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汉代黄老之学到老庄之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索了西汉初年崇尚黄老之学的社会原因以及其“因循”与“无为”的具体内容,指出将黄老之学作为政治观念转移到老庄之学作为人生观念的变化过程,强调了东汉时期“独行”与“逸民”的风气对魏晋崇尚老庄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老庄之“道”——对人类生存的形上沉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庄之“道”在一种切乎人之生存本质的形上高度把人类精神从不证自明的“天”或“上帝”的压制下解放出来 ,还其以自由驰骋的空间 ,让人融入在一种“天人合一”的源始境域中展开其本真生存并达致自由人性的完满实现  相似文献   

3.
老庄的生命价值观是以"道"为核心,以自然和自由为鹄,以对自然之体认及与自由的契合为圭臬.在老庄思想中,"自然"不是西方所谓的实体性存在,而是一形容词,意谓自己而然,此自己而然的持有即是自由的朗现.它们是真善美的圆融统一,由此,老庄建立起一套以"法天贵真"为生命价值原则,"为善无近名"为生命价值方法和"原天地之美"为生命价值理想的自然与自由的生命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4.
老庄道学是一种玄学哲学,文章运用“理想思维”与“诗性思维”相结合的方法来领会其基本精神,阐述了老庄道学美学的基本特征虚无性、模糊性、本体性、混沌性等。作者认为,老庄道学美学是一种诗性美学,一种本体论的元美学,是世界美学新智慧取之不尽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古代诗学“虚静”论发韧于老庄哲学,滋润于佛学.它以技艺创造心理为契合点.虚静就是在博大富实的心灵中虚化静化掉阻碍自由创造的杂念和俗念.艺术创造需要心灵虚静,虚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心灵自由,启发引爆主体心理潜能,从而使主体更好地“以天合天”,物我一体。  相似文献   

6.
在老庄美学的建构中有些学者把自然无为阐释为自由,这样老庄的思想也就是美学了。其实,在老庄尤其是庄子的时代,自由并不是一个比秩序更急切的问题。道先于一切,在这个既定场域很难说给自由留下了一席之地。从自由本身来看,自由表现为肯定性力量与否定性力量的一体二用;而自然无为是一种自然的本性存在,既不肯定什么也不否定什么,是让自由毁弃于自然。从人生自由来看,在人的自然维度,自然无为讲求顺任自然,却没有对自然的扬弃,只剩下一种回到自然本性的必然。在人的价值维度,自然无为是将个体断送于一种先验的既定意志的普遍性之中,取消个人价值。从审美的自由来看,它同人生自由一样需要有知识、道德与物质的支撑,并且情感表现出独立自足性,自然无为明显表现出对知、意、情的排斥与否定。逍遥是无为,而不是自由。  相似文献   

7.
关于死亡,老庄主张以哲学方式面对:达观地直面死亡和精神的自在逍遥。这内在地导致了肉身速朽和精神自由之间的悖论。道教接着老庄往下讲,在以精神自由论为基础深化游仙思想,以游仙对抗死亡的同时,依据老庄的自然死亡观演绎出一套宗教方式,谋求实现形而下的肉身不朽,从而为精神自由提供物质基础。虽然肉身不朽与游仙思想因宗教方式的可验证性而最终破产,却对魏晋名士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道家的“虚静”说与审美创造自由心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静”说源出于道家哲学,老庄认为道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虚”和“静”。其时,“虚静”属于人生哲学范畴。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虚静”哲学范畴被进行了美学改造,从而使得“虚静”具有了艺术创作论和审美态度论的双重内蕴。西方的“静观”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态度理论,它与中国古典关学的“虚静”说在审美创造的自由心态的论述层面上是基本一致的。在对苏轼论“空”、“静”的个案研究中进一步揭示和论证了虚静(静空)与审美创造自由心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大平正芳的政治学———“椭圆哲学” ,起源于东方的老庄哲学和西方的自然法思想。其核心内容是 :在处理政治问题时 ,要设定两个中心 ,并维持两者的平衡。“椭圆哲学”对于日本战后的发展和中日邦交的恢复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卢梭与老庄都认为人类的"自我"意识的出现及发展造就了人类世界的复杂化,"自我"的观念使原本统一的世界陷入了二元对立。在他们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对这种二元对立的反感及对无对待之心的自然人的歌颂。但在如何摆脱现实的束缚而重新走向自由的问题上,卢梭与老庄却有很大的不同,老庄主张扬弃文明回归自然,卢梭却走上了进行制度设计以保障人民自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以老子"复根"、"玄鉴"的思想方法,解读老子的"小国寡民"和庄子的"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及其嬗变的思想根源。老庄以至真、至纯的初民社会为镜鉴,批判和反思现实社会的战乱、压迫和文化异化、文化工具化倾向,其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继承了老庄的社会理想,反对政治和文化专制,"越名教而任自然",由救世转向救心,由救人转向自救,由彼岸转向现实此岸,追求逍遥自在的人生,放情于山水之间,开辟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仕隐道路,对中国古代隐者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以老庄至纯、至朴、至真的理想社会为镜鉴,反思社会文化,促成了魏晋人性觉醒的社会思潮,对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庄子以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方式为人"在"世的应然形态,逍遥的意义,首先便在于它体现了如上价值趋向。在"乘天地之正"的形式下,循乎外在法则与合乎内在人性相互统一,逍遥则超越了被限定与有所待的存在方式而展现了自由的品格。但同时,庄子又将自然的形态视为逍遥之境,以无为消解目的性,自由与自然的某种等同,使之对自由的价值内涵也未能给予充分的注意。不过,以逍遥之境为指向,庄子哲学中的统一性与个体性、天与人的张力,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化解。  相似文献   

13.
柳永和周邦彦皆长于羁旅行役词,然彼此风调各异,柳词"奇爽疏快",周词"深静和雅"。柳永秉有宋士林中罕见的"狂放"性格,周邦彦则渐染漆园意趣。柳词在形式上有创辟之功,周词后出转精,而缺乏高远的诗人之致,则是他们共同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增订刘子校注》前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子>是北朝子书之最优秀者,书中引用成文和征事数典之处,比比皆是.所以对其进行校勘和注释大有必要.刘子的作者是北齐的刘昼,而非刘勰.刘子与文心雕龙,在思想倾向、艺术风格、语言结构、习用字句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5.
考察汉语近指代词"兹"、"此"、"这"的历时更替过程后可以发现:春秋以前近指代词主要用"兹"来表达;西周开始,人们使用声近义通的"此"来代替"兹",春秋时期即完成了这一更替过程;唐代开始出现的"这",在宋代发展成熟,至迟在元代取代了"此"的主导地位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6.
南宋词人张孝祥的于湖词汲取庄子美学精神,其内涵表现为:对庄子"逍遥游"之旨的追求;于湖词风的旷放傲岸充溢着对主体价值的崇高体认;具有顺应自然、养生怡情的生命意识.庄子的艺术精神造就了张孝祥于湖词独特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7.
宋代理学家林希逸的<庄子口义>是首部系统地从文学的角度对<庄子>进行评点分析的注本,在庄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讨论了林希逸重视<庄子>文章之学的背景,<庄子口义>对<庄子>文章技法的具体分析及对<庄子>的评点赏鉴,并对<庄子口义>评点方法的功与过做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上博二·子羔》所载三代始祖禹、契、后稷感生神话的内在结构可能和三代天命观的结构演变之间存在内在对应关系,三王始祖的感生神话隐约表达出夏、商、周在论证其政权合法性过程中,可能有意造成一种殷比夏、周比殷更亲近天命的意图,这可能是在同一天命观念范式中论证王朝更替合法性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必然结果,它们都可以理解为服务于王朝政权合法性论证的政治隐喻。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20.
论老子重生思想的源流与道教思想的孕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一书中的重生思想上承容成子,而下开杨朱、秦失、南郭子綦一派.据考杨朱、秦失等本是秦人.春秋战国之时中原一带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秦地相对稳定,故一些避世之士向秦地流徙.这当中也反映出一部分知识分子和旧贵族对西周时代相对安定社会的憧憬.《汉书·地理志》中对秦地的评说,实反映了秦汉以前人的普遍看法.同见于文献记载的中原人至秦地寻求建功立业的现象比起来,为避世全生而至秦地的是一股潜流.但正是这类人的增多,养生、重生的思想在秦地滋长起来.春秋战国时的几位名医产生于秦地,也反映了这个事实.老子因周王室的种种事变使他对当时的社会失去了信心,故西入秦;而杨朱、秦失这些本生于秦地,又受过老子思想影响的人则东至宋、鲁之地,传播具有道家色彩的重生思想,以求以此救世.秦地重生、养生思想同燕齐神仙家思想的结合,孕育了道教,也形成了道家中重生、养生思想向道教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