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木     
那年春天,在我家老屋院墙西角发出一株小树苗来。那时候,我刚刚懂事,还识别不出这是一株什么树。于是,我就找来一些小伙伴辨认,他们也识别不出来。后来,我就拉着父亲去看,问:“这是一株什么树呢?”父亲微笑着说:“这是一株香木。”  相似文献   

2.
天梯     
彭波 《可乐》2008,(1):39-39
读高中时,我家很穷。高考前一年,家里养的猪卖光了,也没能凑齐我上学的费用。父亲坚定地说,再穷也要供我上学。我家在农村,离城区十多里路。父亲一面种地,一面去城区收酒瓶贴补家用,供我上学。父亲非常辛苦,吃得很差,营养跟不上,头发白了许多,脸上皱纹也更多了。不到五十岁,看上去却像六十多岁的老头。一次,父亲来学校给我送钱。看到衣着不整、蓬头垢面的父亲,我自尊心受到莫大伤害,接过钱,丝毫听不进他的叮嘱,敷衍着让父亲赶紧离开。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我家的一个亲戚白某几年前结婚时无房,我父亲就将我家的两间私房借给了他。去年我父亲因病去世,我也由外地调回本市工作。我要求白某还回房子,可是白某却说,我父亲生前已答应将此房赠与给他了,拒不搬迁。我要求白某出示有关证明,但他什么也拿不出来。请问,现在这两间房子的产权应当属谁?  相似文献   

4.
左邻右舍     
赵吉贵 《社区》2005,(16):56-56
与丈夫离婚那年,是我有生以来最晦暗的一年。法院判决时,5岁的儿子判给了丈夫,理由很简单——我刚刚下岗,根本没有能力抚养他。一夜间,我什么也没有了。我不敢回娘家,因为我的事,已经几次惹怒了暴躁而倔强的父亲。父亲当初反对我和那人结婚,我偏偏结了;父亲后来反对我和那人离婚,我硬是离了;父亲反对我争取孩子的抚养权,我虽没争来,但得到前夫的允许,让孩子暂时归我抚养。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父亲用手指着我大骂:“你要是养这个小崽子,就别吃我家的饭!自己还不知道怎么活呢,还带个累赘!”我花150元租了临时的小铁皮房,开起干洗店。铁皮房四…  相似文献   

5.
今年一月份,我的儿子宋旭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我们全家人高兴得燃鞭放炮,喜贴对联,摆宴欢庆。我家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亲都不识字,吃尽了人间苦头。我出生后,父母异口同声地说:“咱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是卖房卖地也要供儿子上学!到我入学年龄,正好长治解放,但还没有实行土改,很多村的小学仍然是旧知识分子统治的私塾。一天上午,母亲给我缝了漂亮的书包,父亲送我去上学。谁知那个私塾先生当着父亲的面什么都没说,可父亲一走,他就翻了脸,把我的书包扔到院里,斜着一双黄眼睛说:“你也想念书,看你家坟里有没有这棵圪针?!”  相似文献   

6.
父亲一生为人忠厚、谦和、坦诚,结交朋友甚多,朋友多故事就多. 那一年,有一位朋友从东北来京办事,由于我家离火车站较近,因此一下火车,就先奔我家,一来顺便探望父亲,二来为了行路办事方便,把行李暂寄我家.那时我们兄弟姊妹六人,父母工资较低,生活十分艰难.父亲是要脸面的人,他总是想方设法热情地接待朋友,略备便餐再加薄酒一杯算是为朋友接风.父亲的朋友也时常带些东北土特产来,正好是我和弟弟妹妹打牙祭的好机会.父亲的朋友来访是我们儿时的一件乐事.那天父亲的朋友办完事已是下午五点多钟,父亲留他吃完饭,他说还要赶火车去南京,父亲说:"既然如此,我也不强留,你把包裹检查一下."只见父亲的朋友乐呵呵地说:"哎呀!大哥,我还信不着你么?"父亲坚持说:"亲是亲财是财,人财两清,免生误会."他不情愿地打开了包裹检查了一下,忽然咂了一下舌,父亲忙问:"少东西了吗?"朋友说:"没少什么……"说完匆匆把包裹重新整理好.父亲送走客人后把我和弟弟妹妹叫到屋内问我们动没动过客人的包裹,我们异口同声地说:"没动过."父亲神情严肃地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咱人穷志可不穷,千万不可做出对不起朋友的事!"  相似文献   

7.
无言的坦白     
父亲在我的心中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主,但是在这天晚上,在别无选择之下不得不与父亲“开战”。我清晰记得当晚当父亲和母亲那“悦耳”的争执声传遍全家时,我开口了,我终于勇敢地吐诉藏在心中多年的心声,狠狠地指责父亲,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他居然无动于衷地吃水果,看着我那毫无价值的泪水说了一句:“你什么也不知道,别再疯言疯  相似文献   

8.
最好的礼物     
5月10日是父亲的婚期。父亲在一个月前到我这里,告诉我,他,就要结婚了。我不知道怎样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惊愕、难过,还有一点愤怒。父亲的眼睛里充满了企盼,我知道他想要什么。可我只是很冷漠地甩甩头,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尽管我很想说:“爸爸,不要,不要……”父亲走时,我没有送他。看着父亲渐渐离我远去,看着他那有点佝偻的背影,我感觉生命在一点点耗尽。我想大声喊,可是喉咙像被卡住了,什么也说不出。强忍住的泪终于溃堤似地将父亲的身影淹没了。我知道10年前母亲在那场车祸中丧生,给父亲的打击很大。那时候尽管我很小,但每次看…  相似文献   

9.
除了写作,你什么都不如我!女儿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次这样冲我说,口气里有一丝不满,也有一丝不屑。那次是因为一件事,我的意见跟她不一样,而且口气里也有些自以为是和压制她的意味。可以说,平常情况下我的态度都是挺好的,都是符合一个好父亲的标准的。但有时候心里毛躁了,觉得自己被冒犯了,也会情不自禁地露出居高临下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我家出新鲜事喽!一直对普通话不感兴趣的爸爸,为了参加一项什么考试,开始学习普通话了。瞧,他拿起书一本正经地读了起来。不知他老人家是怎么读的,翘舌平舌一直在打架,儿化也变得不三不四,逗得我是哧哧直  相似文献   

11.
“从父亲那里,除了得到“爱”,你还获得了什么?读下面的这篇美文,你定能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我小的时候最爱读“小人书”,什么《铁臂阿童木》、《封神榜》,比较严肃的有《第二次握手》,都让人爱不释手。古典四大名著里我最早接触的是《红楼梦》,这本书对我而言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对一些琐碎的生活场景的细节描写也让我读起来津津有味。隐约间,我还读出一种悲凉,当时刚上初中的我通过《红楼梦》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悲凉。后来,反复地读它,越读越觉得有味。在同学的推荐下还找来很多关于《红楼梦》的评论读。后来断断续续地读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惊喜地发现巴尔扎克也能把琐碎的生活场景再现得那么生动,有立体感。整个中学阶段,我课…  相似文献   

13.
高小宝 《社区》2013,(11):31-31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两个人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人是我家的亲戚,是位木匠,在我们那一带名气很响。有一年,我家要做一些家具。把他请了来。父母对他特别尊敬。我颇不以为然地问父亲为什么要那么周到.父亲说:“我敬的是他的人品和本事!”就因为父亲这句话.我暗暗对他多了关注。随着他完工成型的家具越来越多。我开始对他的手艺佩服起来。  相似文献   

14.
胥加山 《山西老年》2009,(11):28-28
15岁那年我考上了一所中专,这本来是一件喜事,然而,却令贫困的父母左右为难,让我就读吧,学费从何而来?本来家中因父亲患病早已债台高筑;不让我去报名吧,村里几年也出不了一个中专生。眼看去省城报名上学  相似文献   

15.
父亲洗澡     
儿子满月那天早上,一阵时断时续的敲门声把我唤醒。门一开,父亲“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后还背着半只米袋,笑呵呵地站在我面前。父亲一到,岳父全家也相继起床,一个个和父亲问好。我带父亲进房看小宝宝。父亲小声地抱歉:“把你丈人家的早觉搅了,早知道你们还在睡,我在街上再遛达几圈。”我连忙安慰父亲:“不碍事。不碍事。”当父亲看到他孙子那张稚嫩红嘟嘟的小脸,两眼笑成了一条缝。午饭一吃完,父亲便提出要回家。我和岳父母再三挽留他住一宿,可他找出种种理由推诿,拎着蛇皮口袋就向外跑。岳母给我下了最后通牒:一定要留…  相似文献   

16.
坚强的母亲     
湘香 《社区》2007,(15)
母亲到我的单位来,问我是否需要些什么,我才想起好久没有去看她老人家了。自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不固定地住在我家或哥哥家,尽管我们都还算孝  相似文献   

17.
读了《关于“的、地,得”和“做、作”》一文(《语文学习》一九八一年第三期),觉得吕叔湘同志的意见非常可取,语文工作者的确应该讨论一下,把这两个语言中长期存在的麻烦问题加以解决。这里我想对吕老的意见作一点补充。吕老说,可以把“的、”和“地”合并,只用一个“的”就行了。这个想法我很赞成。因为诚如吕老所说,区别使用它们没有什么必要,人们不致于因为只用一个“的”而分辨不清定语和状语,或  相似文献   

18.
独木桥     
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木桥。大雪过后,桥上滑溜溜的,小妹过桥时,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掉到河里去了,幸好抢救及时,才没有被淹死。我跟父亲说,这桥太窄了,得赶紧加宽。父亲蹲在桥头仔细瞄了瞄,说:“桥面已经是三根木头,每根都有碗口粗,不算窄了。”我着急地说:“最少要四根木头才行。”  相似文献   

19.
美国国务卿赖斯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带她参观白宫,当参观结束父亲问她有何感想时,赖斯信心十足地说:“将来我要争取在白宫工作……”目标确定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赖斯终于如愿以偿。由于政绩突出,最近民意测验表明,近期美国国内民众要求她2008年参与美国总统竞选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面对这种情况,赖斯头脑非常冷静,她毅然地说:“NO。”赖斯说:“我深知自己擅长什么、想做什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家刘绍棠的名字,在我少年时已是天上的星星。以后每有议论他的场合,每有介绍他的文章,我都专心专神地去听去读,渐渐地便有了不少关于他的想象。而且极得幸于与他同姓一“刘”,似乎在别人对他的赞美之中也夹进了我的一份光彩。 我总疑心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缘份。没想到我能两次拜见了他,且因这同为刘家之后,他还乐呵呵地认我为“侄子”了。最巧合的是他兄妹六人中,与我家的兄妹六人是一样的五男一女,他的二弟和我的二弟都曾在河北大厂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