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作为一部阐释庄子宇宙观与人生观的专书①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是专门讨论庄子人生观的论著却不多见。如有人说庄子的人生观“是最庸俗、最低级的思想行为”②;甚至有人把庄子的人生观说成是“没落的、悲观绝望的奴隶主阶级意识的反映”,并扣上“虚无主义、阿Q精神、滑头主义、悲观主义”③等大帽子。这些看法虽然包含某些正确的因素,但未免以偏概全。鉴于此,本文试图从立体的角度,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剖析庄子的人生观,以求作出客观的、公允的评价。一、“无己”“无待”的人生理想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无待…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人生如戏”的意识贯穿于她的小说《色·戒》。小说的写法、情节安排上处处有意识地展示戏与人生的紧密关系。小说把人生的戏剧化归结为生活的庸常化,显示了张爱玲对人生原本庸常的认识;借助主人公王佳芝等一群年轻人的经历,展示了她对人生的独特发现:人总是在寻找戏剧化的欲望下推动人生,而这一过程又表现出本能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3.
梁柱 《中华魂》2014,(19):16-19
《中国社会科学报》登载了一篇记者对我的访谈录:《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有何诉求?》,其中谈到了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些观点。访谈录只是分析某些观点,没有点具体的人;在我们看来,人的态度是可以转变的,我们也衷心欢迎持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学者能够通过自我批评回到正确的立场上来。  相似文献   

4.
治戏曲史的人都会碰到一个唐代歌舞戏的评价问题,其中以《踏谣娘》较复杂,聚讼尤多。今所见最早记载《踏谣娘》的,是崔令钦《教坊记》: 北齐有人姓苏,(鼻包)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行入场。行歌,每一叠,傍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调弄又加典库,全失旧旨。或呼为“谈容娘”,又非。①  相似文献   

5.
治戏曲史的人都会碰到一个唐代歌舞戏的评价问题,其中以《踏谣娘》较复杂,聚讼尤多。今所见最早记载《踏谣娘》的,是崔令钦《教坊记》: 北齐有人姓苏,(?)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行入场。行歌,每一叠,傍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调弄又加典库,全失旧旨。或呼为“谈容娘”,又非。①  相似文献   

6.
想不到,拙文《〈山西老年〉让我发现了父亲的珍贵遗产》《(山西老年》2004年第12期)居然获“我与《山西老年》”征文一等奖;想不到,文章发表后,老宽的宽心故事在村里又掀起新的波澜,在社会上也引起不小的反响;更想不到,在许多人眼里,我好像是得了一笔无价遗产,俨然成了一个“富  相似文献   

7.
“四人帮”垮台以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新得到了贯彻。“清官”与清官戏这一禁区终于被冲破了,不仅得到毛主席、周总理赞扬的清官戏《十五贯》重上舞台,而且文艺界与史学界对“清官”与清官戏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清官”一词,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如《梁书》卷20《刘季连传》(《南史》卷13同)说他“早历清官”。他是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早历清官”也是在刘宋时期。这里所说的“清官”与本文讨论的“清官”含义不同,那时的“清官”,是指被名门望族,特别是北方来的名门望族所垄断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清要”、“清贵”的官职,如  相似文献   

8.
曹操的名篇《短歌行》向为人们赞赏,历来为人传诵.但有的文学史家却认为它流露了曹操的感伤情调和消极颓废的人生观,曹操对人生所持的态度是“人生无常”’,当及时行乐.例如,有说“它集中地表现了曹操性格的矛盾”说曹操“心常叹怨,戚戚多悲”.而所举之例正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乎?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有说这首诗“一方面是人生的无常,一方面是永恒的追慕,这就是《楚辞》里解不开的矛盾.”甚至更有把《短歌行》作为曹操表现“人生无常的苦闷”的典型,并说:“人生无常富贵如梦的色调,总是浸透着全篇的字句.”  相似文献   

9.
周小平 《北京纪事》2011,(10):102-104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公开放映的电影很少,除了8个样板戏,就是革命斗争的“老三战”:《地道站》《地雷站》《南征北战》,真正的文化沙漠。到70年代末,政治气氛松动,北京的一些部队大院、政府机关悄悄放“内部电影”。电影票严格控制,有的还与级别挂钩,能搞到电影票的属于路子宽、关系硬、有本事的人。  相似文献   

10.
霍文琦 《中华魂》2014,(19):19-21
本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海观潮”版曾于4月23日刊发《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有何诉求》一文,专访北京大学教授梁柱,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政治诉求等从学理上进行了剖析。本期我们专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李殿仁中将,从该思潮的传播特点、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等角度,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的戏剧作品可称为“梦剧”,他的《紫萧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都与梦有关,后三部甚至几乎全用梦来构建,而且,在理论上也对梦进行了总结.“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可以说是他梦的诗学的晶核.“情”,“梦”,“戏”三者之间关系紧密.“因情成梦”,“情”乃“梦”的前提和基础,它孕育并催生了“梦”,“情”是创作的巨大动因,是一种创作的内驱力;“梦”是“情”的转化和象征,即“梦”使“情”得到了宣泄与升华;而“戏”是“情”和“梦”的表现形式,即“戏”这种文学样式使“情”、“梦”这种沉浮于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体验外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形象.在“情”、“梦”、“戏”这三者的关系中,人的心理现象中超现实的“梦”是一种中介、桥梁,它既是创作内容,又是戏剧创作的特殊形式,它使创作主体和作品中人物的心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与《易》学有较深远的渊源关系,司马迁笔下人物的人生观深受《周易》思想的熏陶。禀承《周易》的人生观,司马迁对待人生,提出“不令已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人们应当“自强不息”,能够“见几而作”。同时个人必须具有谦逊、礼让的品质。再者,司马迁接受了《周易》物盛则衰思想的影响,提出个人应当“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处在人生的巅峰,必须及时引退。人生不应太沉迷于权禄,应视之如浮云。  相似文献   

13.
林依轮是国内娱乐圈“多栖明星”之一,他演唱的《爱情鸟》、《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火火的歌谣》、《向快乐出发》等歌曲喝红大江南北。近年来,他涉足舞台剧、主持、影视等领域,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14.
难解的死亡之迷冯建芳,章静波大千世界,事物纷呈。有无数的现象令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揣摩不透,甚至一无所知,一筹莫展。目前摆在人类面前的最大谜团,或许真的如某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人生最后一个未知数”,也是人类了解得最少,而且多数人不愿意,甚至最忌讳,却...  相似文献   

15.
谐就是诙谐。谐谑,是逗趣取乐,开玩笑。诗中的谐正如戏剧中的插科打诨。黄庭坚生性诙谐好谑。他说:“作诗如作杂剧”,“临了须打诨”。(《王直方诗话》引)又说:“发于呻吟调笑之声。”(《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他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他的这些主张。翻开他的诗集,可以见到他有许多“戏呈”、“戏赠”、“戏答”之作。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戏曲的萌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中国戏曲的萌芽,学术界歧说较多:或以为萌生于古之巫优表演,或以为开端于汉之《东海黄公》,或以为始于梁之宫廷乐舞,或以为肇于唐之“参军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殊有必要一辩。还有人认为《诗经》中的一些篇目,《楚辞》中的《九歌》,以及始于北齐流行于唐代的《踏谣娘》已是我国最早的歌舞剧目和最初的戏剧。这些观点虽云戏曲之形  相似文献   

17.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你的人生一如这林花,短暂开放,又匆匆凋谢。 你是生错了地方的才子,命运戏剧性地让你上演了一场君王戏。人生永远没有彩排,而你也就成了这场戏的牺牲品。对一位文人来说,谁不想像徐志摩那样“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可是你却不能,因为你是君王,是一国之主。在强大的命运面前,  相似文献   

18.
从存在论和虚无主义层面和对王小波与贾平凹(《废都》)进行审视不失为一种新的“问题”视角。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都构建于非理性主义思想根基,虚无主义的本质表现为存在之为存在的悬缺。王小波和贾平凹关于虚无主义的“诗之思”执著于“存在”的虚无之境和“虚无”的自由之意,或通过对个体存在"虚妄"境况的省视和对“沉默的大多数”生存困惑的体察,把文学从剥离了人之存在的叙述语境中带到了关注现代人的存在困境上;或在荒诞乃至虚无的生存状态中掘发某种世纪末症候,重新打量、追询存在的意义,流露出一种对本体性存在的怀疑意识。不同的是,王小波的写作更多地表现为积极虚无主义之旨,贾平凹的《废都》则明显披露出消极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9.
“四字格”这个名称,是陆志韦先生在《汉语的并立四字格》一文里首先运用的。陆先生认为研究四字格“会帮助我们认识汉语是怎样的一种语言”。但是陆先生的着眼点在于探讨汉语并立四字格是不是一种构词格,对于四言词组的问题,没有正面涉及。后来,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一文里,讨论到四字格所涉及的单双音节问题。吕先生大大放宽了四字格的范围,不仅讨论到四音节的复合词、成语和熟语,而且把四音节词组(如“大事小事”“新书旧书”)也包括进去了。  相似文献   

20.
论四字语     
吕叔湘先生在他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中指出:“现代汉语里有大量的四字语,这是一种特殊的短语。”其后,《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中也提到了作为一种固定短语的“四字熟语”。其实早在60年代初,吕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双音节问题初探》一文中就有过“四字格”的说法,他说:“四音节优势特别表现在现代汉语这存在着大量的四音节熟语即‘四字格’这一事实上。”①“熟语”即“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由此看来,《问题》中的“四字语”同《初探》中的“四字格”以及《提要冲的“四字熟语”基本上是同一概念,即四音节的持珠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