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筱赟  葛剑雄 《学术界》2004,(3):131-138
当前的中国史学中存在将历史研究和应用混淆的弊端,片面强调"古为今用",给史学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历史研究和历史应用作为历史学两个不同层面,其要求和目的都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2.
最近刘节先生在《学术研究》上論“古为今用”时說道:“所謂古为今用,也不能把它簡单化了。”乍一听来,这个意見是十分切中时弊的。近年来,学术界在探索古为今用問題上,确实有几种簡单化的理解和做法。大家比較熟知的一种簡单化,就是把古人現代化:拿馬克思主义的体系,硬挂到古人脖子下,說无产阶級科学中所有的东西,如此这般地在古人那里早就有了,等等。似乎这样一来,就算完滿地完成了“古为今用”的任务。其实,这当然并不是什么“古为今用”,倒是真真实实的“今为古用”。这种  相似文献   

3.
(一)古为今用涉及的问题是相当复杂的。这里只就文化的革新和创造要不要古为今用,能不能古为今用以及怎样古为今用三个问题,略述几点粗浅意见。古与今的争论由来已久。在中国历史上早在秦代就有主张“法古无过”的大夫,商鞅不得不指出“便国不法古………反古者可非”;后来有反对“事不师古”的博士,李斯又不得不指出“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的危害。前些年在我们学术界和和文化教育界里,也发现有一种厚古薄今的现象,当时曾经受到一定的批判。但近来在历史人物的讨论中,在作家作品的评价中,是不是还存在些偏向呢?让我们再想想怎样正确地对待古与今的关系是有好处的。所谓厚今薄古,并非对于古一笔抹杀,而是要  相似文献   

4.
我觉得要使古为今用,首先须使古代的东西能为今人接近;正如要使外为中用,首先须使外国的东西能被我们见识。如果对古代的东西或外国的东西,不能接近或见识,那便只有望古兴叹,或望洋兴叹,不能进行去糟粕、取精华的工作。那末,古代或外国尽管有可用的东西,我们也无法利用。单就古代的东西说,要使能被我们利用,首先须使能让我们接近。古代的东西如何才能让我们接近呢?凡用文字记载的东西,把  相似文献   

5.
<正>历史文学的古为今用是个传统的话题,古往今来谈论很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并不理想,不少应该探讨的问题尚未很好地展开.例如古为今用原理及其两极不同的价值取向的研究就是两个薄弱环节.迄今为止,我们几乎很难找到可资满意的理论析说.即使有,大多也倾近于经验感性的颖悟而显得比较粗浅.在文学领域中,“单凭经验性的观察决不能充分地证明必然性.”①因此,这就不仅影响到历史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化,而且反过来给它的创作发展带来不必要的制约.实践证明,古为今用原理及其两极不同的价值取向是历史文学创作中的大端问题.深入地就此展开探讨,对当代历史文学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古为今用"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毛泽东的"古为今用"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继承和传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中,把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本文就"古为今用"的含义以及这一思想形成的时间、背景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三十多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这篇光辉文献中,科学地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同时,还明确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史方法论的讨论中,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哲学史工作中如何做到古为今用的问题。有些同志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古人现代化,他们的主观愿望,大概是想以此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的。但是,正如有些同志所已指出的,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不能收到古为今用的效果,相反地只能对今天的现实起危害作用。可是在批评这种作法的时候,有人提出了一种看法,我们认为会把哲学史工作引向另一个方向,对哲学史工作也会有很不利的影响,因此觉得也有必要来发表一点意见。  相似文献   

9.
李建先生《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研究相关问题探析》一文高屋建瓴,议论周密,对推进中国古代历史教育 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其中某些论述似乎意有未尽,因就所论略加引中和补充,提出"大历史教育"概念,包括狭 义的历史教育和史学教育两个方面。古代历史教育研究应该围绕此两大主题展开。  相似文献   

10.
究竟谁是历史的主人?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将历史唯物主义贯彻到底的重大原则问题。弄清这一问题,不仅对广大人民群众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历史责任,自觉从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作自觉明智的历史主人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当前改变党风、政风,密切党群关系,增强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建国以来,在古代文学研究工作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是起了主导作用的。但由于“四人帮”的横行无忌,搅乱了批判继承的理论,“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出现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奇谈怪论,最突出的就是他们把历史上文学艺术的发展,统统纳入儒法斗争的轨道。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本来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系统的专著,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只是因为刘勰有儒家思想,不仅他本人被完全否定了,《文心雕龙》这部著作也从根本上被否定了。苏轼在古代文学史上是有很高成就的作家之一,他  相似文献   

12.
在学术研究中,有一些人是反对阶级分析的。有的口头上同意阶级分析,实际上在宣扬超阶级的思想;有的口头上不谈阶级分析,内心里是反对阶级分析的;有的口头上就在反对阶级分析。既然有资产阶级思想存在,当然要有反对阶级分析的见解,这反映着资产阶级思想与无产阶级思想的战斗。刘节先生在“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一文里,明确反对阶级分析,就是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非常重视学习和研究历史,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服务于现实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因而古为今用是毛泽东读史的根本目的。学习毛泽东古为今用的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最近,史学界在讨论史学的社会价值问题时,重新提出了如何评价“古为今用”口号的问题。无疑地,这个口号所强调的史学要面向社会需要的原则,是我国史学工作者所应当坚持的,但把它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政治性口号,则在理论内涵和实践效果上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古为今用”是古往今来任何阶级的历史学家的史学研究工作的共同目的,它不能清楚表明马克思主义史学独有的特征。不管哪个阶级的历史学家,都不会认为  相似文献   

15.
"古为今用"是毛泽东关于文化继承的基本思想。本文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古为今用"的含义,即: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应用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正确理解"古为今用"的含义,需把握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区分"糟粕"与"精华"的标准问题。本文认为,应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作为区分标准。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创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历史包含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或历史话语两层不同的含义.海登·怀特用现代文学理论研究文本层面的历史.他指出历史学家使用情节设置、形式论证和意识形态蕴涵三种解释策略以及四种转义性语言进行历史修撰,历史文本因此不再是客观地再现或叙述历史事件,而具有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叙事性、诗歌性和意识形态维度.因之,历史话语带有了一切语言构造物的虚构性.  相似文献   

17.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使历史研究成为科学;科学的历史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已为我国历史学发展的实践所证明。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先驱是李大钊。他在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四年间,先后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史学要论》等论著,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提出运用唯物史观改造旧史学,建设新史学的计划和设想,但没有来得及实现,就被北洋军阀以“阴谋分子”的罪名逮捕杀害了。从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人相继而起,以唯物史观作为武器,研究、整理中国历  相似文献   

18.
一、从两个口号谈起提起历史学的应用问题,不能不想起“历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古为今用”两个口号。这两个口号是五十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今天,是抛弃这两个口号的时候了。先说第一个口号。历史学属于文化的范畴,应该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其正确性无可置疑。但除此之外,历史学还有其它众多的社会功能。作为上层建筑,历史学可以为经济基础服务,研究历史上生产关系的演变过程和关于生产、交换、流通、分配的历史及其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无疑具有  相似文献   

19.
王文华 《河北学刊》2003,23(3):117-121
进行中国文艺理论的现代性建构,必然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一号召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及文化政策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体现出了开明和远见,促进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但长期以来,简单的移植和片面的曲解使这一理论的阐释效力逐渐降低.本文希图从历史语境和思维模式转换的角度切入,重新审视和阐释这一范式的深邃内涵,提出应以当代文艺实践为立足点,实现在传统、西方与当代之间文艺理论的多元对话.  相似文献   

20.
也谈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刘长林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洋务运动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还是逆历史潮流发展的反动运动?有一种观点认为,不能把洋务运动纳入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之中,洋务运动在本质上是逆近代中国的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运动。本文提出不同看法,请贤达教正。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