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虹 《今日南国》2008,(14):17-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来宾市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为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村建设人才,解决建设新农村一个重大瓶颈问题,扎实推进来宾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7年1月以来,来宾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人才工程”。该工程实施一年多来,广大新农村建设人才对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以及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来宾市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为彻底改变该地区农村的落后面貌应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本文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行探索,以给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提供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3.
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培训机制等是解决农民失地问题的几项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内涵的确立以及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全面展开,始于"一号文件"的发布.梳理10部"一号文件"的发展脉络,发现其呈现出规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文件形式的逐步规范化、发布主体的逐渐法定化、文件内容的逐渐明确化、相关制度的渐趋法治化等特征.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商品经济与市场体制的推行、村民自治的实现等内容集中体现了"一号文件"作为根本政策与作为根本法的宪法相辅相成的发展."一号文件"的政策形式对于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而言具有适宜性和现实可行性.因此应从法学角度对社会关系调整起着重大作用的政策予以关注,全方位地考察我国的法治进程,进而推进立法政策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5.
略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结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实施结构的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说明了新农村建设参与者——政府、地方精英和农民的角色特征,并试图从这些参与者之间的角色结构、它们之间的行动结构的角度去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可能模式。文章试图指出,这些参与者们以往共同活动的经验形成了它们的性情结构系统,并会影响他们后来的合作实践。文章分析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几种可能的合作模式,指出参与—协作是可选择的模式,重要的是把农民看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榆林市的经济进入“跨越式”的发展阶段。但要使各行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榆林,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应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前的重大课题,我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湖州模式"立足于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首创精神和基本权利,重视社会力量,形成政府、社会、企业三者之间互补合作的良好格局,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全新发展思路,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借鉴"湖州模式"建设经验,本文提出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应加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坚持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诸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立足农村实际作出的重大选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必须科学规划,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遵循其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好相关关系,提供有效保障,才能扎实稳步地推进。  相似文献   

9.
国外典型农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世纪最重要的国策之一.美国的大农业模式、日本的高效农业模式和韩国的行政运动发展模式都是在探索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成功方式,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搞社会主义,在农民占多数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广大农村,必须发展集体经济、走合作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发展集体经济,坚持集体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道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农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的广大农村,没有集体经济的家庭承包经营,只能是“农户小规模经营”,实质上是小农个体经济。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小农个体经济是没有出路的。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如何保障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则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问题.政府对农地的征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给新农村建设造成了障碍,因此,务必尽快推行征地制度改革和失地农民补偿制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政治化的决策只能为其提供发展的契机,却难以为其提供持续而规范的保障.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法律改革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全面修改现有法律制度中不利于"三农"的法律规则,把"三农"植入一个新的法治环境之中,农村、农业、农民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实践“一村两制”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成效,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民生活殷实,村风文明。今后应继续实践,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社会事业,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结合投融资学一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的产品性质及其投资需求特点,本文探讨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在不同阶段的投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农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教育观念上仍受到旧时代的影响,农村各级学校的办学物质条件普遍较差,农村教育一直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对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儿童的基础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着重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二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四是我国加入WTO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好几个关系:一是增加当前收入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关系;二是民主管理和社会和谐的关系;三是农村、农民的“硬件”和“软件”关系。雨花台区结合自身实际,以三项工程处理上述关系,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上金贝村、茶岗村和黎前村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他们的建设模式,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1)贯彻落实国家民族政策,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措施;(2)发展规划先行;(3)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自我发展能力;(4)走渐进式发展道路;(5)科技助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6)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7)民族旅游带动型的建设模式要突出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村论"、"试点论"、"速成论"、"局部论"、"政府论"等诸多论调都有失偏颇,亟待纠正。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防止理论和行动上的偏差,是一项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目前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山东省做出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寿光模式、诸城模式、希森模式、城阳模式和南张楼村模式.它们虽然各有特点,具有不同的适应性,但其中共同的经验性做法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