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政务微博融合了网络社交媒体和公共管理官方媒体的双重特性,使用便捷、管理简单、影响广泛、信息权威,能弥补传统电子政务的不足,是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效能的新利器。本文从政务微博的公共服务职能出发,针对当前我国政务微博应用存在的“服务功能破碎”和“服务流程混乱”等问题,对政府公共服务流程重构、政务微博理论模型和政务微博模型的实践路径做浅析,设计面向公共服务的政务微博框架。  相似文献   

2.
网络流言正在对政治传播系统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网络流言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政府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认识网络流言.政府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区别对待网络流言和谣言,善于利用网络流言的舆论监督功能了解民情,及时监测舆情,把握先机,避免流言向谣言转化.在实际工作中要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落到实处,有效应用政务微博等新媒体实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交媒体的成熟发展为公共卫生谣言快速而广泛的扩散提供了条件,谣言的传播离不开社交媒体用户的转发等分享行为.以新冠肺炎为例,大量谣言遍布在社交网络中,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交媒体用户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谣言分享行为,基于个体在谣言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从社交媒体用户的需求满足与个体特征角度,通过问卷调查方法(N=353)对影...  相似文献   

4.
从两个舆论场着手进行分析,说明在新舆论形势下,网络舆论需要政府干预,而政府也开始重视网络舆论场。分析了政府干预网络舆论场方法,指出了其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微博问政这一新方法,并剖析了政务微博"可以减少谣言散布","转变政府形象"等功能,以说明政务微博可以为政府搭建良好的干预网络舆论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政府该如何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有效的危机沟通,遏制二次危机传播带来的损害,最大限度地帮助组织控制危机局面成为当下研究热点。本文选取H7N9事件、非洲猪瘟事件作为对比案例,以议题构建和公众参与作为理论支撑,结合政务微博双重属性,展开内容分析和编码,调查线上公众态度和行为,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务社交媒体的沟通效果进行刻画。结果表明: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注重政务微博信息框架的构建,忽略了行动、观点框架的构建;政务微博沟通的公众参与度很高,而政府回复率较低;可以通过政务微博进行议题构建、正确引导,实现政民良性互动,形成政务信息有效沟通机制,提高危机沟通效果。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0年微博年度报告,微博对当下网络舆论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网民爆料首选方式。为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各地政府纷纷开通政务微博,与网民沟通引导网络舆论。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新浪微博2011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微博进行研究,尝试通过"两会"微博管窥中国政务微博的主要传播特征、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政务微博的未来发展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与移动社交媒体的第一次大规模碰撞。2019年底至2020年初,COVID-19于武汉爆发,谣言与疫情齐飞。本文以武汉“封城”1个月为时间段,以新浪微博手机客户端的“疫情辟谣”为取样来源,采用混合研究法,考察疫情谣言在国内社交媒体的生产、流通/传播、消费/接受的情况,重点关注谣言的时空分布、建构方式、传播特点以及辟谣路径,探求谣言产生及传播的社会心理和现实环境,以期深化突发公共卫生危机谣言传播和谣言治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政务微博是现代网络技术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型政府、诚信政府的有机结合。政务微博通过其先天性优势、"蝴蝶效应"和"长尾效应",对公共管理形成独特的作用机理,对社会管理创新与公共管理效能的提高意义重大。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四方面的条件,即政府机构、官员在参与过程中能否充分发挥各自的角色作用,体察民情民意,实践网络问政;能否有针对性地将不同类型的政务微博应用到公共管理实践,以避免政务微博内容的形式化;开展政务微博的制度保障机制是否健全,以规避政务微博应用主体不作为等行为;能否以先进经验和方式为指导,以明晰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微博传播时代,新闻信息的发布已经变得非常简便和自由,微博传播,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关注,起到了良好的传播信息和舆论监督作用。但是,大量微博谣言的传播,也形成了虚假的"拟态环境",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分析微博谣言形成的原因和传播特点,创新微博管理机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使"拟态环境"更接近于真实世界,是当前网络新闻传播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政治参与制度的供给迟滞于制度的需求,使得网络政治传播游走于失位、越位的政治空间,造成网络政治传播的失效与失序。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中,多元网络社会思潮的涌现、网络政治谣言的频发、虚假新闻信息的泛滥,引发了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信任赤字,成为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失序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阻止极端思想传播,截获并分析网络政治谣言和虚假新闻信息的同时,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还需要主动适应网络政治传播的新形势,积极拥抱新媒体,执行战略性传播,加大对官方门户网站和政务微博的建设,不断拓展微信政务平台,使其成为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设备在方便人们发布与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促进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传播.网络谣言的传播给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带来极大危害.通过研究大数据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及其变化,分析网络谣言参与者的心理机制及其"自我合理化"的心理,提出大数据时代网络谣言的管控策略,为政府做好舆论疏通和引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政务微博的蓬勃发展,是党政机关主动迎接微政时代挑战的新选择,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新举措,是塑造阳光政府形象的需要,是应对网络舆情的新策略,最终达到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的目的。从对政务微博服务功能的认识、政务微博建立流程、政务微博运营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和舆情管控五方面来探讨政务微博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政务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政务的方式,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政府形象传播也面临一些挑战。阐述了政务微博和政府形象的概念,其构建和传播政府形象的优势,同时指出了微博时代政府形象构建与传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给出了应对挑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政府机关纷纷采用了政务微博这一新兴的传播交流平台。在此背景之下,皖江城市带作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通过政务微博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还在全国范围内提高了皖江城市带的知名度,从而更好的促进皖江城市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交媒体平台开放性强,用户身份具有虚拟性,用户发布信息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隐蔽性.这些特征导致较为严重的虚假信息及网络谣言等现象的出现.对用户而言,如何评估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可信度已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探讨了社交媒体平台信息的可信度影响因素.以微博、QQ空间及微信朋友圈用户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所得数据,结果表明:媒体依赖性、互动性、媒体透明性、论据强度和信息质量对信息可信度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知识水平在论据强度与信息可信度的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但知识水平在媒体依赖性、互动性、媒体透明性、信息质量与信息可信度的关系中调节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微博维权事件一般会经历"萌芽期——升温期——高潮期——解决期"四个演进阶段。微博创造了公共话语空间,为政府、媒体、机构和公民提供了对话交流的平台,打破了传统公共行政强权者的话语体系,构筑起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维权能量场,在真诚、自主、高效的对话中促进维权事件进入公众议程,进而引起权威部门的关注并得到解决。微博维权具有表达方式便捷、心理威慑作用强、成本低、效益高等优势,对民主的发展和公众监督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网民媒介素养较低、网络谣言的传播等问题对微博维权甚至社会管理的健康发展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新媒体时代下,微博成为传播信息和文化的载体和渠道。政务微博作为政府机构对社会履行公共管理、服务职能的官方微博平台,成为各地政府传播和构建当地文化产业的载体。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微博传播民族文化体现了微博传播的特点和优势,为民族地区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文化产业的构建带来新的机遇和思考。本文以各地微博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政务微博实例分析为基础,阐述如何利用政务微博为民族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构建创建平台。  相似文献   

18.
正在微博时代,越来越多宣传部门的官员,面临着如何说话、如何管理以及如何宣传的问题,如果言行不当,就有可能被网民贴上不恰当的标签。政务微博,顾名思义,就是各级政府为了发布信息、倾听民意、网络问政而开设的微博,致力于与公众对话和互动,建立社会化媒体参政、议政、问政平台。在政务微博中,官员个人微博十分引人注目。身居"高位"者",微"言有力,往往带动一个群体、一个地区都闻风而动,加入到微博江湖中来,听民意,察民情,与网民直接沟通和对话。  相似文献   

19.
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政府社会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在简述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引入拉斯韦尔传播过程"5W"模式,对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的应用进行多维比较,结合二者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定位差异化、功能简捷化、账号矩阵化和运营规范化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既拓展了人们的言论自由空间,也带来了伦理边界失守、网络谣言滋生泛滥的难题。网络谣言的产生,既有其社会原因,也有网络传播内在特点的因素,某种程度上讲,这是言论自由与公共责任、法治以及政府公共治理之间的博弈。要建构自媒体的伦理保障机制,需要充分发挥自媒体的"自净"功能,更要从政府层面有科学合理的引导措施,实现"他净",通过国家、社会、公民的联动与合作共治,最终实现"网络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