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自杀行为与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肿瘤是导致患者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出现自杀行为也最易引发医疗纠纷。为探讨肿瘤患者自杀的原因,找出规律,以便做好相应防范措施,减少自杀行为发生,即对我科2000年07月至2008年07月期间2例有自杀行为的肿瘤患者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法轮功”练习者为入“仙境”而投水;为给师傅做生日而割颈;为取“法轮”而剖腹……随着揭批“法轮功”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受“法轮功”毒害而自杀的事例被披露。为什么练“法轮功”容易自杀?著名自杀预防医学家翟书涛教授指出了两个原因:一是“法轮功”有很强的迷惑和欺骗性,痴迷者为早日成仙,不惜自毁;二是练“法轮功”易发生精神病,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易出现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提出青年大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走向全面成熟的阶段,同时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峰期。从我国的情况看大学生中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相当严重,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去年在昆明召开的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卫生保健研讨会提供的材料表明:目前神经衰弱、精神病、肺结核、肝炎是导致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而神经衰弱又是首位。云南财贸学院1986~1987年度神经衰弱及疲劳症状群在1180名本科生中的发病率达30%以上。北京化工学院1985年因病休学、退学20人,其中患精神病及神经衰弱者达13人(1988年2月14日《健康报》)。北京邮电学院调查表明:精神病、神经衰弱的发病率从1980年的  相似文献   

4.
《人生与伴侣》2006,(8):6-15
抑郁症又称忧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目前,抑郁症已成为21世纪三大疾病之一,患病率占世界人口5%左右,仅亚洲就有5000万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患者常有痛苦的内心体验,是“世界上最消极悲伤的人”,自杀率高达12%-14%。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抑郁症将在2020年成为第二大病症,仅次于心脏病。所以,有人称它是隐性杀手,出有人称它是第一号杀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情感性障碍患者脑诱发电位(BEP)变异与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国产脑诱发电位仪,记录了41例抑郁症、24例躁狂发作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的3种脑诱发电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和躁狂发作组均出现脑诱发电位主成分波幅降低,抑郁症VEP/P2潜伏期延迟[正常对照组(194±19)m s,抑郁症自杀史阳性组(212±22)m s,抑郁症自杀史阴性组(209±17)m s,P<0.01]。两组患者的BEP改变主要与患者有无自杀行为史有关。结论脑诱发电位临床价值得到了初步证实,与自杀行为相关的生物学指标研究中需进一步追踪随访。  相似文献   

6.
神经衰弱是神经官能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引起此症的原因很多,其表现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是由于长期心情不舒畅、忧郁和大脑过度疲劳及动逸失度等原因,导致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而引起的。 对神经衰弱的表现,必须排除器质性疾病,具备下列症状中至少有3项以上者,才能诊断为神经衰弱。 1.睡眠障碍型:主要是入睡困难,睡后易惊醒,醒后很难再入睡。还有的睡眠时间并不少,但醒后感觉头脑不清楚,甚至比入睡前更难受。  相似文献   

7.
生命本身是一个随机事件,并不具有高尚的意义。进化的结果使人类可通过工作、家庭和人际关系等给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感。当我们的生活方式使脑内奖赏系统获得刺激,就会带来生命具有意义的感受,这种感受给人带来更好的生存机会。生存的欲望是一切生物体最具特征的属性,一些精神疾病患者缺乏这种欲望。自杀主要发生于精神疾病患者,它并非是基于自由意志的行为。抗精神病治疗和适当的社会交往可以预防自杀。由于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大脑,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应该去适应各自大脑的特征。只要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对他人造成过多的伤害,政府就应该允许和保护人们自由地按照各自的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8.
《社区》2004,(17):53-53
当年,香港著名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曾经轰动一时,从他的遗书中,人们猜测他的死因可能与抑郁症有关。抑郁症是极为常见的心理疾病,患病人数占世界人口的5%左右,其中自杀率高达12~14%,位居各类心理和精神障碍之首,号称“第一心理杀手”。抑郁症患者有痛苦的内心体验,是“世界上最  相似文献   

9.
贝里曼为什么自杀,在他的《梦歌》中可以找到答案。他常常感到焦虑、沮丧、恐怖、惊慌 , 不能抹去痛苦的记忆。他最强烈的感受是损失感。父亲的自杀、诗友的死、与妻子不和、被 情人抛弃、感情创伤和精神受压抑等都使他感到自己蒙受了极大的损失,以至于患了抑郁症 ,而抑郁症总是伴随着自杀的可能。贝里曼生活中充满没有净化的激情和能量,经常处于情 绪激昂、神经紧张的状态之中,他这张弓的弦总是紧紧地绷着,最后终于无法以血肉之躯对 付神经、情感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10.
脑动脉硬化是中老年人发生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等)的主要发病原因。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生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胆固醇、磷脂类蛋白质代谢障碍等诸多因素有关。中老年人应对动脉硬化进行自我监测,以便了解自己的脑血管功能状况。自我监测应注意以下几点: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早期多有神经衰弱的表现,患者常有头晕、头痛、耳鸣、嗜睡等症状,自觉记忆力减退,易疲劳。情感异常。脑动脉硬化早期情绪易激动,缺乏自制力,随着疾病的加重会逐渐出现表情淡漠,对周围事物…  相似文献   

11.
韩美玲 《社区》2014,(7):54-54
产后抑郁症是妇女在生孩子之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郁症,症状有紧张、疑虑、内疚、恐惧等不良情绪,极少数严重的会有绝望、离家出走、伤害孩子或自杀的想法或行为。一般提到产后抑郁症,人们都只想到女性,但是它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波及到男性,不再只是女性的专利。有10%男性在孩子出生后容易患上抑郁症。而更多男性虽未发展到抑郁症的程度,但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敏感、焦躁不安,并可伴有体重增加、头痛失眠、食欲缺乏、对许多事情的兴趣程度下降等症状。  相似文献   

12.
严重神经衰弱者经常使用手机可能会引发失眠、健忘、多梦、头晕、头痛、烦躁、易怒等神经衰弱症状。对于那些本来就患有神经衰弱的人来说,经常使用手机有可能使上述症状加重。癫痫病患者使用手机时大脑周围产生的电磁波是空间电磁波的4~6倍,可诱发癫痫发作。白内障患者手机发射出的电磁波能使白内障病人眼球晶状体温度上升、水肿,会加重病情哪些老人不宜用手机@高君  相似文献   

13.
正晚餐不过饱。中医认为,"胃不和,卧不宁。"如果晚餐过饱,必会造成胃肠负担加重,其紧张工作的信息不断传向大脑,就会使人失眠、多梦,久而久之,易引起神经衰弱等疾病。中年人如果长期晚餐过饱,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往往会造成胰岛素B细胞负担加重,进而衰竭,从而诱发糖尿病。同时晚餐过饱,必然有部分蛋白质不能被消化吸收,在肠道细菌的作  相似文献   

14.
《社区》2001,(Z1)
有专家指出,八种人不宜用手机:1.癫痫病患者。手机在使用者大脑周围产生的电磁波是空间电磁波的4~6倍,少数劣质手机产生的电磁波超过空间电磁波百倍,可使脑电图异常,有诱发癫痫病的可能。2.严重神经衰弱者。3.白内障患者。手机发射出的电磁波可使眼球晶状体温度上升、水肿,加重白内障患者的病情。4.心脏病患者。心脏功能正常是与钾、钠、钙、镁离子产生  相似文献   

15.
口译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是高强度的脑力活动。记忆能力是口译基本素质之一,与口译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认知心理学的引入拓宽了记忆力研究的视野。本文分析了口译过程中记忆的认知心理与记忆三步骤在大脑中的反应,总结出有效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论,从而提升口译质量。  相似文献   

16.
压力与健康     
压力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企业管理者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更是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很大的压力。适度的压力能使人挑战自我,挖掘潜力,富有效率,激起创造性,而不良的压力、过大的压力,不管其来源是什么,后果都是负面乃至严重的。压力会引起焦虑、沮丧、发怒等后果,造成各种生理方面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狂躁症、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等。其中心理问题造成的自杀率非常高。知名企业家自杀的原因,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对此众口一词:企  相似文献   

17.
百科新知     
由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精神疾病在全球发展迅速,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它们定为今年世界卫生运动的中心议题。 世界上有4亿人患各种各样的精神和神经性疾病。专家认为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人类的第二大疾病。世界上每年有100万人自杀,而且自杀人数中年轻人的比例增加,1.4亿人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的神经,4500万人患有精神分裂症,5000万人患癫痫病,还有3000万人患有痴呆症。 如果得到适当的治疗,80%的癫痫病患者可以正常生  相似文献   

18.
史亦丽 《百姓生活》2013,(10):72-72
胶囊是常见的药物剂型,服用起来非常方便。胶囊主要由骨明胶或猪皮明胶制成,易溶于胃液,对人体无害,而装入胶囊的药物多对胃黏膜和食道有刺激,或易被消化液分解破坏,或使消化道受损,甚至药物微粒呛人气管会造成危险。  相似文献   

19.
《可乐》2006,(9)
自杀并非突发。一般而言,自杀者在自杀前处于想死同时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态时,从其行为与态度变化中可以看出蛛丝马迹。自杀常见的征兆有:1、对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  相似文献   

20.
王刚 《百姓生活》2013,(8):75-75
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心理疾病的风险正在世界各地上升,其中,最常见的焦虑、抑郁正困扰着全球约一亿二千万人。在我国,超过26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数据显示,在我国有260~390万人会因抑郁症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90%的抑郁症患者都意识不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对于抑郁症,很多人都会认为只要放宽心,想开些,过段时间自然会好。其实,抑郁症是严重的心理疾病,与一般的悲伤、自责或郁闷等单一的负面情绪不同,抑郁症会给人带来影响更深重、持续时间更久的心理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