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若干范畴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文中简称《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范畴,其中最重要的是“总体性”,“物化”和‘阶级意识”。总体性是指总体对部分的优势性;物化指物的世界对人的世界的全面占有,从而使社会单面化、零碎化;阶级意识指一个阶级对自身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即阶级主体意识。这三个范畴密切相关。总体性体现的是全部事实的有机统一性,而物化破坏了人与物,人与社会及其自身的联系,因而破坏了总体性。要返回总体性,必须有阶级意识。卢卡奇这些理论范畴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即批判资本主义反总体性的物化世界,呼唤无产阶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物化”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题之一。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对物化范畴的理解是一个革命主题逐步解构的过程,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支配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是这个过程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卡奇通过对康德、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分析与批评,提出了自己关于主体性问题的观点,只有在历史现实进程中才能解决主客体统一的问题。又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得出了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体现着主客体的同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结构抹杀了人的主体性,要恢复人的主体性首先要借助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只要无产阶级意识到了自己的意识,就能变革现实的实践。诚然卢卡奇有夸大主体性的倾向,他对主体性的关注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4.
卢卡奇在《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 ,论述了物化概念及其伦理内涵 ,它主要表现为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呈现为一种物的属性 ,因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和可计算性 ,这就是所谓的物化现象。物化也指人在自己创造的商品面前顶礼膜拜 ,使自己受制于物 ,表现为商品拜物教。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物化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5.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是在历史哲学语境条件下形成的一套反思性的批判话语,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变革的关系是其话语活动的直接动因,总体性辩证法理论、物化理论和阶级意识理论是这种反思的核心主题,而意识决定历史是其反思的内在理念和逻辑归宿,这一点鲜明地凸现出卢卡奇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和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乔治·卢卡奇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了开创性的作用。在他的代表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运用其特有的总体范畴哲学和物化的观点详细阐述了“阶级意识”这个观点,而对于该观点的认识正是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是以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为标识的。卢卡奇的这一理论在继承马克思的学说、开启西方马克思主义新的研究方向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置于批判性的角度加以理解,即从经济批判、哲学批判和文化批判三重视角,细致地疏理卢卡奇物化理论的逻辑理路,认真挖掘卢卡其物化理论的思想特旨,深入领会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批判性思维方式,以期能够走进卢卡奇理论本身。  相似文献   

8.
“物化”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同时,物化概念又是卢卡奇在对黑格尔、西美尔和韦伯物化-异化思想的吸收与批判的语境中形成的。正是在这样复杂的理论语境中,卢卡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理论。  相似文献   

9.
卢卡奇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理念论以建构自己的阶级意识理论,使阶级意识包含了实践维度。同时他通过对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的分析试图突破黑格尔的思辨领域的束缚,意识到马克思"改造世界"理论路向给他带来的理论视角冲击,并试图通过回到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回到马克思。但事实是卢卡奇在理论架构上采用的仍是黑格尔的结构,对"实践"概念的解读仍然是黑格尔式的。所以,他始终徘徊在黑格尔与马克思之间,无法真正回到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物化意识”是商品成为社会的普遍范畴(即资本主义)的产物,现实生活的物化是“物化意识”产生的生活基础,当代的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是物化意识的外在表达。卢卡奇的物化意识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而且在哲学层面上激活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和当代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培育与锻造在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构架中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其隐匿于经典文本的内在逻辑深层结构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着力发掘阶级意识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内在张力作用,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物化现象对于当下社会的全方位侵袭,无产阶级意识甚至无产阶级主体自身在后马克思主义者视域下业已成为值得怀疑的“伪命题”.而毛泽东将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参加体力劳动,视为拉近与工农群众距离的有效途径,认为通过体力劳动能够切身感受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进而强化对于自身阶级的认同,有助于建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毛泽东关于体力劳动与无产阶级意识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处于低谷与挑战之中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提供了一种多样可能性参照.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标题所突出的毫无疑问是历史概念,这一概念是卢卡奇哲学的中心概念,是他哲学的逻辑基础和起点。卢卡奇从历史的逻辑出发,运用历史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了全新的理解,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不同以往的状态呈现出来。本文姑且对卢卡奇哲学中历史规定的矛盾性予以搁置,仅仅从方法上考察他哲学思维方式上的变革性尝试。  相似文献   

13.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历史与阶级意识》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总体性思想就是书中提出的重要思想。他希望在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获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建立无产阶级意识,从而超越资产阶级科学和资本主义的"物化"。因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所论述的“异化”思想中所包含的多元化的批判维度。“文化批判”所涉指人的生存状态批判的领域向着另一个不同于马克思的横向面拓展,而实质上这种转变包含着一个批判体系的变化。从主体性的角度来审视,表现为物化意识的意识形态化和主体意识的能动性的缺失;从生产方式的层次来看,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的西方马克思的思想家们改变了马克思在异化思想中对生产关系的批判的立足点,从而转向了对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的批判;从异化的领域来看.异化的批判维度主要指向了消费领域当中而不是生产劳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以其物化理论为依据,以辩证法为总体研究方法,以资本主义物化关系为分析蓝本,以唤醒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为扬弃物化的现象图径,是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总体性的辩证法为基本原则,以人本化的思维取向为价值尺度,以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和成熟为扬弃物化的现实途径。这一理论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思想及辩证法思想无疑至关重要,但却也因最终倒向唯心史观而存在重大的理论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