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集传》作为一部训诂著作,其中运用大量的训诂术语。本文通过分析对"某音某"这种直音方法的分析,发现它不仅可以注音,还兼有以音辨义、指明假借等作用。并简要分析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范晔《后汉书·文苑传》较早提出王逸撰《楚辞章句》的说法,此后学者撰述引用而无疑.但《隋志》等目录并未见"王逸《楚辞章句》"之所载;而汉魏晋南北朝时人称引《楚辞》时也无一例外皆不见称引王逸《楚辞章句》.而据李善《文选注》以及其同时代人著作来看,其所称引皆谓"王逸《楚辞注》"而已.且据《文选注》称引其它《章句》如薛君《韩诗章句》、蔡邕《月令章句》等著,以及其言《章句》与"王逸《楚辞注》"等并列而皆不言《楚辞章句》等作法来看,李善等所见王逸《楚辞》著作之书名实为《楚辞注》而非《楚辞章句》.且其著述始为人知当大致在范晔之世,而其初步与广泛流传则当裴骃与顾野王之时,至于唐初方取得权威之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史研究中,注释语言因其特殊的功能和性质而越来越受关注。作为注释语言,首先要求它能被同时代的人读懂,因而与各类文献典籍语言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注释语言是最接近当时语言的真实面貌的。其次文献典籍中需要作注的往往是那些在当时已较难理解的词,因此我们在注释语言与被注语言的比较中往往可以窥见语言变化的脉络。成书于东汉中叶的王逸《楚辞章句》是现存《楚辞》注本中最古的一部,同时也是今天可以见到的最完整而且时代最早的章句体训诂著作。它总体上由三个板块构成,即解题、分章析句和后叙。解题部分文词简练,内…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些古书,当古代训诂家给它们逐篇作注时,由于简牍繁重,分别成卷,在每个篇名之后增加了代表其所采用的训诂体式名称的相同的字眼,变原题为训诂篇题。这样,便造成了古书篇题增字的现象。如东汉王逸所注《楚辞》,篇题有《天问章句》、《远游章句》等,《天问》、《远游》是《楚辞》原先的篇名,“章句”二字是王逸逐篇作注时分别增加的,表示他对《楚辞》是采用章句体进行注解的。再如东汉末年高诱注《淮南子》,在原来的每个篇名之后增加了一个“训”字,将原题《原道》、《真》等变为《原道训》、《真训》等,表示他的注文属于训体。这类…  相似文献   

5.
朱熹《大学章句》与《经筵讲义》均是对《大学》的经典诠释之作,但因教育对象不同,导致了两者在诠释目的、诠释体例、诠释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大学章句》是书生之学,故而采取了传统章句体,通过章句训诂引导学者,进而阐发义理,思想简明扼要,语言典雅规范;《经筵讲义》是帝王之学,故而采用了新兴讲义体,虽然也讲训诂,但是特别重视义理阐发,以鲜明的观点、通达的语言感格君心。宋代帝王之学的兴起,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经典诠释形态从章句之学向义理之学的学术转型,是经学由汉学向宋学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两汉文献中的经籍传注——《两汉全书》编纂杂识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部两汉文献中,为前代或当世古籍所作的各种“传”、“注”、“解”、“说” 、“笺”、“诂训”、“章句”等,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经籍传注是基于对一定专书整体考察而作出的系统注解,与此前散见的训诂资料有所不同,已具有一定的学术个性,是一批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们的应时产生,是经学繁盛的直接结果,也反映了经学发展对一般古籍研究的影响,以及经学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汉代社会之多元文化的发展。《孟子章句》与《楚辞章句》是一直为后世所重的两种章句体传注,前者推崇孟子、后者赞颂屈原,曾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朱骏声字丰芑,号允倩,江苏吴县人。他是清代著名文字学家,著有《说文通训定声》和《小尔雅约注》等训诂之书,对《说文》的转注、假借之旨,阐述颇精,贡献卓著,他的《离骚补注》一卷,正是在赫赫有名的(卓乞)嘉学风影响之下,运用他的训诂专长,来补注王逸《楚辞章句》的成功之作。综观全书,确有驳前人之失,发前人未发的独到见解,颇有创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东汉王逸可说是《楚辞》功臣。他所著《楚辞章句》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最完备的《楚辞》注本,在《楚辞》研究史上占有杰出地位。援据核博,考证详审,名物训诂,条分句析,可说探古人之珠囊,为来学之金镜。后世注《楚辞》者无不承其余泽,享  相似文献   

9.
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不仅是东汉唯一一部完璧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孟子>注本,也是研究汉代孟子学的唯一可靠的材料,它在孟子的研究史上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作为一部两汉章句之学的代表著作,<孟子章句>呈现出独特的训诂特征,所以又有着很高的训诂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唐玄宗不仅是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同时也致力于国学典籍的研读。玄宗亲笔注《孝经》,不仅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训诂学的学术进程。通过对唐玄宗训诂用语整理和分析,归纳出玄宗注《孝经》的训诂特点,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唐朝的训诂风貌。  相似文献   

11.
唐玄宗不仅是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同时也致力于国学典籍的研读。玄宗亲笔注《孝经》,不仅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训诂学的学术进程。通过对唐玄宗训诂用语整理和分析,归纳出玄宗注《孝经》的训诂特点,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唐朝的训诂风貌。  相似文献   

12.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平生重视对儒家经籍、元典的解读,以“经义”释己见,认为通过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将“经学”形式与理学内容相结合,不仅能重构一个完备的儒家“道统”体系,在儒、释、道三教斗争中,与异教相抗衡:同时在依经明理中,通过“圣学”形式,给自己思想披上经典外衣,更便于合法化地为大众接受。因此,朱熹一生,在构建理学体系的同时,还不断地从事对五经六典的解读、训诂、释义,其涉猎范围之广,几乎遍及诸经。他的理学思想大都通过对经籍的释义而阐发,尤其是对《四书》的解释,几乎毕其半生精力。所以,《宋史》称道朱熹:“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尽其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朱熹一生著述颇丰,所著书有:《易本义》、《易学启蒙》、《诗集传》、《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大学或问》、《中庸或问》、《论语孟子集注》、《太极图·通书》、《西铭解义》、《楚辞集注》、《楚辞辩证》、《韩文考异》等;所编次书有:《论孟集义》、《孟子指要》、《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  相似文献   

13.
颜师古的“合韵”和他的古音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颜师古(581—645),名籀,字师古,长安人,是南齐黄门侍郎、著名的语音学家、《切韵》的讨论者之一颜之推的孙子,新旧唐书都有传。《旧唐书》他说“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尤精古训,善属文。”其流传至今的著作有《汉书注》、《匡谬正俗》和《急就章注》。颜师古是唐初继陆德明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语文学家。他不但在文字、训诂、史地等方面有深刻的研究和巨大的成就,而且在古音学方面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遗憾的  相似文献   

14.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年十八登进士第,授泉州同安主簿。孝宗时历任枢密院编修官、知南康军、提点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光宗时,任江东转运副使,知漳州、潭州;宁宗时任焕章阁待制、侍讲。庆元六年(1200)病死。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称徽国公。朱熹一生在学术等方面颇有建树,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他的理学思想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以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书。大量材料表明,朱熹不仅是一位著名学者,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出版家和版本学家。  相似文献   

15.
作为《诗经》宋学代表作,《诗集传》对《毛诗序》多有批判,解诗特点之一是重视诗歌文学特色,试图从文本出发寻求诗之本义,相较汉儒之训诂繁琐、牵强附会具有进步意义。但对二南的解读皆不出《毛诗序》窠臼,原因是二南在《诗经》中占有重要地位,二南解诗集中反映了朱熹的理学思想,《诗集传》也是对先秦诗经学的回归。由于南宋的理学背景及朱熹的多重身份,《诗集传》在解诗中又有内部矛盾性。  相似文献   

16.
张舜徽小学功底深厚,于《说文》学有皇皇巨著《说文解字约注》,而关于雅学、声韵的研究却分散于其经史子集四部著作之中。通过对其20余部著作的研读,可发现张舜徽对雅学理论的建树:关于撰写时代和撰人问题,他认为《尔雅》是汉初经师经生们对古代传注的总汇,并非出自周公之手;关于性质问题,他认为《尔雅》是"汇集群经传注中训诂名物分类纂录而成"的,是我国最早的类书;关于分篇问题,他认为《尔雅》中有《叙》篇,此《叙》篇在《汉志》20篇之中,是传《尔雅》学者所为;关于邵晋涵《尔雅正义》和郝懿行《尔雅义疏》的得失问题,他总体上是尊邵抑郝。此外,张舜徽还提出了今后雅学发展规划,指明了雅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正>《广雅疏证》乃清代朴学大师王念孙依托《广雅》一书以述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的集大成之作,堪称传统小学著作之典范。段玉裁《〈广雅疏证〉·序》誉之为:"怀祖氏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互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矣。假《广雅》以证其所得,其注之精粹,再有子云,必能知之。敢以是质于怀祖氏,并质诸天下后世言小学者。"在疏证《广雅》的训诂实践中,王氏父子博考群籍,触类旁通,不仅整体上融会贯通《广雅》全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语言学在“文字”“音韵”“训诂”之外,应该再立“语法”这个部门。笔者这样主张,是因为笔者初步肯定中国古代有语法学。笔者这样肯定,是由于笔者认识到并发现了历代注释书,尤其是两汉注释书如《诗经诂训传》《诗经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孟子章句》《楚辞章句》《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中有丰富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语法分析材料,这样,笔者认为中国语法学产生于汉代。又经笔者较为仔细考察,发现《春秋公羊传》(下称《公羊传》)解说“春秋书法”(又名“春秋笔法”)中巳表现出对语句的语法结构分析。《公羊传》的传授与成书年代已有定论,无疑早于包括西汉毛亨《诗经诂训传》在内的汉代注释书。因此,似可作  相似文献   

19.
《尔雅》是我国出现较早的语言学著作,也是儒家十三部重要经典之一.从汉武帝时起,就有犍为文学为之注释,学者治经,更是征引不断,《尔雅》几为显学,正如清代雅学研究专家邵晋涵《尔雅正义》序所称:"传《尔雅》者,汉初诸儒授受不绝,故贾(谊)、董(仲舒)之书训释经文,悉符《雅》义.至于太史公受《尚书》于孔安国,其为《本纪》《世家》,征引《尚书》者,辄以训诂之字阐释经义,悉依于《尔雅》."汉末魏晋六朝时期,雅学兴盛,樊光、李巡、孙炎等注释研究《尔雅》之作多达20余部,应劭、服虔、如淳、臣瓒、邓展、苏林、张揖、文颖等学者训诂之作也是广引《尔雅》及旧注.然而这些著作大多亡佚不存,我们今天只能从唐人正义、史书注释、类书征引中略知一二.而这些散逸在群书训诂中的经、注,成为后世雅学辑佚、注释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成为雅学文献校勘、版本刊刻重要的佐证和参考资料.自唐开成石经刊刻《尔雅》白文、五代板刻《尔雅》经注以后,两宋雅书刊刻逐渐增多,成为元明清各系雅书之祖本.至清代,雅学文献辑佚、校勘、刻印成为雅学文献整理研究的主要方面,产生了大量辑佚体、校勘体雅书.对这些雅书从文献学角度进行研究和总结,不仅能为雅学史、雅学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而且对促进雅学研究的深入展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书经集传》是蔡沈对《尚书》所作的注释。受宋代语言学变革的影响,蔡沈在其师朱熹经典诠 释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吸取汉唐训诂学与宋代义理学之长,继承了朱熹说《书》的基本体例和宗旨,疑古创 新、融会贯通,在训诂实践上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是《尚书》古注中影响最大的注本,在《尚书》学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训诂学价值。其训诂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训诂内容丰富,训诂方法多样,释义方式科学, 择善存异、不主一家,将汉唐训诂之学与宋代义理之学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