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洁 《现代妇女》2014,(6):142-142
正当防卫是刑法上规定的违法阻却事由之一。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些行为人自认为在进行正当防卫,实际上对侵害事实发生了认识错误而实施的一种不当的防卫行为。这种假想防卫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视具体情况的不同会发生不同的法律后果。本文将从假想防卫的构成及责任承担方面进行具体的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关于正当防卫,1997年3月14日由全国人大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新刑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为: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于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的关系,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防卫过当是由正当防卫转变成的”(以下简称为“转化论”)。然而笔者认为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不是一种转化关系,而是防卫异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鉴洋 《现代妇女》2014,(9):318-318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它是指为了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不得已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不超过明显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它是刑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法律手段。本文通过对正当防卫的目的、意义、概念、条件等法律问题进行评析,论述正当防卫的具体内容,由此而提出关于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内容的规定,对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5.
正当防卫是刑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因此每个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的时候都有权捍卫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对于自招危险与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的攻击的正当防卫的适用,中外刑法理论上有各种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刘勇  曹超  李平 《职业时空》2012,(9):97-98,101
警察类院校有非常有特色的教学内容——警察擒拿格斗。警察擒拿格斗的目的是自我防卫和控制抓获犯罪嫌疑人,它与普通民众的正当防卫行为有许多相似相同的作用与目的,完全可以去除只有警察才能使用部分,而将其余部分用于普通民众的防卫。警察擒拿格斗特色资源进行"去警察化"改造,建设校本大学体育防卫术课程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又能很好地达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需要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当防卫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行为,然而从民法与刑法上分析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首先民法与刑法在处理侵权和犯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次就"正当防卫"的"正当"行为存在不同的限定,由此便出现了正当防卫在民法与刑法中的区别运用。文章围绕正当防卫,分析了其在民法与刑法中的区别运用。  相似文献   

8.
陶子厚 《现代交际》2013,(12):64-65
假定性空间是演剧与观剧两个方面,通过假定和假想共同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的创造。它不是主观臆造,而是艺术旋律的一种反映。我们对假定性空间进行探索和拓展,以求戏剧艺术的外部演出形式更加新颖、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9.
假想伙伴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有研究发现幼儿拥有假想伙伴占41.2%左右。拥有假想伙伴的幼儿集中在5—6岁,这个年龄段无论对于男孩还是女孩都或多或少的把一些玩具或其他物品当作自己的朋友,赋予这些玩偶鲜活的生命,把假想伙伴当作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对假想伙伴的研究在国外研究的较多,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近来主要研究关于假想伙伴对儿童想象力、自我意识、和情绪理解等方面。因此,对假想伙伴的研究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会做,他很可能会在一个地方终老。但这只是一种假想,其实,在现实世界中这种情形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更接近真实世界的情况往往是:张三会栽种水稻,李四会播种小麦,王五写得一手好文章,赵六拥有一副好歌喉,等等。所有这些能劳动、能写字、能演唱的能力,如果用经济学术语说,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1.
既集中分布,又自成体系、风格独具的永定客家土楼与其他建筑相比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功能呢?有人认为,永定客家土楼的功能首先在于防卫,甚至认为永定客家土楼是一种军事防御建筑。对于此说,有人提出质疑:当土楼客家人辗转迁来永定时,居住问题尚未解决,谈何防卫?  相似文献   

12.
<正>原本她只是被一个醉酒的男子误认为自己的女友,可由于她的不冷静,竟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陌生男子把她当成“女友”2006年2月9日,潜伏了5年之久的杀人犯徐春荣终于落入了法网。徐春荣在法庭上一再表示:“我对指控的事实没有异议,但我还是要声明,我当时真的没有杀害她的主观故意……”  相似文献   

13.
卢梭与洛克、霍布斯并称为近代社会契约论三大理论奠基人,但他们对于所谓的原始状态的描述却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同。相比霍布斯来说,卢梭所描述的原始状态与洛克更加相近,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也多次否定了霍布斯的假想。研究《社会契约论》,必须参考作者在出版著作之前完成的此篇论文,而卢梭所假想的原始状态则正是其理论体系的一个基础,因此在参考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卢梭此篇论文的内涵进行再次挖掘,试图通过时间发展的这一线索来重新评析其所假想的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14.
陈轩 《职业》2008,(24)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单位负责人迫使会计人员不执行会计规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我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单位的会计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但一些企业负责人为了维护企业领导形象,甚至有的为了捞取政治资本,掩盖其贪污受贿的罪行,不惜一切代价,向会计人员施压,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调查显示,当前普遍发生的做假问题,大部分会计人员是没有主观故意的,如果他们没有接到授意、指使、强令,那么自己是不会主动造假的.如国内闻名的"银广厦"案、 "蓝田股份"案等等,都是在企业负责人直接指使和策划下造假的.这是当前的普遍现象,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家庭暴力,最高人民法院审判解释作了规定,但值得商榷。本文认为,家庭暴力的法律特征应是:行为人是与被害人共同生活的同一家庭成员,具有家庭性;侵犯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在家庭生活中的平等权利和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具有多层性;非法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或致其家庭成员死亡,具有手段的违法性、多样性和危害后果的不确定性;行为主观上是故意,内容具有复杂性。据此,家庭暴力是指故意非法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或致其家庭成员死亡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电影《不忠》男主角爱德华的遭遇引人深思,究竟他是故意杀人还是过失致人死亡?根据自然时序,从行为到结果,很容易判断其行为为过失致人死亡;而根据规范时序,从结果到行为,又容易认定为是故意杀人。这体现了自然时序和规范时序的对立,在存在较多相似案件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电影《不忠》引发的法律问题;第二部分讲述传统刑法对于犯罪故意的分类;第三部分探寻犯罪故意的新类型,以期解决两种时序对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美国未成年人案件保密性原则在司法实践中比较复杂。基于"双轨制"现实,未成年人身份过错、偏差及轻微犯罪案件通常由少年法院审理;而对于较严重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则会移送至刑事(成人)法院审理。对于后者,因其刑事性质,被移送受审的未成年人将被视为成年人受审,其案件庭审及记录除特殊情形外原则上不予保密。而对于前者,此类案件大体上适用保密性原则。不过随着对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及防卫社会的双向反思,对在少年司法体系内的较严重犯罪案件与虐待、遗弃及照管不良等案件,少年法院保密性原则亦有较大松动。  相似文献   

18.
绑架罪的客观方面有两种情形,一是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二是绑架他人作为人质,前者为勒索型绑架,主观目的为勒索财物,后者为人质型绑架,主观目的为要求第三方作或不作为某种行为,但并不要求该主观目的为非法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事件发生后,马航并未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而是在时隔近7小时之后,才发布第一份新闻稿。对于这一做法,引起公众的强烈不满与疑惑,并且对于救援工作的展开也是不利的。灾难发生后的每一秒钟对于救援工作来说都是异常宝贵的,需要根据受灾情形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全力展开救援。  相似文献   

20.
徐启俊 《职业时空》2009,5(7):132-133
教唆故意是教唆犯的罪过形式,文章从故意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上对教唆故意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教唆故意的构成及分类,并将教唆犯的故意与被教唆者的罪过形式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