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代议制形式存在的现代民主制经历了从传统的代议民主制到行政集权民主制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以来,代议民主制遭遇到严重的政治危机,网络民主被视为挽救代议制政治危机的一种补救办法.然而,网络民主制只是在某些方面改变了代议民主制的功能和运作方式,部分地取代了代议制民主的功能而不可能成为国家形态层面上的民主制.  相似文献   

2.
张卓明 《浙江学刊》2012,(2):116-120
清末以来西方代议民主思想在中国逐渐得到传播和接受,这个过程是与中国士人寻求摆脱落后与危机,寻求独立与富强的国家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当代议民主思想在政治实践中遭遇挫折,民族危机和国家落后的面貌依旧时,一批知识分子试图改造和超越代议民主,由此催生出了无政府主义、直接民权论、平民主义等民主思潮,这些思潮促使代议民主思想走向衰弱,客观上也为人民民主思想的兴起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发展中国家社会与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国家在建立了民族国家或刚刚独立以后,面临着社会与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问题。战略选择中有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即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政府体制。民族国家建立以后的社会和政治发展目标是由思想解放、经济增长、政府能力、政治稳定、公平分配、公民政治参与组成的目标体系;而可供选择的政府体制有民众主义的、传统主义的、集权主义的、集权技治主义的、集权与民主相结合的和共产党领导的政府体制。一个刚刚独立的民族国家对发展目标的选择,首先是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和政府能力的提高,其次是社会公平,最后是公民政治参与。与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相适应,在政府体制选择中首先是选择集权主义的政府体制,以后依次是集权技治主义的政府体制、集权与民主相结合的政府体制、民众主义的政府体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需要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最高目标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本特征依照基础、过程、结果三种分析方法,可以分别表述为“公有经济”、“民主经济”、“公正经济”三个层次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5.
余华 《浙江学刊》2015,(2):135-139
追求为着"人的解放"的真实公共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旨趣。马克思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出发,从人类历史生存实践的深层根源,揭示了人本质上是类存在物,公共性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方式,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即是人类实践公共性累积的成果,也是人类公共性发展的根本内涵与指向。与近现代政治思想家不同,马克思、恩格斯突破了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认为国家(广义的政府)并不必然代表"公共性",国家虽然是应社会公共性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名义上的"公共性",但在存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国家的"公共性"是"虚假的",其实质上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只有"消灭"阶级和国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能达致体现真实公共性的"人类化社会"。  相似文献   

6.
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基层群众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现代化中的基层群众自治 (包括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 ) ,它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是中国群众性政治民主化的起点。其主要功能是 :为民主政治建设积累经验 ,创造社会条件 ,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突破口不是基层群众自治 ,而是城市市民社会的自治。东南沿海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将最先走向市民社会自治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概述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发展的构想,认为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中,政治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作者看来,马克思的构想是:政治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并成为其推动力量,担当起组织新社会的职能。政治发展的总目标是不断完善和丰富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通过有效机制将有关职能返还给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课题是要形成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权威机制。政治发展应当奉行经济原则,将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社会发展,而非消耗在政治和行政运转本身。政治发展应当尽可能地发展社会自治和群众自治,扩大基本民主。政治发展应当保证民族和社会的一体化,把一体化建立在新型的有效机制上。  相似文献   

8.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当代"代议民主"的困顿,产生了参与民主理论,提供了公民大众民主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与机会.公民政治参与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表达了社会对公民主体身份的尊重,有助于优化政府决策、改善官民关系.当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领域不断扩大,形式多样,取得不小成绩,但是也面临多种挑战.应该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扩大公民对基层政治的有序参与.  相似文献   

9.
刘杰  吴鹏 《探求》2006,(Z1):63
一、把发展居民自治作为整合社区资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居民自治是城市基层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政权一直致力的政治目标.居民自治是指居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拥有一定自主权和自决权,依法解决自己的事情,特别是处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居民自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构建和谐社区是居民自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居民自治又是以和谐社区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架构下的中国乡村政治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宝成 《探求》2001,(3):74-76
20多年村民自治的实践,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政治民主、政治稳定、政治制度化等,笔者拟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村民自治对于中国乡村政治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乡村杜会的政治制度化已初显 端倪 政治制度化是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指政治组织、政治运作和政治程序获取价值和稳定的过程。对于中国的乡村社会来说,乡村社会的政治制度化就是指将乡村政治权力的产生和运作置于相关的制度规范的约束之下。中国村民自治已经从初始时期的自发自治状态发晚到今天的具有一定制度化的初级阶段水…  相似文献   

11.
▲政治体制改革应当从国情出发,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出发,以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为参照系,以人类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为参照系,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整体上加以把握,从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权机构上进行整体构思,并在清晰的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全面而系统地改,坚决而有秩序地改。▲政治体制改革是要建立富有活力、效率、积极性的体制,其目标是:给体制以活力,给管理以效能,给人民以切实的民主,给竞争以平等的起点,建立一个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透视、分析和批判形成的资本主义国家理论,从注重文化层面的激进政治斗争,逐渐走向承认自由民主制,并且力求在自由民主制的框架内拓展社会民主,这些成果虽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但也从多角度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相似文献   

13.
协商民主对宪政主义的贡献:理论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代西方民主理论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主张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理性对话、辩论、审议和协商等方式来参与公共生活,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保证公民自治和真实民主的实现,从而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宪政主义是当代国家治理的基本途径,但在当下的发展中,遭遇了来自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普遍的不平等和文化多元主义等各方面的挑战,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实践为宪政主义摆脱困境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智识贡献:整合宪法原则,为人民主权和人权原则的同源性辩护;平衡宪法关系,顺畅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沟通;补强宪政制度,修正和发展以选举为中心的代议民主.  相似文献   

14.
国家     
“国家”作为涉及社会政治组织的概念,较普遍的用法是指政治上组织起来的人们的团体;较特殊的用法是指政治制度。现代的政治理论家们,一般都把国家定义为一个特殊的联合形式(周密地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它通过其目的以及贯彻那些目的的方法,通过其领土、主权,把自己区别于其他联合体。国家的首要目标是通过暴力所支持的法律体系来保持秩序和安全。国家权力的行使局限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而在这一范围内,国家拥有最高的权力。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公有制尽管已经建立多年,但始终未达到预期效果。实践中的主要矛盾是财产关系的非明晰性、劳动的非自主性、利益关系的模糊性和生产活动的超计划性。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既要保持公有制的框架,又要体现劳动者的自主利益,既要消灭剥削和实现平等,又要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促进经济效率。达到两种目标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就是公有制民主,即在公有制经济中“重建个人所有制”,建立劳动者的“自由人联合体”。本文还提出了公有制民主的理论目标模式,实现公有制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乔耀章 《阅江学刊》2013,5(2):142-143
民主理论源于民主实践。民主理论既随着民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民主理论又能动地反作用于民主实践。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无疑是当今政治学界有关政治民主化理论问题的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协商民主是西方社会利益分化和社会阶层结构激烈变动的产物,主张通过政治多元主体间的协商互动,能有效弥补选举民主或代议民主在多元化价值前提下难以达成一致的事实,从而为加强公民和团体与政府间的对话与合作,建立社会对公共利益的道德和责任,消除社会分歧,推进政治共识,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府的合法性来源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最突出的现象之一,就是亚非拉各民族赢得国家独立,进而追寻现代化目标。一些国家的成功鼓舞了人们的信心,而一些国家则陷于停滞不前,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日益扩大,总结经验教训非常必要。它们面临着不同的初始条件,无法选择起点,但因地制宜方能扬长避短。本文认为,经济发展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行正确的战略和政策,至关重要;政治现代化是社会稳定与变革的保证,其内涵远超出“民主”与“专制”之争;文化建设不仅成为现代化的精神支柱,而且给成功后的民族以指引;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前景取决于对今日发展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8.
金重远 《学习与探索》2005,11(4):127-138
1948年,南斯拉夫共产党人为捍卫民族独立和维护马列主义的纯洁性,不顾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毅然与“斯大林模式”决裂,走上自治社会主义的道路。他们主张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有关国家消亡的理论,通过建立工人委员会、公社、自治利益共同体、代表团制和联合劳动组织等各种形式对社会实行广泛的自治,发展了经济,活跃了政治生活。由于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尤其是复杂的民族关系,使自治社会主义在实践的过程中遭受不少挫折,并以南联邦的解体而宣告结束。南斯拉夫共产党人的这一创举是对社会主义模式的一种探索,在国际共运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中德两国的政治文化拥有不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德国的政治文化建立在西方民主制度的基础之上,以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基本价值观为其核心,主要包括民主、自由、人权等,强调个人主义。二战以后德国政治文化强调民主制,民主制得到广泛认同,国民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并积极表述个人的诉求,是德国日耳曼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中国政治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主义价值和观念,其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公民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中德两国都重视民主制度的建立,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和平,但是各国当代政治文化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不同、对民主制度的推广、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不同,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两国的文化差异与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0.
政治不稳定是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民族国家形成前是一个异质性极大的“多极社会”,因而就与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立前的分裂状态存在极大的差别。因此,用所谓多元的民主政治不能实现发展中国家建立民族国家的任务,也不能克服这些国家的政治不稳定现象。但用专制政治也同样不能奏效。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走出“专制一民主”情结,针对“多极社会”的实际而采取诸多有效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