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当前文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刘健 《社会福利》2009,(5):18-19
积极倡导 广泛动员 慈善事业成绩斐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慈善事业不仅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也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3.
时绍祥  王克明 《探求》2010,(1):36-38,68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实质,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党在社会各阶层的思想领导。要牢牢掌握党在思想战线的领导权,使包括本阶级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从心底里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4.
分析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大致可以有三个维度,分别是社会存在、发展维度;社会发展规律维度以及人的需要维度。人民群众是实践创造的主体,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物质承担者和决定者,实际创造者和推动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人民群众是价值的创造主体,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必然结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价值创造的本质和源泉。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3):10-12
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关键举措,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必须充分认清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和支持者,改革理论、政策的制定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坚持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完善改革的动力机制,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6.
2012年3月,全国备受关注的"两会"在北京开幕。作为建言献策最好渠道的提案,今年除了数量超越历届外,所提建议更加具有针对性、可行性更强。它始终把关系国计民生的内容放在首位,更加关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关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在海洋大发展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7.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的一个重大原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的要求,是时代潮流发展的要求,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要求。因此,一定要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一定要把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与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确实营造出一个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要用长效机制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激情和智慧,以制度创新来维护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其利益。一个国家要富强,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要更好地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更好地、无拘无束地发明、创造和创新。必须要始终一贯地坚持自主创新。其实时代的最新潮流,就是人民群众的创新潮流。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的和不竭的动力源泉。在新世纪,为什么要更好地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如何更好地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有着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特殊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在全球经济、科技、信息化发展十分迅猛、综合国力的较量及其整个国际竞争力发展白热化的形势下,特别是在我国进行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工程的进程中,社会各界,尤其是理论学术界,充分认识、深入讨论如何更好地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如何更好地带头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并成为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光辉典范,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6,(9):17-20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基层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下,如何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除了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关注民生和社会建设、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以外,还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引领人、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的特殊功能,调动起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以更大的热情广泛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  相似文献   

9.
喻兴龙 《社科纵横》2005,20(4):122-123
近年来,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引发争议日益增多,争议引发高校被诉的情形也频繁发生,成为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分析了高等学校引发争议的内在原因,提出了发展高等教育期望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世波 《学术交流》2006,(12):46-48
前苏联共产党在执政期间脱离群众,政治、经济政策失误,党的作风存在严重问题,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最终丧失了执政地位。而中国共产党执政成功,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到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始终坚持人民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敢于承认执政错误的勇气和改正错误的决心,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1.
温淑春 《社科纵横》2007,22(12):130-13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宣传和动员的创新模式,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从舆情研究的角度看,宣传和动员具有舆情疏导的功能,尤其是以关注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着眼点,以积极激励和正面引导为手段,以营造积极参与的政治文化为途径的宣传和动员,能够激发广大居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和支持,促进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关系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2.
李抒望 《创新》2010,4(1):92-94
所谓党的执政能力,其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一切能力,都是为人民执政;一切能力,都要为人民执政。归根到底,党的执政能力要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中来,要在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实践中历练,要在严酷的反腐败斗争中提升,最终还要由人民群众来断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过程艰苦。  相似文献   

13.
也谈依法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行政是指政府机关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各种政府行为。它既体现了政府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也是一种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各方面事务实施管理而产生的公务行为。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依法行政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试结合广东的情况和自己的工作实际,对这一问题谈些粗浅的意见。一、当前行政失范、执法不严的主客观原因分析近年来,各地越来越重视依法行政,充分运用地方立法权,正在加快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井加强了执法监督的力度。这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发展经济,增创新优势…  相似文献   

14.
民生问题无小事,关注民生是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抓住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关于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育和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的话语体系,其现实起点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介入视野、进程把握和效果评价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起点应该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科学阐释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增强人民群众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思想是对邓小平人民至上思想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至上的思想贯彻其理论体系始终.他认为,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每个党员的最高行为准则;人民群众是我们一切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人民群众是我们事业最宝贵的力量源泉.邓小平人民至上的思想为我们党成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林识音  邓珊 《创新》2009,3(5):81-84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揭示了“两型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解决了“两型社会’’建设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使得“两型社会”建设有了深厚的人文依据和理论支撑。以群众史观为指导,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必将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汪文甫 《探求》2011,(6):36-42
本文阐述了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含义及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运用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原理"观察领导核心与人民群众两大社会有机体的关系,提出了社会引力定理,指出:一方面,领导核心与人民群众的质数越高,则社会引力越大;社会引力同领导核心与人民群众的质数的乘积成正比。另一方面,领导与群众的距离越小,社会引力就越大;领导与群众的距离小到"接近零",则社会引力就趋近"无穷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普及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改进学风,采取人民群众愿意接受的方式、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20.
陈祎鸿 《社科纵横》2011,26(5):49-50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其就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为社会所关注,尤其是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再次遭遇寒流。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成因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