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对于代表人诉讼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理性人假设”为线索,奥尔森提出了克服集体行动困境的两项措施:减小集团规模和选择性激励。从而为解决我国代表人诉讼的困境提供了分析工具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理性经济人”是现代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假设之一。其基本内涵包含自利的行为动机、理性的行为目标及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三层含义。在理论假设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一些学者从理性人的行为动机、行为目标以及研究方法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批判与修正。无论如何批判和修正,“理性经济人”假设仍然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假设与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不仅无法解释由“囚犯困境”所引发的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悖论,也无法解释现实中行为主体在“囚犯困境”情境下对合作行为的选择。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总是将追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等同于理性,进而再把实际行为等同于理性行为。其实,不仅人类寻求自利最大化的行为是理性的,而且对利他行为的追求也是理性的。现实生活中,行为主体体现出理性“经济人”与理性“道德人”的双重性。对“囚犯困境”悖论的解决应该引入道德维度,引入理性“道德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城市基层治理的发展,城市业主维权行动已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社会运动,是业主自治的良好体现,但是在集体维权行动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境。本文通过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分析了城市业主集体维权行动中的"搭便车"行为,并提出选择性激励等合理的解决办法,以保证业主的整体权益得到维护,推动集体行动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经济人假设"中的"自利"和"理性"都具有不可检验性和非现实性,因而"经济人假设"历来是经济学界一个永久的争论话题.提出用"动态发展的广义经济人假设"来取代传统的"经济人假设",并依然沿用"自利"和"理性"两内核,只不过引入"广义自利"和"广义理性"的概念,而且强调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广义自利人"和"广义理性人",这一新的视角应该说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集体行动逻辑为视角对我国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困境进行分析,原因有:"搭便车"导致村民环保意愿与环保行为的悖离;村集体规模制约着村民治理环境的协同一致;村委会缺乏农村环境治理的博弈动力;乡镇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分利集团。对策是:突破"理性-经济人"假设,以现代乡贤为支点促进农村环境治理;实行"微自治",提升村民集体环保行动的有效性;采取选择性激励,激活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动力源泉;强化制度创新,以供给侧改革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全球变暖趋势是整个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重要环境问题。由于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过程中需要支付巨额经济成本,且全球大气资源具有典型的国际公共物品特征,因此为了克服各国“搭便车”的倾向,国际社会需要制定新制度以促成有效的集体行动,保障国际公共利益。文章从国家行为体理性、自利的角度出发,借用了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理论框架,以2005年2月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作为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提出为解决全球公共问题而设计的国际制度,吸引行为体加入的关键在于它能否有选择地为不同类型的成员提供单独的激励因素,而不仅仅是国际公共福利本身。  相似文献   

8.
从公共物品、集体行动目标、集体行动困境方面梳理奥尔森理论的逻辑线索,从集团规模和选择性激励这两个关键变量出发,对奥尔森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重点分析,尤其从经济学视域到政治学视域的转换角度剖析这一开创性研究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时指出该理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在公共政策执行中,横向政府间由于微观自利性与集体宏观理性矛盾,容易导致“集体行动困境”。“经济人”和“资源稀缺”假设成为博弈起点,通过集体行动逻辑视角对横向政府间政策执行的博弈分析,发现在博弈实证方面,政治上“试点权”谋夺和政绩考核竞赛、市场上“市场壁垒”和“道德风险”、制度上“税费让利”和保护性法规政策是其博弈场域。因此,推动横向政府间进行执行合作,走向正向博弈,需要在政治层面上进行选择性激励,在市场层面上进行权属界定,在制度层面上进行外部强制,使其走出集体行动困境。  相似文献   

10.
奥尔森的集团政治思想以集体行动逻辑为基础,认为利益集团的产生实质上是选择性激励的副产品,分析了分利集团活动对国家发展的消极影响,提出建立强化市场型政府来减少集团政治的消极影响,构建了集团活动与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拓展了集团理论的内涵,深化了对政府与经济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理论,对我国理论界和决策界共同关注的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理性人出于个人理性的选择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从而导致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悖。摆脱不了集体行动的困境,解释了农民合作组织为什么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也解释了发展较快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往往有"能人"带头,并进一步指明了促使集体利益的实现是对合作原则修订的动因。  相似文献   

12.
在集团政治研究从政治学走向经济学的过程中,奥尔森集团理论最具开创性和代表性。它以"经济人"为研究范式,通过分析集体行动的逻辑即提供集体物品和分利化倾向,认为集团分利会产生政治非民主、经济低效率后果,会形成分利联盟、制度僵化进而导致国家衰败。奥尔森集团理论开辟了集团政治研究的新视角,但也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是建构在“自然秩序”和理性论哲学基础之上的,是斯密“自然秩序”伦理观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和证明。“经济人”假设是对人的经济行为的一般性、本质性特征的理论抽象。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生活层面,无论是在经济学视野还是在伦理学视野,“经济人”假设都有其价值合理性和局限性。“经济人是理性的”,“经济人”还要受道德、法律的双重约束。  相似文献   

14.
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是建构在“自然秩序”和理性论哲学基础之上的,是斯密“自然秩序”伦理观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和证明。“经济人”假设是对人的经济行为的一般性、本质性特征的理论抽象。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生活层面,无论是在经济学视野还是在伦理学视野,“经济人”假设都有其价值合理性和局限性。“经济人是理性的”,“经济人”还要受道德、法律的双重约束。  相似文献   

15.
作为经济学发展的前沿之一,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基础之上的合约激励理论在近年来开始将一些行为心理因素引入标准委托-代理分析框架,设计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合约,逐渐形成了基于社会偏好的行为合约激励理论。公平偏好作为重要的社会偏好之一,被博弈实验证据反复证明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而基于公平偏好的激励合约对于实际合约亦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补充和修正了经典合约激励理论。  相似文献   

16.
针对行政管理过程中常出现的"搭便车"行为所造成的"集体行动的困境",结合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著名观点"集体行动的逻辑",认为出现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是: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的公共性以及"经济人"的本能追求阻碍了集体行动的顺利实现。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通过分析"经济人"的社会属性,挖掘人类的"伦理"需求,建立集体成员间的信任以及激励集体成员可以实现集体行动困境的伦理超越。  相似文献   

17.
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集体行动的逻辑,论述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在奥氏看来,集体行动的逻辑是指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它说明了共同利益并非集体行动的充分条件.由于没有明确地论述集体物品的非竞争性对集体行动的影响,集体行动的逻辑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基于委托代理的激励机制研究主要以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通过建立以“互惠性”假设为基础的委托代理激励模型,分析家电生产商的企业行为,由于受到社会因素和企业文化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选择性理性的差异性;应该针对其差异性设计相应的经济性与非经济性激励机制,强调非经济性激励对于建立长期有效的家电回收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集体行动的逻辑,论述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在奥氏看来,集体行动的逻辑是指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它说明了共同利益并非集体行动的充分条件。由于没有明确地论述集体物品的非竞争性对集体行动的影响,集体行动的逻辑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20.
作为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原点 ,“经济人”内含的自利趋向 ,乃是由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所决定的 ,是对市场经济活动本质属性的真实反映。“经济人”虽不等同于现实的人本身 ,但“经济人”假说是对现实市场经济活动所具有的普遍特性的一种理性抽象与科学概括。经济人以利己为目的 ,与人类社会的道德终极诉求是相适应、相一致的。就像我们不能将对经济人的特殊道德要求泛化到非市场经济领域一样 ,亦不能将非市场经济行为的道德规范强加于经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