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三国志》裴注的复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秀虹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8(3):50-55
陈寿《三国志》因其简略基本上只提供了历史大事的纲要,裴松之的注补引录诸书呈现出历史情景曾经的复杂与生动。以陈寿志为主,以裴松之以及二百多种著作为宾,在宾主对话中,陈寿志正史的权威性被颠覆、被解构了,而历史本真的头绪纷繁、意向杂乱以及主题阐释的多元性则被复活了。裴松之注补《三国志》主要不是历史学家的态度,而是文化学者或文学家的态度。惟其如此,裴注在文学史与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裴注的开放性思维对后来说话、戏曲等伎艺以及历史小说的发生发展功莫大焉。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从"故事"转换成"情节",裴注的意义更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张金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4):21-24
《山阳公载记》是已失传的魏晋时期优秀文史作品。裴注所引《山阳公载记》之处,对于《三国志》原书所录史实有所补正。据裴注所引该书资料可知:《山阳公载记》10卷,晋著作郎乐资撰;记事多发生在东汉灵、献二帝时期,内容涉及军事、政治以及历史人物的逸闻,且语言优美。 相似文献
5.
高敏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3):5-21
《三国志》裴注的史料价值超过陈寿《三国志》本身,这几乎是史学界的共识。其所以如此,在于裴注引书甚丰。因而研究裴注引书问题者不少,主要有赵翼、钱大昕、沈家本与王祖彝诸家。然而,赵、钱、沈、王四家之说,差异颇大,以致后之学者,各承一说,言人人殊。本文试图考察赵、钱、沈、王四家差别的具体表现及其造成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裴注引书目为258种,分别指出其中四家均未著录者36种,各家所著录但互差异者15种及存疑待考者16种,最后列出裴注引书目表及裴注所引书目存疑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宗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0(3):85-89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对《三国志》裴注的资料进行了全面而认真的梳理和考辩,并在服从于《三国演义》整体创作要求的基础上,对裴注的资料加以引用,裴注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甚至细节。 相似文献
7.
刘治立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1)
刘知幾在《史通.补注》中对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提出了激烈的批评,长期以来学界认为这是对裴注的否定。事实上刘知幾否定的只是裴注中的"补阙"部分,并不反对其中的"论辨"。而在论述史学价值、撰史准则和史书体例要求及比较研究上,刘知幾则对裴注多有借鉴,是阳毁其注而阴效其法。 相似文献
8.
刘治立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3):51-54
林国赞酷好《三国志》,在反复研读中发现了许多前人不曾注意的问题,撰成《三国志裴注述》。与其他清代学者不同,在研究《三国志》的过程中,他以裴松之注为主线,对裴注的优劣得失进行全面的概括,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从而拓展了研究思路,丰富了《三国志》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储泰松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70-74
《三国志》裴松之注音共92条(不计重复),考察这些注音的被注字、注音来源以及它们与《王三》、《广韵》、《集韵》等韵书在音系上的差异,分析某些特殊注音,可以为我们校勘《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提供有益的线索与证据。 相似文献
10.
举人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2):55-55
裴松之《三国志注》历来被视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注之首,其富有开创意义的注疏体例,丰赡的历史资料,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其总结为六条:“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相似文献
11.
高凯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陈寿《三国志》叙事过于简略 ,对所据旧史删削失当 ,以致三国史实不明之处甚多。刘宋时期 ,裴松之参考群籍而为《三国志》作注 ,补充记载了大量的关于魏、蜀、吴三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从而完善了陈寿《三国志》的史料体系 相似文献
12.
刘治立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4):60-66
以曹操生平为主线的《武帝纪》是《三国志》中非常重要的一篇,裴松之对该卷倾注大量心血,网罗材料,增益正文,并以审慎的态度分析各种征引材料所表述观点的得失,批评原作及他人相关史著中的非实录倾向,极力恢复和维护历史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3.
文廷海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15-20
明代学者对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注进行研习,撰写了不少著述,有对三国史中"魏蜀"正统之争进行论辨,对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进行评速和考证,取得一些成果.其中一些分析结论.与明代当时的理学、心学相适应,强调义理名教思想;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如胡应辟、朱明镐、周婴等对<三国志>与裴注进行考证.大多注重证据,通过归纳解决问题,这开启了清代考据学的学术潮流. 相似文献
14.
15.
16.
刘治立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2,(2):37-42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史注 ,裴松之不仅倾注大量心血网罗材料 ,增益正文 ,而且以审慎的态度分析各种意见的得失 ,批评诸葛亮研究中的非实录倾向 ,极力恢复和维护诸葛亮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7.
18.
张寅潇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4):54-58
作为《三国志》研究的集大成者,卢弼的《三国志集解》(下称集解)对于《三国志》以及三国史的研究均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亦存在着一些问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标点整理本在卢弼注解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考证,将学界对于《集解》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然百密一疏,整理本《集解》在句读以及匡正原书错误方面仍有某些未尽之处,现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整理本《集解》为底本,将其中一些失误之处胪列于此,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0-73
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将包含预言的志怪故事引入《三国志》中,是通过预言这一媒介将史书与小说沟通、结合,用文学故事之含义注释史书所述历史事件,阐发历史事件所含深义以及给人的启示,一定程度上勾画出了小说的轮廓,启发了后来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