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团结一致,争取胜利”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受到全党的拥戴.还在于他善于团结同志.即便是犯了严重错误的人。任弼时便是其中的一个。任弼时从反对毛泽东.经过自我批评.而成为毛泽东的得力战友。他不仅主持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样重要的文件,而且成为中共五人领导核心之一。最为典型的要算是博古。毛泽东取博古而代之,成为中共领袖。博古经过自我批评,心悦诚服地在中共“七大”上发言.拥护毛泽东。  相似文献   

2.
仁悟 《老年世界》2013,(12):4-6
“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的新中国首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的开国大典,能够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中国共产党“一大”的代表仅有毛泽东和董必武。  相似文献   

3.
王香平 《老人世界》2014,(11):18-18
毛泽东:“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毛泽东嗜书如命,以史书为最。早在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书信中分析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执政之所以失败,就是“均系不读历史之故”。他说“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走上革命道路后,毛泽东更是以史书为伴,他一生到底读了多少史书已无从统计。  相似文献   

4.
吴珍 《老年人》2003,(4):38-39
毛泽东有许多国际上的朋友,斯大林被毛泽东称为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亲自赴苏联莫斯科为斯大林70岁祝寿。当天,在斯大林宽敞的办公室,苏共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列成一排欢迎毛泽东。斯大林站在最前面,见毛泽东走进来,笑容可掬地伸出双手,表示热烈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斯大林想了很多很多。他由衷地称赞毛泽东道:“伟大,真伟大!你对中国人民贡献很大,你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我们祝愿你健康!”毛泽东十分尊重斯大林,但并不迷信。过去,斯大林对毛泽东所坚持的中国革命道路,有过疑虑和意见,这一点让…  相似文献   

5.
戴琮魁 《老年人》2005,(2):40-40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在延安得悉张思德牺牲的消息后,把警卫队队长古远兴叫到窑洞里,详细地询问了有关情况。他严肃地说:“前线打仗,免不了要死人;但后方搞生产出事故死人,不应该。”为此,毛泽东作了3点指示:“第一,要把张思德身体洗干净,穿上新衣服,入殓前要派战士给他站岗;第二,买一副棺材,运回延安;第三,要给他开个追悼会,我要参加,还要讲话。”9月8日下午,张思德的追悼会在枣园后院的干河沟上举行。会场上悬挂着毛泽东亲笔写的挽联———“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毛泽东低…  相似文献   

6.
1949年 ,毛泽东提出禁止给党的领导干部祝寿。1953年8月 ,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 ,他再次向全党和高级干部郑重提出“六不”要求 ,其中第一条即为 :“不做寿 ,做寿不会使人长寿 ,主要是把工作做好。”1943年12月26日 ,毛泽东50岁生日 ,延安城内有人准备为毛泽东搞个庆典 ,但毛泽东严辞拒绝。1953年12月26日 ,毛泽东60寿辰。这是花甲之寿 ,毛泽东忘记了。毛泽东的卫士李家骥回忆 :那天 ,卫士们都认为该庆贺庆贺 ,可又怕毛泽东批评 ,商量来商量去 ,最后决定挑选6个鲜桃子放在一个大盘中蒸熟 ,表示“60大寿” ,算是献给老人家的特别寿桃 ;另外晚餐时 ,做了几道家常菜 :木耳炒肉、牛肉炖萝卜、苦瓜炒肉、油菜、雪里蕻、小辣椒、咸鱼。开饭了 ,卫士问毛泽东 :“今天是什么日子?”毛泽东诧异地反问 :“什么日子?”当弄明白是他的60寿辰时 ,马上严肃地说 :“中央已有决定 ,不能祝寿。你们为什么还为我祝寿啊?”李银桥只好解释 :“这是家常便饭 ,不过分。”1960年 ,我国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 ,全国城乡严重缺粮 ,很多地方发生了浮肿病 ,有些省份出现了非正常死亡。毛泽东心情沉重 ,忧心如焚。1...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一生平易近人,曾与各界的不少人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作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和文字学家,深得毛泽东同志的称许。两人常叙话时局、探讨学问。毛泽东每次致函,都亲切地称他“沫若兄”。一九四五年,郭沫若对毛泽东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毅然亲赴陪都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十分敬佩,以“泽东”二字冠首,题一联云: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变旧山河。到了晚年,郭沫若又题赠如下一联:泽及中华,十亿万人民皆波澜;东升红日,五千年瘴气尽收之。联首、联尾分别嵌入毛泽东的名和字,堪体妙…  相似文献   

8.
1964年 4月 10日至 17日,是毛泽东第 32次回湖南。此次回湘,有一段历史鲜为人知,就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在长沙给赫鲁晓夫“祝寿”,高瞻远瞩地写下了 20世纪 60年代中苏两党大论战中一段别致的插曲。   要知详情,先要作点铺垫说明。   20世纪 60年代初,中苏两党的原则分歧愈演愈烈,到 1964年已趋向公开化、白热化。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主席,原来把主要精力用在国际问题上,特别是同苏联赫鲁晓夫的斗争上,后来逐渐把注意力转到了国内的问题上。因此,他觉得中苏两党的论争应该讲点中庸之道,缓和一下。   1964年 3月,毛泽东离开北…  相似文献   

9.
偈觅 《老年世界》2011,(24):34-36
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上及以后都是毛泽东的积极追随者。然而,1930年他刚从苏联回国的时候,却曾与王明等一些自命为“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人一样,认为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王稼祥是在革命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到马列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始从“左”倾转向反“左”倾,并最终在遵义会议上完成这一重大思想转变的。 王稼祥曾经和王明一样,是一名教条主义者。中共早期有一个“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故事,这一说法是中山大学学生余笃叁为了挖苦王明及其追随者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在非洲扩展自己的经济影响和成千上万中国人在非洲做生意当劳工,中国“龙”和非洲“鸵鸟”如何和谐共舞,这在中国公共政治讨论中越来越引人关注。这个讨论很大程度上是补课,因为自1840年以来一直到20世纪末,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主要是西方,说起“出国”和“留学”总是指到发达国家去,“对外开放”指的更是对西方开放。毛泽东时代中国对第三世界一直是“开放”的,但那时到非洲去,从官方到老百姓一般都称为“援外”而不是“出国”。  相似文献   

11.
湘江大败之后,毛泽东马上尖锐地提出:“要讨论失败的原因!”毛泽东再也不能容忍李德的瞎指挥!周恩来赞同毛泽东的意见,只是湘江惨败之后,损兵折将,虽然过了湘江,蒋介石军队尾追甚急,无暇顾得上开会。  相似文献   

12.
贺吉元 《老年人》2003,(5):34-35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美两国关系严重隔绝,美国学者本杰明·施瓦茨却一头扎进故纸堆里研究起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和毛泽东的关系来。各类资料浩如烟海,他仔仔细细翻阅,在1930年第14期的《国际新闻通讯》上,突然发现了共产国际为毛泽东发的讣告。他如获至宝,将全文摘抄了下来。在这则“讣告”中,共产国际以极其沉痛的语气宣告:“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而在福建前线逝世。”讣告不无惋惜地说,“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并指出,“作为国际社…  相似文献   

13.
何立波 《老年人》2008,(4):38-39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名将谱上,开国上将王震以文武双全、能征善战而著称。他总是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成为毛泽东最为欣赏的将领之一。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王震忙于军务,常常蓄着一脸大胡子,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因此都亲切地称他为“胡子”。王震和夫人王季青在战地相识并结合,一生风雨同舟,相濡以沫,  相似文献   

14.
1975年,毛泽东因患白内障,导致双眼视力模糊,几近失明。在专,家会诊之后,时任广安门医院眼科主治医师的唐由之,决定采用“白内障针拨术”来为毛泽东治疗。手术一个小时后,毛泽东蒙着纱布,欣然为唐由之题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相似文献   

15.
王熙章 《当代老年》2009,(10):22-23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被一代艺术大师董希文完美地展现在油画巨作《开国大典》上,成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它震撼着世界,成为新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16.
1928年 ,21岁的瑶族农家子弟江华上了井冈山。从此 ,他跟随毛泽东干革命 ,久经生死考验 ,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毛泽东与江华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最初会见1928年秋天 ,井冈山黄洋界战役激战正酣 ,茶陵县委书记江华突然患病 ,住进了红光医院。10月的一天 ,时任红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专程去医院探望江华 ,嘱咐他好好养病 ,早日重返战斗岗位。临走时 ,毛泽东关切地说 :“你出院后 ,不要回县委了 ,到前委来工作吧。”江华深受感动 ,又一次想起了几个月前与毛泽东见面的情景。那是1928年5月 ,他从安源赴茶…  相似文献   

17.
魏鹏 《当代老年》2006,(6):14-15
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党中央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当时担任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职务的张国焘,依仗人多枪多,向党中央闹独立搞分裂,以河水高涨、草地不能通过等为借口,不但不“北上”,还要求部队备粮“南下”。9月9日下午,前敌总指挥部正在召开干部大会,张国焘密电政委陈昌浩“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并阴谋用武力危害中央。叶剑英看到密电后,佯作上厕所离开会场,出门后飞跑到中央驻地,将电报交给毛泽东,毛泽东即把密电内容写在卷烟纸上。9月10日凌晨,毛泽东、周思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率军委纵队和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脱离了险境。  相似文献   

18.
一度辉煌半生暗淡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张申府是一个独特人物。1893年,他与毛泽东同年出生;1918年,两人同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共事。毛泽东是图书馆见习书记,张申府为图书馆助教,馆长李大钊外出时,张两度主持馆务,是毛泽东的上司;他们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人之一。张申府于1920年8月与李大钊建立北京共产党小组,毛泽东在1921年1月1日新民学会的新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有组党之必要”,后成为长沙共产党小组代表出席中共一大;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们同是“跨党”成员。张申府出任国民党黄埔军校第一任政治部副主任,是最早踏上黄埔岛的中共红色…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怒批陈伯达:“孙权劝曹操当皇帝,小子不怀好意!”曾思玉告诉笔者,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见毛泽东大怒是1970年8月在庐山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以歌颂毛泽东为幌子,大讲天才问题,提出要设国家主席。第二天,华北组在会上散发第六号简报,刊登了陈伯达吹捧林彪,坚持要设国家主席的发言。毛泽东看出林彪的野心,决定拿陈伯达开刀。  相似文献   

20.
1945年8月28日,日本宣布投降13天后,“毛泽东先生来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重庆《大公报》上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