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奈格里基于工人主义和自主主义的理论传统,以政治性—主体性的逻辑构架,从历史理论的客观主义范式回归革命主体性话语,从结构转向主体。由此,他将列宁思想的发展史重组为工人阶级不断摆脱外在的政治调解和组织模式进而获取自身充足性和自主性的主体性生产过程,并以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后福特制"转型为现实基础,把列宁思想当代化地塑造为建基于新革命主体性模式的生产和共产主义解放规划的激进政治。从本质上看,这种重构逻辑试图走出纯粹结构层面的客观历史分析,使阶级关系彻底摆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必然性模式,恢复阶级斗争在历史运行中的中心地位,但因过度简化社会转型的动力机制和过分偏执于革命主体性视域,不可避免地摇摆在唯物主义与唯意志论之间,并带有强烈的审美乌托邦和相对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
阶级范畴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假设。作为逻辑起点的阶级概念贯穿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学说,因而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虽然在马克思之前,资产阶级历史学家阐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各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但他们并未将阶级概念作为政治哲学的基点,更不可能将此概念作为终身的实践指南。阶级概念是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关键。抽掉阶级概念,整个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体系就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3.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革命斗争最根本的思想武器人类社会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阶级产生、发展、更替和灭亡的历史过程;科学地阐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无产阶级的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论证了阶级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阐明了无产阶级在为完成自己历史使命过程中所必须采取的斗争形式和方法,以及革命理论、革命政权、无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是关于历史发展的哲学,历史发展的双重动力是阶级革命与生产力发展.当马克思哲学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与发展”两大视域应运而生.随着时代背景发生变换,马克思主义哲学两大视域实现了从革命到发展的现实转换.  相似文献   

5.
(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1852年,马克思在致魏德迈的信中写道:“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后来,马克思更进一步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改。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进而实现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这是历史的必然。理论上恩格斯总是积极配合丰富马克思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告别阶级”理论的要义,旨在依凭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阶级斗争形式上出现的新变化,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开辟非阶级、非革命的理论空间;其政治图谋在于强调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的基本原理已然失效,唯有用后政治理论予以强力补充才能实现某种层次上的跃迁。然而,由于它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太多的异质元素、置换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因而其非但不能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增值,反而对之进行了各种巧妙的消解,在实质上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疏离与叛逆。  相似文献   

7.
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思想,应从其理论来源、根本旨趣与学说史意义三个维度切入。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编纂学家关于阶级问题的论述是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思想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对阶级问题的理论探索,根本旨趣在于探索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构建的有效路径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现实途径。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使阶级、阶级斗争理论与资本主义批判从历史唯心主义与抽象道德批判的迷雾中摆脱出来,为人们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阶级与阶级斗争现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曾指出:“法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在那里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比起其他各国来每一次都达到更加彻底的结局;因而阶级斗争借以进行、阶级斗争的结局借以表现出来的变换不已的政治形式,在那里也表现得最为鲜明.”因为这样的原因,马克思非常注重研究一八四八年法国革命和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历史,曾写了《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两部名著.在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根据丰富的史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极其全面、严谨而深刻地论述了这次革命的性质、进程和演变,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了阶级关系的变化,并从某些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中揭示出冒险家路易·波拿巴所以能发动政变的阶级本质及其丑恶面目.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从这些分  相似文献   

9.
法国大革命的研究亟待在更广阔的反思领域取得新进展。比较政治学视域中的法国大革命,创造了一种崭新的“事件”文化,即期望通过政治革命实现被统治阶级自身解放的革命逻辑,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者提供了一种将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不同的思想情境中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的方案,进而催生了思想史上性质迥异的两类社会革命形式:和平改良与暴力革命,前者是19世纪英国社会主义观念政治的主流,后者是马克思解放政治的根本。从两种社会革命形式的当代变迁路径来看,比较政治学视域中的法国大革命凸显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阶级"有多种用法,但并未对"阶级"下过明确定义。通过文本考察可以发现,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中,阶级实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是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与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阶级"区别于"等级",阶级是一个经济—社会概念,而等级是一个政治—社会概念,等级是阶级的前史。"阶级"也区别于"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阶级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范畴,而阶级意识是标志阶级随着生产发展而趋于成熟的程度,阶级斗争则主要指根本利益对立的对抗,包含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理论斗争等。所以阶级不是一个政治或意识形态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人们是根据自己“特定的政治目的”来建构或重新建构本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我们十分关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如何重新建构民族或族群的历史记忆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似乎没有冷静地反思一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是怎样建构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中华各民族的民族关系的历史记忆的。我们在阶级斗争意识日益强化直至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环境氛围中,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社会中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根源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准确阐述,扩展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其产生的实际效应就是使人们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完全等同起来,并按此种思维定势建构了大量民族历史记忆和民族关系历史记忆,对我国的民族工作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12.
深入研究马克思等经典作家有关政治革命的论述时就会发现:经典作家在论述革命特别是论述革命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根源、革命胜利及其意义时,并不是只强调阶级之间的冲突与斗争,而是特别强调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因素的根本意义,要求人们将社会整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在归根到底意义上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与经济因素的考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对历史事变作出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方法、历史和地位——马克思阶级理论再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阶级理论主要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是在历史现象学方法下通过意识形态批判、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经济批判而形成的.其理论史是一个阐明阶级历史性和本质,特别是从资本主义复杂表象中"发现"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过程.它是马克思整个学说的灵魂,理解其理论地位,关键是在历史现象学视域中准确把握无产阶级范畴.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新世界观原创特质的深刻意蕴在于,马克思通过诉诸"自然-社会"对象性实在的物质本体论的精湛论辩,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非对象性和反对象性,将基于对象性实在的物质本体论的理论批判最终归结为消灭资本私有制的国际共产主义现实运动,实现了社会历史科学精神与社会革命实践意志的高度统一.这一意蕴在当代自有其继续革命的创新阐释的历史视域和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的内外环境,决定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传播马克思主义时注重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并将其与中国现实共产主义运动和阶级斗争联系起来。毛泽东作为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杰出代表,毫无保留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并将其同时作为哲学方法,他把这一学说成功地运用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领导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夺取了全国政权。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块基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但他们在号召推翻维护旧制度的旧政治时认为并不是到处都应该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将来国家也要消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阶级斗争形式已发生巨大变化。虽然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犯过将阶级斗争绝对化的错误,但不能因此否定阶级斗争理论。  相似文献   

16.
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说:“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①。列宁在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捍卫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内容即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是“马克思学说的实质……,这是谁都知道的”②。这说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以及一切旧势力的反抗,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17.
糜海波 《东方论坛》2017,(6):114-119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阶级同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其存在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消除阶级同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剥削是同一个过程.阶级本质上是经济范畴,但阶级关系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还表现为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阶级分析应将客观的经济标准与主观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标准相结合.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理性看待阶级问题以及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动力作用,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现实意蕴.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法律的产生、本质和功能,让法哲学转向唯物主义,改变了其既定的发展方向,建立了系统性的关于法律性质的观点。在法律的本质上,法律是受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是统治阶级将本阶级的集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产物,从而让法律成为国家的普遍价值形态;在法律的发展动力上,法律具有阶级性,意味着只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必然导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产生根本利益上的冲突。无产阶级要用革命斗争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及法律;在法治演化逻辑上,法律的演进是物质生产决定的,生产力的进步会推动政治革命,政治革命对生产关系的改变,必然让法律的内容和形式发生改变。阶级斗争推动的法律变革运动集中体现为无产阶级法律代替资产阶级的法律,这是法治文明的进步。无产阶级要采用暴力革命打破资本主义法律,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也要适应全球化时代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法哲学》的“秘传文本”隐藏着黑格尔的激进本色,黑格尔对理性与现实、君主权力等问题的关注,不是其政治保守立场的反映,而是其革命情绪的表达。马克思在接触了政治经济学后,悄然淡化了对黑格尔保守倾向的不成熟的批判,却在黑格尔法哲学的影响下将哲学研究的关注点转向了经济领域。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对革命的赞扬以及在法哲学中对生命权优异性的肯定,潜存着通过革命实现历史进步、穷人为保存生命而必然造反的观点,这成为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提前预演。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有关革命与财产权的观点,并最终将其发展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争取生存权的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20.
政党制度是各国的阶级斗争状况、现实条件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任何政党都是代表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和意志,并为其根本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和“两党制”,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发展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建立的一种政治制度。“两党制”和“多党制”,就是两个或多个资产阶级政党交替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