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建省后清政府对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具体论述了建省后清政府对新疆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有益的整合举措,认为其重建和规范了新疆的统治秩序,有力地促进了近代新疆社会的发展进步。但其消极、失败的一面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近二百年的时间里;清政府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和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澳门的经济政策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铁路决策既是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朝野上下议论的焦点,又是求强、求富宗旨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商战”策略在政府决策之中的反映。从1874到1887年,清政府历经近14年才做出铁路的决策,到1906年,清政府基本上对各省修筑铁路请求都予以批准,使铁路利国利民的共识得以充分体现。围绕着铁路的修建问题的讨论,朝野上下还引出了海防和边防运兵、富国利民、与列强争利权等现实的主题,客观上反映了中国人在求强求富道路上艰难曲折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清政府在继承明代有关定制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了富有特色的族田政策体系,通过树立典型、强化宣传等方式倡导建置族田,虽也有废除参与械斗宗族的族田之举,但不否定其倡导的一贯政策;实行旌表、议叙等政策激励族田发展,对族田实行多项不同于一般民田的优待措施;建成了以法律保护为主的多措施并举的族田保护网,为族田的安全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保障。清代族田政策具有鲜明特色,即在积极围绕族田支持的基础上,其政策走向法律化和近代化,义庄、义田地位逐渐提高,清政府支持族田的政策促成了清代族田高潮迭起的持续发展局面,但却给中国传统社会的延续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浅析清政府引进外籍人才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随着新式事业的创办,人才奇缺的现实决定了“借才异域”的必然性.科举考试制度的阻碍导致近代教育发展滞后,从而影响到新式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清政府对新式人才使用不当、鼓励无方,从而影响到新式人才作用的发挥;这些因素导致清政府持续不断地引进外籍人才,以满足新式事业不断推进对新式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期间的汉奸及清政府对策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探讨了鸦片战争中汉奸所从事的种种罪恶活动,以及清政府的对策.文章认为,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对汉奸的对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亦有消极的一面;既有成功之处,亦有失败之处.随着清军在战场上不断失败以及清政府对英态度由抵抗转向妥协,汉奸现象非但未能消除,反而愈演愈烈.事实表明,腐败的清政府所主持的反侵略战争,是无法根除汉奸现象的. 相似文献
8.
晚清中国处于西方条约体系、殖民体系与东亚朝贡体系之间,其对来自西方的现代主权㈨观念的态度,也经历了长期、复杂的转变过程。从单纯的怀疑与排斥态度,到通过主权制度捍卫权益并对之有重新认识,再到以修约为外交手段或目标进而对其适度接受。这种观念上的认知转变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徘徊于“变与不变”的历史选择之中所作出的适应,同时也是对主权制度是否能超越西方文明所作出的正面回答。 相似文献
9.
1903年发生的苏报案激化了朝野矛盾、中外矛盾以及清政府内部强硬派和温和派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纠结在一起,影响了苏报案的进程和处理结果.革命者借助上海租界挑战清政府,为维护政府权威,朝廷一意镇压,下旨严惩.负责处理的官员却各怀心思,导致朝廷旨意执行效率不高.章太炎等人被捕后,清政府又与列强交涉,要求交犯,出于维护既得利益和西方价值,列强以尊重已达成的程序为由拒绝清政府的请求.苏报案的发生和交涉反映出晚清政府应对政治危机的无能. 相似文献
10.
11.
拉卜楞寺作为安多藏区清代中后期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它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清朝"众封多建"的宗教抑制政策,是清政府扶持的结果。这与拉卜楞寺积极拥护中央政府的政治认同有关。尽管如此,出于王朝国家政治安全的考虑,清政府不愿看到拉卜楞寺政教集团发展成为一支难以驾驭的力量,因而与拉卜楞寺快速发展相伴的则是随之而来的抑制政策。但作为具有自身利益追求的政教集团,拉卜楞寺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不触犯王朝国家政治、宗教政策底线的情况下,进行着宗教扩张的反抑制策略。由此,在拉卜楞寺与清政府之间进行着多层次的博弈,表现为拉卜楞寺与清政府不同等级政治层面上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杨庆玲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4,(3):20-24
西藏银币是历史上在藏区及其周边地区流通的银币.它的铸造发行时间并不是很长,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但却留下了一份十分丰富而且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西藏银币从产生到消亡都与西藏地方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进行治理的手段和产物.文章就西藏银币的产生背景和发行流通与西藏银币的历史功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郭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41-44
晚清时期,东沙群岛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军事上的战略枢纽地位,引起了日本对东沙群岛的觊觎,此时东沙群岛的主权问题已经较为明显地凸现出来。晚清政府围绕东沙群岛问题与日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发建设东沙群岛,为维护我国的海洋国土主权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受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国力日衰,民族危机深重。因国内外刺激,为了挽救危机,国人主张实业救国,兴办近代职业教育,以增强国力,抵抗外敌。在多次学习西方技术实践中,清政府起了主导作用,积极制定并颁布近代意义的学制,扶持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使其得以在中国成型,并最终以制度形式加以确立。 相似文献
15.
在整个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国家一直都在利用太平天国所引发的危机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而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也根据局势的变化,对西方国家从战略方针、宗教政策、外交体制等方面作了大规模的调整和让步。 相似文献
16.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欲驶向现代化,作为导航者的领导集团非常关键。然而,自大、愚昧、冷漠、固步自封的清政府,一次又一次失去启动中国早期现代化闸门的机遇。1840年在西方列强枪炮的威逼下,被迫打开国门;然而,清政府统治者不愿牺牲任何自身利益,不但没有经过自身的变革成为现代化的导航人,而且成为早期现代化进程的绊脚石,从而决定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 相似文献
17.
晚清十年,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之下进行的与外交相关的立法,推进了近代中国的外交最高权力划分的法制化进程:谕旨设立的"新政"统汇之区"督办政务处,开始全面参与最高的外交决策,并进而形成了皇权之下的军机处、督办政务处二元外交决策机制;《钦定宪法大纲》则第一次明确的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了皇帝的外交权力范围;《资政院院章》规定了资政院对外交事件的"议决"权,《内阁官制》下的外交行政权表现为皇帝主持下的内阁总理大臣与外务大臣的权力平衡,《弼德院官制》则赋予弼德院对外交事件的顾问权;《十九信条》则最终把外交决策权交给了国会。 相似文献
18.
西方列强对西沙群岛的侵略与晚清政府的主权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西沙群岛的丰富自然资源、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军事上的战略枢纽地位,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觊觎,此时西沙群岛的主权问题已经较为明显地凸现出来。晚清政府围绕西沙群岛主权问题与西方列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西沙群岛的开发建设,以维护我国的海洋国土主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者对清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和论述 ,堪称历久弥新 ,史不绝书。但是有一个导致清朝灭亡的原因却并没有得到应有关注 ,即清朝政府的鼓励留日政策 ,是在意识形态和人员组织两方面推进革命势力形成、发展、壮大的直接契机 ,既是辛亥革命的起点 ,也是导致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虽然腐败和内忧外患是导致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但是清政府始料未及的鼓励赴日留学政策中的“二律背反” ,却不自觉地构建了辛亥革命的基础和自己的墓地 相似文献
20.
丁未黄冈起义尽管历时仅仅数日,然而却暴露出清政府在危机应对方面的种种不足,这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预警机制的缺失.二、社会控制能力弱化.三、对舆论宣传控制不力.四、人事协调能力弱化.总之,面对黄冈起义,清政府在危机应对上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清廷最后走向灭亡,上述因素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