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金才 《日本学刊》2001,(4):96-11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发生的倒幕维新运动 ,一般被认为是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转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变革”。然而 ,关于士农工商各阶层在这场变革运动中的作用问题 ,却存在诸多不同的观点。例如 ,有强调“农民的反封建斗争是推动明治维新的主要动力”者 1 ,有强调“草莽”——下级武士是“倒幕斗争中一支积极的、主体的力量”者 2 ,有强调武士阶级通过自我变革调整完成“政权交替”者3等等 ,而较少重视幕末士农工商诸阶级中惟一可代表日本资产阶级前身的町人阶级的作用 4。本文将对幕末町人的政治态度和反幕斗争及其在“尊王攘夷”…  相似文献   

2.
圣德太子的“神佛儒习合”与日本现代化浙江大学甘峰,俞素美对欧洲人来说,一百多年前还是由武士统治的日本,以及在那个时代产生的传统文化,与现在具有强大工业力的日本是无论如何也联系不起来的。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以往总是强调明治维新的功效,强调欧美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3.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历史的开端 ,也是日本正式走上殖民主义对外扩张道路的始点。毫无疑问 ,在这一重大历史转折时期 ,“西学”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在中外史学界 ,以往大都侧重于对西学在促进日本近代化中的作用给予肯定性评介 ,而对西学在日本推行殖民扩张主义中的恶劣影响 ,则甚少关注。笔者在近年的研究中发现 ,强调“和魂洋才”的日本没有“全盘西化”,不仅表现于对西学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造和运用 ,使日本文化具有所谓“东西合璧”的特色 ,而且表现于在国际政治关系方面没有照搬西方的殖民主义模式 ,并以“亲善”、“同文同种…  相似文献   

4.
张建立 《日本学刊》2006,7(6):131-142
迄今为止的日本国民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两大问题上。关于前者,先行研究多侧重于与欧美国家的比较,而忽略了与在文化渊源上关联很深的亚洲国家的比较,其研究成果对某些人宣扬“日本文化特殊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后者,大多数的先行研究都非常重视从“风土论”即地理环境的角度来探究日本国民性的成因,而从社会历史条件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则略显不足。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加强对日本国民性的前瞻性研究,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化》’一文中曾强调,日本现代化的历程表明,日本在坚持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文化成果,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逐步实现传统自身的完善,建立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冲突·井存融合”的模式,以推进现代化。本文则试图从文化模式的抉择,来探讨“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化”这个总课题。  相似文献   

6.
对日本信息公开法上的知情权的宪法依据,日本法学界认识不一致。一些学者认为宪法第21条规定的“表现的自由”等条款,为知情权的宪法依据,也有学者认为宪法序言中“国民主权”的表述是知情权的依据。信息公开法未使用“知情权”概念,而强调“国民主权”和政府的“说明责任”。国民主权与知情权属不同层次的概念,在法律条文中同时出现并不矛盾。为保护和发展公民权利,“知情权”应当在信息公开法中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7.
傅玉娟 《日本研究》2013,(1):114-120
在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时代,面对如何定位日本文明身份的问题,一些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做出了客观的考察,形成了理性认识.木下杢太郎(1885-1945)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中国时期(1916-1920)则是他形成对日本文明的认识的重要时期.本文旨在通过对木下杢郎的中国时期进行考察,探明木下杢太郎是如何在和过哲郎等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试图强调日本不同于亚洲诸国的优越性,或是强调日本与欧洲的亲缘性之时,以佛像艺术为线索重新确认日本作为东亚文化共同体一员的身份的.  相似文献   

8.
“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是中国国内对日认识的一种重要观点,其发展过程 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国内学术界和媒体中关于“日 本军国主义复活论”的研究和宣传明显增多,这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日两国国内发展 状况有密切关系。中国国内针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的观点,还存在着大量不同的 看法,主要集中在军国主义国家的具体条件、对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制约因素的强调、 对日本国内多元化与右倾化关系的看法等方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反映了中国国 民中存在的一种对日本的不信任感、对日本未来发展的警觉和忧虑,这已经对中日关系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关于上述观点争论的由来、争论焦点及其对中日关系的 影响进行了综合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锁国政策”的功与过———论日本德川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祁颖近代日本腾飞的重要事件是明治维新。导致明治维新的因素有内因与外因两方面,而研究这个问题就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于日本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德川幕府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锁国政策”在当时对外关...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数字经济治理成为全球经济治理博弈的新焦点,而掌握数字经济规则的制定权已然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对此展现出较强的“积极性”。日本将建构全球数字经济治理规则视为外交新任务之一。在数字经济治理问题上,日本主要强调“三化一可”(“自由化”“公开化”“无差别化”“可信任”)的理念性原则,以突显其在规则设计上的“高质量和高标准”特征。在实现路径上,日本在双边或小多边层面构建“数字经济治理同盟”,逐步将自身设想转变为具有约束力的现实规则,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在数字经济领域的能力建设,提升和参与数字经济治理相关的基础性战略辅助。日本希望以数字经济治理议题为切入点,“以小推大”,构建所谓“大国”政治形象,对外彰显“大国”政治影响力,对内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其国内经济结构升级和社会转型创造基础性条件。但囿于国内经济界的意见与设想、日本自身的外交能力与影响力、对数字经济的现实应用,以及全球政治经济博弈格局的嬗变等多方面因素,未来日本数字经济政策取向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右翼”一词修饰、限定“历史观”,把“右翼历史观”作为一种史学思潮来看待,这里的“右翼”并不代表存在于日本社会的政治势力或实体组织。右翼历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否认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这一史学思潮在战后随着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动而时起时伏,制约着日本与中国、韩  相似文献   

12.
去了几次日本,感觉现在日本有一个“热门课题”,即“日本的国际化”问题。在这个课题的背后,实际上是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不满足于日本目前的“经济强国”的地位,而想使不久的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强国”、“军事强国”之类的“世界大国”。当然,由于目前日本宪法的限制,谈论成为“军事强  相似文献   

13.
试析战后日本外交中的实用主义——以ODA政策的演变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外交就其性质而言是“被动反应性”的还是“积极主动性”的,这在学术界是一个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既有助于对战后日本外交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把握今后日本外交的走向,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战后日本外交的一个重要领域——政府开发援助(ODA)政策的分阶段考察,运用史论结合与个案分析的方法,来论证这样一个命题:战后日本外交的最显著特点并不在于它是“被动”还是“主动”,而在于它的实用主义性质。以合理主义、行动主义、机会主义、非意识形态化和商业主义为内涵的实用主义外交为战后…  相似文献   

14.
20年前,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的发表,宣告了两国间战争状态的结束,标志着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在两国关系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经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努力,两国之间的往来极为频繁,两国关系的发展主流是好的、健康的,正可称得七是中日关系史上的又一黄金时代。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在两国关系问题上,也有摩擦和曲折,确实,不令人满意。如果我们从总体上加以考虑,抽象地给以概括,似可称:中国对日本是很“热情”的,而日本对中国是相当“冷静”的;中国对日本是相当“希望”的,日本是很“实际”的;中国对日本是非常“理想”的,而日本对中国是十分“现实”的;中国对日本总是“原则”的,而日本是颇为“具体”的。①两国在处理彼此关系上这种差异从何而来?笔者认为:除了现实环境的原因以外,两国的文化背景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要妥善处理好中日关系,不仅要从现实中  相似文献   

15.
从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朝鲜王朝多次向日本派出通信使团,朝鲜通信使团成员与日本文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与交流,其中又以18世纪最为突出.朝日文人的交流可从“文会”与“文战”两个方面来看.具体来说,朝日文人展开“文会”的目的在于“追求文趣”与“收集资讯”,而对“中华文化”与“自身文化”、“性理学”与“古学”的不同看法,则是双方进行“文战”的诱因.到了18世纪后期,日本文人认同与提高日本文化地位的意识不断高涨,也激发了日本文人与朝鲜文人展开文战的底气.  相似文献   

16.
日本在过去100年间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在海外引起了高度重视。许多外国学者尤其注意促使日本“惊人地”、“奇迹般地”发展的特定因素,如较高的教育水平、生产力水平、有真才实学的政治家、聪明能干的企业家、称职的政府领导人、勤劳的国民等等。有趣的是,对日本的现代化进行夸大的是国外而不是国内。人们由于听惯了日本的“成功故事”,所以对100年前的日本与当今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就不那么感兴趣了。现在大家都承认,发展中国家遭受西方发达国家殖民压迫的长期历史已经使它们的现代化建设更加困难和虚幻。而日本没有遭受殖民压迫的历史。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日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多于其他任何发展中国家。殊不知许多发展中国家目前在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挫折,日本  相似文献   

17.
刘毅 《日本研究》2003,(4):14-22
一、主银行制的界定与存在状态  有关日本“主银行制”的讨论与研究 ,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以往的研究中 ,日本学者在论述日本的金融体制及企业的融资渠道时 ,常常用“核心银行”、“骨干银行”等概念叙述之 ,并没有专门对其特征与功能进行系统的把握与研究。 2 0世纪 90年代后 ,特别是“泡沫经济”崩溃后 ,日本政府进行大规模的金融改革 ,有关现存体制下日本的银企关系及金融业在未来日本经济中的作用等问题 ,引起了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 996年 ,世界银行发表了由青木昌彦和休·帕特里克主持的…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者劳拉·海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人满脑子是别人的经济行为怎样使他们受害,而从不考虑自己的经济行为对他人有何不良后果。这种“受害者情结”,与他们在政治上(特别是战争问题上)的“受害者情结”一脉相承。1 日本人的这种“受害情结”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思想领域中,战后日本文学也表现出了十分浓厚的“受害意识”。  日本战后文学曾出现了大量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对日本发动的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给日本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把日本这样一个侵略他国,给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19.
日本:"单身赴任"缘何有增无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若水 《社会》2001,(4):33-33
所谓“单身赴任”,指的是雇员由于工作所需而被总公司委派到异地短期工作 ,这段时期当然得与娇妻爱子暂时分离。统计显示 ,日本公司企业的雇员在其工作生涯中一般须“单身赴任”2—3次 ,在外地尽“单身赴任”义务的时间累计约达3—4年。尽管异地赴任的情况在许多国家都有 ,但从日语所特有的“单身赴任”这一专用词中所强调的“单身”而言 ,“单身赴任”成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已是不争的事实。值得一提的是 ,过去“单身赴任”者虽然单身在外孤苦伶仃 ,但想到这是在为公司尽义务 ,便也大多心甘情愿地作出牺牲。日本人的这种“克己”精神常…  相似文献   

20.
五、“经济改革论”的否定与肯定 是否应在战后日本实行强制性经济改革,是美国对日占领政策制定者们争论不休的另一个问题。日本派作为一个整体,对在战后日本实行经济改革始终持否定态度,但又因人而异。其实,系统地阐述“经济改革论”的恰恰是日本派的费尔里。他作为远东问题小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