画,写的字,无人问津。中了科举,当了县令后,昔日冷落他的亲友纷至沓来,求书索画。他为此刻了一枚“二十年前的旧板桥”的图章,专门用来回敬那些曾经冷  相似文献   

13.
我国书画作品上除去题款、尾部的姓名印章以外,其它的印章统称为“闲章”。 闲章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闲章的形状有方的、圆的、三角形和多边形的,精巧别致,惹人喜爱,古今文人墨客,皆喜使用。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用于书画的闲章很多,如“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相似文献   

14.
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是清代郑板桥不得志之语。而按照现代的观念,则是指一个人在非原则问题上不计较,在细小问题上不纠缠,以理智和“糊涂”平息可能发生的矛盾。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解除许多心理压力,化干戈为玉帛,化不和为友情。  相似文献   

15.
唐朝时社会上“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力”.唐朝饮茶之风盛行于世,茶叶不仅成为女子出嫁是的陪嫁品,而且还在唐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茶与婚礼的特殊形式——荼礼,延续至今.清代人福格在《听雨丛谈》卷八中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清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  相似文献   

16.
我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比较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人。那时村里有一帮正在发育且将近成熟的十一二岁的“大姑娘”。在我的印象中,我一出生,她们就是正在发育而且将近成熟的十一二岁的“大姑娘”。她们几乎都不上学,都在家里做家务。村里的大人们忙于“公社”的农活,没时间管理这群“大姑娘”,于是,这帮人就成了留守在家里专门负责做饭、扫地、洗衣的女工。农村向来看重男孩,可实际上那时村里男孩几乎没有什么势力。大人们在公社的稻田棉花田里谈论、炫耀的主题,尽是些我们家那丫头,做的饭香喷喷的、扫的地干净净的、洗的衣服清爽爽的…  相似文献   

17.
经营人心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入进餐。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在深圳,有一个年轻的姑娘,下岗后在一家超市里做主管,她心地善良,经常帮别人解决情感问题,后来她从中受到启发,开了深圳市第一家“爱情培训公司”,专门帮别人解决情感方面的危机以及传授恋爱的技巧。结果,她凭借那些独特、新颖的技巧,让很多单身男女都找到了心仪的对象,而且因此赚了上百万元,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相似文献   

19.
朱昌都 《社区》2003,(18):58-59
西方巫师认为,耳大惹祸,与中国谚语“树大招风”如出一辙。中国相命师则认为,耳朵大是福相,能升官发财。据说中国古代皇帝多是大耳,只有明末崇祯皇帝、清代光绪皇帝耳朵小,结果一个吊死在煤山,一个囚死在瀛台。 西方风俗忌讳摸小孩耳朵,摸了容易生病夭折。摸大人耳朵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讲究:熟人朋友之间摸耳朵表示快活亲密  相似文献   

20.
我所任课的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我担任七年级语文课,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一般都比较富有:有的学生家长开大型超市,有的做大买卖,有的开矿……他们有存钱几十万的,有几百万的,有上千万的,大都有轿车。很自然,他们的孩子认为自己家有钱,不学习也照样生活得很幸福,因此,对学习没有起码的认识,也就不想学习。在作文课上,要让他们写一篇文章,那实在太难了。勉强凑合一篇,也是文字堆,而且错字连篇。诸如写“吃饭”的“吃”多一横,把“暖和”的“暖”左边写成“目”,把“脖”字左右两边互换位置,把“凸”倒过来写,把“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